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赴西藏特派记者 樊巍 单劼 李洁祎】编者的话:位于西藏东南部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也是一块与世隔绝的生物多样之地。在这个地球上最长且最深的峡谷中,隐藏着许多古老而稀有的物种,它们在远离人类密集活动的保留地繁衍至今。近日,《环球时报》记者专程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保护森林已成为该地区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世代以狩猎为生的门巴族人已经放弃传统生活方式,成为护林员和守边人。
墨脱的针叶林景观。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颊猕猴
中国藏南地区的自然宝库
从西藏林芝米林机场到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保护区中的墨脱县城,开车需要近九个小时。但这趟驶往中国藏南地区的漫长旅途却是一场视觉盛宴——沿途风景秀美、景观多变,从西藏常见的高原草甸,到亚寒带高大的杉树所覆盖的山脉,再到巨型芭蕉树丛生的雨林,让人应接不暇。如此丰富多样的植被分布也愈发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对于研究和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公开资料显示,雅鲁藏布大峡谷全长504.6公里,落差7000多米。这一区域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孕育了从热带到寒带几乎所有陆生植被类型,分布有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中65%的物种和已知哺乳动物中50%的种类。这里也是许多濒危动物的栖息地,如云豹、雪豹和赤斑羚。它还是中国唯一确认的孟加拉虎栖息地。
自然保护区内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而墨脱海拔最低的巴昔卡地区只有155米左右。在很短的距离内,巨大的垂直落差创造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墨脱林草局的刘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
“峡谷也是一条天然的水汽通道,从印度洋带来暖湿气流,在该地区孕育出一个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刘震说。“这样的景观十分罕见珍贵。”
1985年,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墨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次年保护区被国务院提升为国家级。2000年保护区更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如今已超过90万公顷,跨四个区县。
虽然已经声名远扬多年,但真实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对于外界仍十分神秘。今年4月《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对于这一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评估仍存在空缺,近年不断有脊椎动物新种甚至新属被发现。例如,2015年本区新发现了灵长类新种——白颊猕猴,2021年1月新发现的兽类全新属和全新种——高山鼹属的墨脱鼹,2005年新发现墨脱湍蛙,2008年新发现墨脱臭蛙,2016年新发现刺疣齿突蟾,2020年新发现的周氏角蟾和叶氏角蟾等。最新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中,这里有记录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达到近30种。其中,墨脱鼹于2019年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墨脱首次发现。墨脱鼹生活在海拔2400至3700米的栎树灌木丛中,仅产在墨脱的格当乡和达木乡。经鉴定,墨脱鼹是美洲鼹族的一个新属、新种。这一发现对研究美洲鼹族起源与分化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合理利用充沛的水资源
除了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还有着极为充沛的水资源。合理利用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充沛的水资源,将为我国的长足发展提供能源战略储备,带动该地区的基础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据公开资料显示,从南迦巴瓦峰顶到墨脱的雅鲁藏布江水面两地高差约7100余米,水面垂直距离40公里。墨脱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水能资源约7000万千瓦,约占全国水能蕴藏量的1/10。雅鲁藏布江干流流出国境处的年平均流量约4425立方米/秒,仅次于长江和珠江,居中国第三位。干流与五大支流的天然水能蕴藏量近1亿千瓦,仅次于长江流域,居中国第二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一凡此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水电资源有许多优势。在中国能源短缺的情况下,开发雅鲁藏布江丰富的水利资源可以说势在必行。事实上,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开发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一些发达国家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相比之下中国还低得多。
而近些年来,印度方面一直对中国在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横加指责,印度媒体也是隔三差五恶意抹黑中国在该地区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恶意炒作“中国水利威胁论”,称印度全年1/3的水供给来自西藏,中国在雅鲁藏布江“修建大坝的单边行动将有损印度的利益”,可能导致印度境内干旱。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问题专家傅小强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雅鲁藏布江对印度来说确实很重要,但对中国也很重要,合理开发位于本国境内的河流是中国的正当权益,也是发展当地经济、保障中国能源供给的正当要求,“我们不能因为印度方面的疑虑就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傅小强称。
在走访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过程中《环球时报》记者发现,当地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一直都秉持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多家国内大型水电集团积极投身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帮助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中的墨脱真正告别“无电时代”,还发挥自身的清洁能源优势,在开展电力扶贫的同时也以多种形式带动当地边民构筑起生态屏障,提升了当地边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是生态战士,更是边防卫士
德钦卓玛和梅朵身着橙色背心制服,背着水箱,在森林中穿梭。作为森林巡护员,她们的职责是保护该地区的森林,注意火灾隐患和病虫害迹象。她们二人都是附近米日村的村民,该村的36户人家都参加了森林保护工作并轮流负责巡山。德钦卓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她们都很认同自己的这份工作,希望保护世代生存的森林。
在她们守护的那片森林中有一种高大挺拔的珍贵树木名叫小果紫薇,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当地人称它们为“猴子哭”树。据介绍,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小果紫薇的树干很光滑,“猴子爬不上去,只能大哭。”在中国大陆,“猴子哭”树仅在云南省高黎贡山区和西藏墨脱地区被发现。
据介绍,目前,墨脱拥有一支由44名专业管护员、51名管护队长和2140名乡村护林员组成的队伍。这个岗位的设置,让村民不仅可以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做出贡献,还可以增加收入。
由于墨脱地处中国藏南地区,许多护林员在巡山的工作中同时也扮演着护边员的角色。
格当乡专业管护站站长扎西次培就是其中之一。扎西次培每月都会组织不少于一次边线大巡逻、大检查、大排查,加强林区监控,强化施工检查,加大火险隐患排查。而在开展巡山护林的同时,扎西次培也在进行边防巡逻,增加中国人在这一地区的活动范围和频率,承担起保卫国土安全的职责,像扎西次培一样的边民在当地还有许多,他们不仅是默默无闻的生态战士,更是无私奉献的边防卫士。
探索更多保护模式
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雅鲁藏布大峡谷极具战略价值。而为该地区自然生态保护寻找和探索更好更多解决方案的努力也从未停止过。
“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保护者和自然爱好者最大的挑战,在于它背后的历史、不断被提及的争议边界以及20世纪初各方对于这个区域不断增加影响和控制的努力。”曾访问墨脱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主任赵翔在2月份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在国家林草局“秘境之眼”项目的支持下,中国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西子江生态保育中心合作在墨脱启动了红外相机调查。一期工程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森林的僻静角落安装了80台红外相机。到目前为止,该项目已经记录了包括云豹、黑熊和小熊猫在内的珍稀动物。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已经有六种色系的金猫在这一地区被观察到,这是一项新突破。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动植物保护专家张恩迪曾提出建议尽快建立“雅鲁藏布国家公园”。张恩迪委员认为,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及支流区域生态与景观价值最典型、最集中的区域建立国家公园。“对保护我国藏东南地区这一世界级瑰宝,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促进民族团结,增加国家及民族自豪感,维护国家安全,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资料显示,西藏目前有60多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法律。西藏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53.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5%,建成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22个。2016年以来,西藏已设立超过70万个生态环境保护岗位。
举报/反馈

环球网

2.3亿获赞 1377.6万粉丝
世界很精彩,带你活出国际范儿!
环球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