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是语言学家魏建功120周年诞辰。这个名字或许你没有听过,但他主持编纂的字典你一定用过。魏建功是江苏海安人,他主持编纂的《新华字典》,是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部纯正的现代汉语字典,伴随了中国人识字、成长的整个历程。
海安之子,与北大结缘
1901年11月17日,魏建功出生于古滨海盐场,江苏海安西场。魏建功幼时聪慧异常,10岁入如皋初级师范兼中学附属两等小学堂。1914年7月,魏建功考入省立南通第七中学(今江苏省南通中学),和缪金源、吴俊升等常常在一起切磋学问,共同组织课外研究会,成为好友。
1918年魏建功考取北京大学预科俄文班,1921年转北京大学文本科中国语言文学系,经钱玄同、沈兼士、马裕藻诸名家指导,眼界益开,学识大进。1925年,魏建功以学科总分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被沈兼士誉为“乙丑科状元”,留校任教。
魏建功就读北京大学时正值五四运动时期,受新思潮的影响,他开始关心社会问题,经常在《猛进》《语丝》等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他反对父母包办婚姻,提出退婚,得到师友的支持及社会上的声援,同时宣布经济独立,靠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任临时书记的微薄薪金,半工半读维持学业。
1927年3月,魏建功应邀赴朝鲜汉城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任中国语讲师,以注音符号为工具,《老残游记》为教材讲授汉语。这是我国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一次早期实践。
1928年8月,魏建功回到北京。在老师钱玄同的举荐下,加入“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并任七名常委之一,负责编辑会刊《国语旬刊》,时年27岁。
1929年,魏建功重返北大中文系,历任助教、副教授、教授至抗战开始。八年中他潜心于教学与科研,学术思想日趋成熟,很快成为一颗耀眼的学术新星。他讲授的《中国声韵学概要》,与胡适《中国文学史概要》、沈兼士《文字学概要》并称北大中文系“三大概要”。
1935年,魏建功出版《古音系研究》专著,确立了在音韵研究上的学术地位,此后曾被用作高校的音韵学教材。
柳亚子赞曰:“自章太炎、钱玄同之后,在音韵学方面独树一帜的,唯建功一人而已。”
魏建功先生与夫人王碧云及长子魏至、长女魏乃的合影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魏建功随北京大学辗转南迁,1941年,魏建功与黎锦熙、卢前、萧家林编辑《中华新韵》,作为“国家韵书”印行。《中华新韵》所有读音标准为北京音系,内有例说、注音符号、韵目、韵略表、新韵、国音简说等类,被定为国家韵书,对普通话的形成与普及产生了重大作用。
1943年,中英美苏开罗会议之后,国民政府开始考虑战后台湾接收问题,1945年波茨坦会议后,决定抗战胜利后由魏建功率队赴台推行“国语”(1955年,现代标准汉语名称由“国语”改称“普通话”)。
1946年1月,魏建功领衔赴台主持国语推行工作,组建“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任主任委员。他通过建组织、定原则、在各县市设立“国语推行所”、在电台开设“国语讲座”、办报刊、开展竞赛等措施,全面完成了台湾省“国语”推行工作。
经过他的努力开拓,以及后人的继续努力,实现了台湾全省600万人普遍会讲“国语”的局面,魏建功还于1948年10月25日创办了台湾第一份注音报纸《国语日报》(全文标注汉语注音符号,以推行国语、普及教育为宗旨的专业性报纸),一直发行至今,从根源上铲除了日本殖民者统治台湾50年强制推行日语的恶劣影响。
对魏建功在台湾推行国语的至伟之功,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舒乙1994年曾这样评价:“到了台北,一下飞机,遍地的台湾‘国语’声,亲切得不得了,和在香港听到的口音大不一样,大有‘到家了’的感觉……全岛2000万人会说北京音的‘国语’,真是一大奇迹……”
1925年在北大中文系本科毕业时的魏建功先生
《新华字典》的诞生
在台湾时,魏建功曾将《国音常用字汇》出版作为推广“国语”的工具书。魏建功认为以前的字典是“从字到字”,不是“从语言到字”,他萌发了全面修编中国传统字典的想法。
从台湾省回到北大以后,魏建功马上邀请周祖谟、吴晓铃、张克强、金克木等人商讨,决定编制一本小字典,并将《编辑字典计划》寄给上海开明书店征求意见。叶圣陶总编看后认为计划很好,表示可以接受出版。
1950年,叶圣陶在出版总署编审局建立新华辞书社,聘魏建功担任新华辞书社社长,主持《新华字典》的编纂工作。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工作,《新华字典》于1953年10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此后《新华字典》接连再版,迄今总印数突破7亿册。
1998年版《新华字典》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和第三届国家辞书奖特别奖。2016年荣获“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2019年国庆70周年大型成就展,新华字典为1953年重大成果。
1972年,欧洲“袖珍国”圣马力诺共和国政要曾送给中国一套三卷的大词典,周恩来总理回赠了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演绎了“小国送大书,大国送小书”的时代佳话。
初版《新华字典》
1952年2月5日,根据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指示,主管文字改革工作的国家研究机构——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马叙伦,魏建功被聘任为委员。
魏建功兼任汉字整理组副主任,他对传统文字非常熟悉,提出的意见特别受人尊重。他对《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每一个简化汉字都仔细斟酌,实际主持了《汉字简化方案》制定工作。
新中国文字改革运动的两大最终成果——汉字简化和汉语拼音,正是魏建功所指出的文字改革“突破形式”与“密切表音”两个要求的体现。
魏建功留下的《编辑字典计划》原件
创办古典文献专业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原北大中文系、清华大学中文系、燕京大学中文系、新闻系合并组建北京大学中文系,魏建功担任北大中文系汉语教研室主任。
1959年,为了培养古籍人才,北京大学开设古典文献专业,魏建功兼任教研室主任。魏建功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授专业报告,培养了一批国家急需的古籍整理研究人才。
古典文献专业从1959年创办到1966年停办,魏建功始终担任教研室主任。他不负众望,以精湛的学术思想和广博的学识把古典文献真正办成了一个反映本学科规律,具有丰富学术内涵的专业,填补了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一个空白。
(本文原发“方志江苏”,作者董玉龙,经授权转载,转载时有所删改。)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