太原市区目前现存三座近代天主堂,分别是:太原教区主教座堂洞儿沟露德圣母堂(靠近七苦山,山上建有圣母大殿)、圪沟圣母堂。其中,七苦山圣母堂是中国天主教朝圣地,而洞儿沟村与圪沟村为著名的天主教村(另外,位于太原市阳曲县的阪泉山圣母堂,也是著名的天主教朝圣地。)

太原市区三座天主堂区位图

提起「朝圣地」这三个字,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耶路撒冷、梵蒂冈等等这些地点,中国也有许多著名的朝圣地,根据维基百科显示,目前有朝圣地如下:

根据刘庆志发表名为《大陆天主教朝圣地的现状及思考》一文中述:朝圣地的数量因参照标准不同很难统计,但通过各方权衡归纳出27处,从“朝拜、敬礼”的对象来分,有两种类型:“一是以圣母玛利亚为主保的圣母朝圣地,一是以十字架等为主要朝拜对象的朝圣地。”大陆以朝圣圣母为主,七苦山与阪泉山都属于圣母朝圣地。

在这些朝圣地中,有的是被教皇敕封为圣殿,如上海佘山圣母大殿;有的被国外修会批准成为朝圣母地,如上海傅家玫瑰圣母堂;有的是被我国主教公认,如中华之后圣母朝圣地;大多数朝圣地是自发形成的,每年5月以及8、9月份,都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友奔赴这些地方参加朝圣。另外,刘庆志还将能否正常朝圣将圣地分为三个类型,合法、正面、并获得政府认可的仅有14处,而太原两处朝圣地被划归为第三类。

中国现存天主教朝圣地区位分布
天主教村在中国并不鲜见,典型如山西清徐县六合村,是中国内地最大的天主教村,信徒占总人口的90%。关于我国究竟有多少天主教村落,目前并未看到相关统计,笔者所了解到比较有名的有:河北保定东闾村、内蒙古西湾子村、福建宁德岚口村、浙江衢州麻蓬村、山东平阴胡庄村等。太原洞儿沟村与圪沟村是历史悠久的天主教村落,洞儿沟村全村两百多户村民全部信仰天主教,圪沟村信徒比例也高达97%。

1 · 太原教区主教座堂

天主教最初传入山西在绛州,即今天的新绛县。1620 年,意大利耶稣会会士高一志神父(Alfonso Vagnone,1568-1640)到绛州开教;山西第一座天主堂则是1624 年,比利时耶稣会士金尼阁神父( Nicolauss Trigault,1577-1628)由开封到绛州传教时,于绛州所建。

而天主教传入太原是在1633年(明崇祯六年),金弥格(Michael rrigault)来到太原境内传教,并于1634年(明崇祯七年)修建太原第一座天主堂。《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太原天主教堂建筑》一文所述:169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山西成为9个代牧教区之一,到了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罗马教廷另设山西代牧区,由意大利方济各会管理。在教士江类思(Aloysius Moccagatta,1809—1890)任主教期间,于1870年(清同治九年)在太原大北街东二道巷建立主教堂(一说1866年,即同治五年兴建),该教堂即是今天太原主教座堂前身。
在1900年7月9日的庚子之乱中,1870年修建的主教座堂及教会所有房屋全部被毁坏。据说这座旧堂原为南北朝向,从历史影像来看,当时教堂后方还有一处高耸的钟楼。
Pre-Boxer Taiyuan Cathedral Complex 义和团运动前的天主堂
来源:Whitworth Digital Commons
1902年7月,意大利方济各会士凤朝瑞(Agapitus Fiorentini)由汉口调来太原任主教,重整教区,相继新建太原总堂、神甫大楼、若瑟医院、修道院、修女院、保赤会、慈幼印书馆、花园等。历时三年竣工,占地约13.3万 ㎡,是当时太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天主堂。
新建成的天主堂及其内部影像
来源:Whitworth Digital Commons

