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孙军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
孙军,1959年2月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金属结构材料专家,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形变相变与强韧化的研究。
他针对合金强韧性之间呈倒置关系这一重大难题,在合金强韧化理论与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成果。提出了异质界面强韧化的新思路,建立了合金多尺度第二相耦合强韧化模型,发现了金属形变孪晶和纳米多层膜微纳柱体强度的显著外观与内在尺寸效应,据此发明了几种高强韧合金与纳米多层膜的制备技术,并实现了规模化应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及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等。
依托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设的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多年前评估中的险象环生,是孙军教授一生中最难忘的,也是对他影响至深的经历。回国之前,孙军教授在国外已经有了一些成绩,当时的学校和学院领导都向他伸出橄榄枝,希望他可以回到交大,回到材料学院。孙军教授1995年2月回国,担任材料学院院长助理,一头扎进当时正在进行的“211”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那时,他几乎驻扎在学院,全年无休。
1996年元旦,孙军教授开始持续高烧,原因不明。入院治疗直至春节后依旧不见好,后经手术提取部分组织化验,确诊为一种非典型的何杰金氏淋巴瘤。朋友和亲人的担心、身体的病痛,没有成为离开科研、离开学院的理由,孙军教授用勇气和毅力直面病情,努力恢复。1997年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时,孙军教授发着烧仍然坚持从病房直达会场,并被特许坐着报告,结束后又直接送回病房。这在孙军教授看来,与其说是信念的力量,不如说是情感使然。“我真的是深深地爱着西安交大、材料学院,尤其是国家重点实验室。业内也总有人说,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深深的融进了我的血液之中,可谓‘以身相许’吧,我想这也许这就是我的‘爱情’”。他用“爱情”来比喻事业,新鲜、贴切,也无比动人。
提到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人,孙军教授最先说起的是自己求学路上不同阶段的恩师:周惠久院士当年告诫学生,金属材料强度研究要“理论联系实际”;硕士导师邓增杰教授嘱咐学生要“说实话,办实事”;博士时期的导师涂铭旌院士认为材料科学的研究“尽量要走少人区、无人区,尽量去开发处女地”。
孙军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发现、学习别人、包括学生的优点。“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工科研究单打独斗不可行,而团队的形成一定是自然而然的,是一种缘分。作为领头人,孙军教授强调“大公无私最关键”,一定要从各方面关注年轻人在每一个阶段的切实需求,对症下药,全力以赴帮助他们实现梦想,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赢得彼此的尊重。对于自己所在的团队,他充满感恩。与任晓兵、单智伟等多位老师团结互助,课题组的丁向东、刘刚老师等人品贵重,余倩、李苏植和张金钰等众多学生们的认真努力,申报成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及其延续项目,正是一个群体作战实力的展现。孙军教授说:“没有他们的付出和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
而单智伟教授说,“孙老师不是一般的科学家,是战略科学家。”一名博士生用“伟大”来形容这位可敬可爱的导师:“孙老师对问题的见解很深刻,一言点拨就能让我们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真正的‘学术大神’。”
在孙军教授的心中,材料学科是一门跨越理科和工科的物质科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石,没有材料,就没有一切。谈到对于青年学生的期望,他说:“大学的学习,事实上就是建立自己的目录,学会查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他建议:首先可以培养兴趣,走入实验室和课题组,多了解科学研究是什么;其次要把握学校内外丰富的资源,广泛阅读;第三,多听一些学术报告,不求完全听懂,而是将其作为了解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