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静 北京报道
11月18日,京东集团(NASDAQ:JD、09618.HK)发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业绩。2021年第三季度,京东集团净收入为2187亿元,同比增长25.5%;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损失为28亿元,2020年同期净利润为76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50亿元,2020年同期为56亿元。
今年第三季度京东集团的经营利润为26亿元,经营利润率为1.2%;2021年第三季度京东零售经营利润率为4.0%,2020年同期为4.2%。京东方面表示将继续保持低利润率运营。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商品细分品类上3C家电等电器类商品一直是京东的强项,不过在今年第三季度,京东非带电类商品收入占到整体商品收入的四成,创下新高。
京东总裁徐雷在投资者电话会上表示,第三季度京东主站上第三方商家的成功入驻数量达到上半年总和的3倍,其中时尚居家的新商家入驻数量增长最多。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京东披露从2017年初全面向技术转型以来,京东体系已在技术上累计投入近750亿元。
“非带电”商品收入占到四成
2021年第三季度,京东集团净收入为2187亿元,同比增长25.5%。
细分来看,京东零售收入1980.80亿元,京东物流收入257.49亿元,新业务收入57.32亿元,另外分部间抵消110.03亿元(主要包括京东物流向京东零售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和物流服务,以及京东产发向京东物流提供物流租赁服务)。
从收入类型来看,京东集团的收入可以分为商品收入和服务收入两大部分。
第三季度,京东实现商品收入1860.08亿元,其中电商产品及家用电器商品收入1108.81亿元,占到商品收入的59.61%,日用百货商品收入751.27亿元,占到商品收入的40.39%。上年同期日用百货商品收入占到商品收入的比重为38.36%。其实,无论是日用百货收入的整体份额还是占比都比去年同期有大幅提升。
可以看到,在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影响下,不少因为此前二选一政策离开京东的商家逐渐回归,在拓展品牌商家自身渠道、提高销量的同时,也给京东带来了收入的增长。
京东方面披露,就服饰品类而言,过去一年间,京东服饰迎来了超100家国际、国内KA品牌的全新入驻。超6000家时尚新品牌参与今年京东11·11,京东服饰整体新品量为去年同期的15倍。
在美妆领域,随着雅诗兰黛集团、LVMH集团、欧莱雅集团旗下七大美妆大牌以及3CE等品牌的官方入驻,今年11·11期间,京东美妆的100个新品牌、商家整体成交额环比增长近400%。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京东服务收入。第三季度京东实现服务收入327.00亿元,同比增长43.3%。其中,平台及广告服务收入167.75亿元,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159.25亿元。
京东服务收入不仅同比大幅增长,从占总营收的比重来看也在提高。2020第三季度,京东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3.10%,2021年这一数据提升到14.95%。
京东方面表示,在今年第三季度,96%的成本和费用都用于实体经济投入,主要有商品采购、基础设施、物流履约、技术研发、员工薪酬福利以及对品牌商家扶持等。
持续投入技术研发
财报披露,截至2021年9月30日,京东物流已经运营约1300个仓库,从去年三季度末以来,一年间增加了约500个仓库。去年三季度末以来,京东物流在全国新增了13座“亚洲一号”智能产业园,通过多种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新投用的“亚一”综合效率提升超4倍,大大提升了偏远地区的配送时效。
今年三季度以来,京东物流连续发布了三代“天狼”仓储机器人、第五代智能快递车;京东11·11期间,在全国25座城市投用近400辆智能快递车。
目前,京东自营商品达到近1000万SKU,借助于智能决策技术持续提升的供应链能力,京东的运营效率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同时,京东物流还在有效地帮助客户实现现货率提升、库存周转变快、履约效率提高、运营成本下降等目标。
据披露,京东物流服务的企业客户数量约20万家,第三季度,京东物流的外部客户收入占比继续超过50%,创下新高。
京东服务能力和效率不断提升的背后依赖于对技术的持续探索和投入。今年三季度以来,京东探索研究院继续加强在基础技术方面的投入与研究。
其中,京东探索研究院联合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与技术企业英伟达建成全国首个基于SuperPOD架构的超大规模计算集群——天琴α,同时宣布与英伟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在大规模并行训练、自动化机器学习、大规模推理加速、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入合作,致力于共同推动人工智能的突破性发展。
在第三季度,京东探索研究院与海内外高校合作提出ViTAE模型和学界领先的哺乳动物姿态估计数据集,持续推动在超级深度学习领域的全球领先性AI基础研究;当期,人工智能团队凭借多模态交互数字人技术、跨模态分析技术,在第29届ACM国际多媒体顶级会议(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上分别斩获最佳演示奖及最佳开源项目奖。
(编辑:张靖超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