太原教区主教座堂建筑群鸟瞰

建国后,教会医院和学校移交政府,其余设施由教会出租给太原第四中学,太原制鞋二厂等单位。目前,原建筑群中的若瑟医院、加辣女校等建筑都已拆除,现建筑群仅占地16860㎡。2013年3月,教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主教座堂也被称为“圣母无染原罪主教座堂”,坐落在今杏花岭区解放路178号。

教堂建筑群现存建筑功能

教堂坐东朝西,为典型的拉丁十字平面,占地面积约1400㎡,面宽34M,进深70M。

天主堂与神甫大楼屋顶平面
教堂主体中厅高20M,但主立面塔楼却高有35.7M,山墙面制高点略低于塔楼高度,可见教堂有意将主立面拔高,突出其沿街形象。
天主堂主立面、双塔结构与教堂主体的关系
从外观与室内综合来看,可以说这是一座简化的罗马风格教堂。除了立面上少数半圆拱形开窗与双塔顶部的穹窿,其余立面元素,例如方形壁柱、多重的“回”字形纹样,以橘红为底色、以白色线条进行装饰等等,均属于比较简单的表现手法;在宗教象征方面,首层的三个圆窗洞代表“三位一体”,七步台阶代表七件圣事,壁柱上的白色线条形成四凹五凸,代表了四枢德和五端奥迹。
教堂沿街立面
教堂内部被分为前厅、中厅、侧廊、耳堂、圣坛与祭坛等部分。内部有20根方形石柱组成的连续券将空间划分,券上又立第二层承托中厅的屋顶,高约16M。室内彩绘装饰丰富绚丽,拱券内部绘有花草纹样,券上以精细的线脚勾勒;中厅顶棚则装饰类似于天花的图案,很有中式意味。
教堂室内中厅
二层拱形侧高窗,增加室内自然采光的同时丰富了中厅空间的层次。窗与窗之间饰有双柱,为科林斯柱式。
教堂室内半圆拱形侧高窗
教堂侧厅
从教堂耳堂看祭坛
中厅所对应的端部圣坛有一座亭,厅内奉有正主保无染原罪圣母像,亭上立耶稣受难的十字架,祭坛空间的顶部象征天堂。

圣坛圣母像

教堂两位副主保分别是圣若瑟与圣方济各。

左侧小祭坛奉主保五伤方济各塑像

五伤方济各又名“圣方济各亚西西意大利语:San Francesco d'Assisi;拉丁语:Sanctus Franciscus Assisiensis;1182年7月5日-1226年10月3日),简称方济各、方济,他是方济各会(又称“小兄弟会”)的创办者,知名的苦行僧教宗方济各的名号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圣人。

2 · 洞儿沟露德圣母堂

洞儿沟教堂是山西教会史上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太原地方志记载:“道光元年(1821年)天主教传入境内,先后在淖马、西柳林、邵城、洞儿沟、五府营诸村建教堂。”据此,天主教传入洞儿沟村约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
最初天主教传到这个村庄,是在教友家中举行弥撒。随着信奉天主教人数增多,地点迁移往北山。1900年村子里正式盖起了教堂。1932年间,榆次教区从山西太原教区划分出去后,榆次教区富济才(Bishop Pietro Ermenegildo Focaccia,1886—1953)主教于1939年间批准在洞儿沟建造教堂,即今天的露德圣母堂。
牛津大学历史学家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在其著作《The Missionary’s Curse and Other Tales From a Chinese Catholic Village中记载了洞儿沟成为朝圣地的缘由,与圣母像显示的神迹有关。后来人们在南山上修建了今天的圣母大殿,南山遂改名为七苦山。
洞儿沟村天主教建筑群总图
底图来源:GOOGLE MAP
位于七苦山脚下的,是太原方济各修道院。据《山西近代天主教修道院建筑研究》描述:1844年,太原曾在此公开创办最早的修道院。1891年,太原教区主教艾士杰(Gregorius Grassi,1833-1900)在七苦山建方济各会初学院。建筑是由山东请来的建筑师法国籍神父潘德盛(Barnabas Meistermann,1850-1923)和山西建筑师李有刚共同完成,于1893年竣工。
Franciscan Seminary and Residence
来源:Whitworth Digital Commons,1895年拍摄
圣母堂为拉丁十字平面,由于屋顶高度不同形成两个十字叠加的造型。教堂前部由附属用房围合成梯形广场,将视线的焦点引导至教堂本身。
教堂与前梯形前广场空间关系
教堂整体为罗马风格。其屋顶形式直接反应内部巴西利卡空间,自然形成高低错落的硬山屋顶,体量变化丰富。位于教堂圣坛空间一侧的塔楼别具特色,只不过在主立面视角并不突出。
教堂西北立面
中厅、侧厅、横厅之间体量关系
中厅、侧厅、横厅之间交接关系与细部设计

