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婷婷
很多人都知道萧山籍的中科院院士、血管外科专家汪忠镐,却鲜有人知道,他的父亲汪德坚是原城厢联合诊所、城厢医院(萧山中医院前身)创始人之一。
11月18日,由萧山区委宣传部、区委统战部联合杭州日报萧山分社策划推出的2021萧山名人后裔文化访谈活动(第二季)在横山湘湖书院举行。下午,汪德坚的长女汪端端、侄子汪中国,讲述了汪德坚从军医到民医、心怀一方百姓、济世安民的一生。
汪德坚生于1911年、卒于2001年,萧山瓜沥大义村人,是清代著名幕僚学大家汪辉祖的六世孙。汪德坚在15岁时渡过钱塘江,在杭州城里的一家德国诊所当学徒,通过多年的自学,最后考取了当时很难考取的医师执照,这让他从一个农家孩子开始踏入了医学之门。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怀着一颗爱国心的汪德坚加入中国军队,以军医身份奔走在抗战一线救死扶伤。1939年萧山沦陷在即,汪德坚带着家人,包括时年2岁的汪忠镐以及尚在襁褓中的汪端端,随部队一路南撤,经过两年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一家人才在福建浦城安顿下来。此时的汪德坚在当地部队医院一直忙于救治受伤、生病的士兵和百姓。
1945年8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深山里的浦城,汪德坚让全家人换上干净衣服,一起到照相馆拍照留念,并在合照亲笔题字:“我们在抗战中流血流汗,在胜利中欢天喜地!”
1948年汪德坚离开在杭州的部队医院回到萧山,他先是受当时萧山湘湖师范学校校长金海观之约,担任该校校医。当时萧山缺少像样的医疗机构,百姓贫穷困苦,生病时常常找不到医生、看不起病。汪德坚拿出他在部队多年的津贴积蓄,购置了一些最简单的医疗设备与一些最常用最有效的药物,这家位于萧山老城区东门长浜沿的诊所就这么创立起来的。
“我父亲汪德坚就这样完成了一个烽火一线的军医到奔走乡间的民医重大人生转变。”现场,回忆起父亲从医的点点滴滴,汪端端颇为感慨。“五十年代初,汪德坚把经营多年口碑极佳、全家人赖以糊口的个人诊所,无偿地捐献给当时的萧山县政府,萧山县城厢镇联合诊所由此得以成立,汪德坚担任副所长。”后来城厢联合诊所发展为城厢医院,汪德坚也成为了副院长,现在的萧山中医院就脱胎于此。
汪德坚长子汪忠镐是我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能够培养出中科院院士,汪德坚有着自己的“教育之道”。汪端端提到,先祖汪辉祖给汪家后人写过一本《双节堂庸训》,这部家训说“菜根香味识家风”,要求这些后人做人要身正,做事要行义,德义为本,守得廉洁不惧清贫,凡事以“大义”而不是“大利”为要,瓜沥镇大义村的村名就是由此而来。汪德坚遵从祖训,平时对子女教育非常严格。即使是汪忠镐已学术有成、声名远播时,汪德坚始终告诫儿子为人更要谦逊,做学问更要严谨,千万不要以名博利,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今天能参加这次活动,我内心感到非常荣幸,这次活动给了我们兄弟姐妹缅怀父亲、追忆父亲这么良好的机会,同时也向社会各界展现了父亲汪德坚一生抗击日寇保卫家国、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以及为萧山医疗事业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我们觉得这是对他老人家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汪端端说。
编辑 赵玉福
举报/反馈

杭州日报

6753万获赞 54.5万粉丝
《杭州日报》 官方号
乘风计划作者,杭州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