主立面元素构成较为简单,纵向三段,中间高两侧低。教堂三个半圆拱形入口上部均有圆形花窗,中间装饰圣母子雕塑,再往上是一座更大的半圆拱券。三部分屋顶檐口均装饰伦巴第带。

教堂正立面

教堂内部与太原教区主教座堂空间结构相似,只不过细节与彩绘较少,白色墙面为底、灰色水泥仿青砖肌理,侧高窗为圆形花窗。圣坛布置简洁,奉耶稣受难十字架。

教堂室内中厅空间
从耳堂看祭坛空间

七苦山上的圣母堂为北方官式殿堂建筑形式,重檐庑殿顶,九间三进,三面围廊,前部围廊柱间绘彩画。圆形祭坛为三重檐,两座建筑屋顶均覆黄色琉璃瓦,仅以顶端十字架宣誓其宗教特性。

七苦山顶圣母大殿与圆形祭坛

原罗马风格上天之门(现已拆除)

被中国传统风格所取代的上天之门
位于北山的教会墓地
村内住户大门装饰天主教主题的题字

3 · 圪沟圣母堂

圪沟建村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村在两沟之间,北曰圪寮沟,南名天红沟。村民初居两沟之间,现已溢于沟外。”康熙年间有天主徒迁入此地。教堂建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也是太原教区较为古老的堂口之一。如今教堂主体基本保持旧时外观,但钟楼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和1965年文革时分别遭到毁坏,教堂曾被改为村俱乐部,现有钟楼为1982年所建。1989年,因教友人数增多,原教堂空间不够,教会扩建了其后翼部分。

圪沟圣母堂教会建筑群

除圣母堂外,建筑群还包括:修道院、修女院、孤儿孤老院、小学等多处建筑,占地约2万㎡。2008年在西山修建新堂,其功能类似于七苦山圣母堂,用以天主教节日朝圣。
建筑群功能

从下十字街由华美门进入庭院需要上26级石阶,经过一个小广场到达圣堂,圣堂坐西朝东,位于建筑群西北,背靠西山,顺应地势,是对地形的合理利用。从屋顶形式来看,教堂采用T字形布局,面宽19M,进深39M,占地约924㎡。

教堂屋顶平面
教堂所在地势存在高差,主入口前台阶层次较多:教堂处在有四级踏步的平台之上,三个入口之外还有四级踏步。主体部分的屋顶采用中国传统民居中坡屋顶形式,并且是较一般民居等级高的曲线硬山顶,耳堂处则是平屋顶,形成平坡相结合的特点。
教堂前院与南院景观格局

在历史影像中的旧教堂,其正立面与现状几乎无二,只在细部上略有不同。

"Ko-Leo-kow" Franciscan Church at Geliaogou Village
来源:Whitworth Digital Commons,1890年拍摄
圣母堂人视点

立面为简化的巴洛克式曲线轮廓山墙与哥特式塔楼结合。教堂共有三个入口,均为尖券透视门,门上装饰红底白边三角尖,中间写有“天主堂”,两侧为“JHS”。中间塔楼高,两侧塔楼低,并以镂空十字花墙满封,三座塔楼形式基本一致,强调了“三位一体”的概念。

来源:太原道
发布:华夏文化融媒体中心
责编:小 敏
举报/反馈

华夏文化风采

1.5万获赞 6513粉丝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华夏文化发展。
山西融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