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1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清智 严顺龙)民族团结,幸福花开。
福建是少数民族散居省份,56个民族成分俱全,有19个民族乡、571个民族村,少数民族常住人口110多万人,“大分散、小聚居”。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殷切嘱托要“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窗口”。
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大统战工作格局作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窗口建设,全省各族人民凝聚力、向心力持续增强,民族工作迈上新台阶。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门前溪流、屋后公园,青山如黛、楼房林立……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作为脱贫攻坚的样板,吸引着各地游客。而在30多年前,这个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畲族村,还是百废待兴的穷乡僻壤。
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从“输血”式帮扶到易地扶贫搬迁,再到“旅游+产业”的造血式扶贫,滴水穿石、久久为功,“中国扶贫第一村”实现了从穷山村到致富明星村的华丽转身,不仅脱贫摘帽,还走出了一条“文化立村、旅游强村、产业富村、生态美村”的路子。
福建的畲族人口全国最多,占全国近一半。赤溪村的华丽转身,成为我省民族工作的一张名片。畲族群众幸福花开的背后,是我省牢记“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嘱托,聚力推进各民族全面小康的持续付出。
做好民族工作,发展是第一要义。近年来,我省坚持扶智与扶志结合、输血与造血并重,推动少数民族乡村“弱鸟”先飞、高飞。
建立帮扶机制。省、市、县三级挂钩帮扶19个民族乡,市、县两级挂钩帮扶19个民族乡之外的432个民族村,实现民族乡村挂钩帮扶全覆盖,每年给予每个民族乡帮扶资金不低于400万元。中央和省两级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6000多万元。
落实精准扶贫。深入实施造福工程,破解“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难题,“十三五”期间累计搬迁1.82万名少数民族群众。建立“一键报贫”机制,将283户640名少数民族群众确定为监测对象,“点对点”精准跟踪帮扶,全省没有一名少数民族群众因疫情致贫返贫。
激发内生动力。深入实施光彩事业、千企帮千村等活动,推进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专项行动,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引导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实施“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坚持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相结合,多措并举拓宽增收渠道,持续改善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
在社会各界支持下,民族地区知重负重、奋力攻坚,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2019年,全省116个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村、11581名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全部脱贫摘帽;2020年全省民族乡农民人口平均收入19295.65元,连续多年高速增长……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蒸蒸日上,民族地区与全省其他地区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共同奔向更高品质的幸福生活。
民族优秀文化迸发新活力
“演员们的表演生动传神,太精彩了。”“震撼,感动,为山哈人的忠勇点赞。”……
9月24日,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北京落幕,作为我省唯一参演的作品,大型畲族原创音乐剧《畲嫂》以真挚感人的剧情及精彩纷呈的舞台效果,深深打动了观众,获优秀剧目奖。这是畲族文化的又一台艺术精品,自9月在线上展播以来,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让更多人了解了畲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少数民族丰收节等活动;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馆、博物馆;围绕海丝核心区建设,精心组织实施少数民族文化精品项目,“海歌山魂凤凰情”等具有福建特色的畲族歌舞节目屡在国际、全国艺术比赛中获奖;主动服务对台工作,推动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到福建寻根谒祖、加强交流,5个县(市、区)获批“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
坚持文化引领,我省着力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遗余力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力增进了民族大团结。
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的支撑。大力推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
作为首批七所“全国民族中学示范校”之一,宁德市民族中学一直是我省民族教育的窗口,为闽东乃至全省培养了大批优秀民族人才。2017年,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厅推动建立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三级共建机制,助推宁德市民族中学发展。2019年,宁德成立了以宁德市民族中学为核心校,各市(县)民族中学等为成员校的“民族中学教育联盟”,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民族教育品牌。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源于生活、特色鲜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我省持续加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推广和人才培养力度,强化资金、场地、设施等支持保障,促进民族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福建代表团不仅取得了参加该赛事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还荣获了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竞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制定扶持畲医畲药发展政策,成立福建省畲族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畲族医药非遗项目展示体验活动;对接乡村振兴,激发内生动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强特色村寨保护,68个村被国家民委列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在保护传承和创新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浇灌出更加艳丽的中华文化之花,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办理大病互助保险,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开展个体经营、经商办企业……近年来,厦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优化政策举措、完善联动机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美好家园。
让城市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阔平台——厦门的探索,是我省民族工作的一个“特写”。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指导思想、主要任务、评价标准,推动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化风成俗,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深化新时代民族理论实践研究,多措并举,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决扛起对口支援政治责任。全力以赴推进援疆、援藏、援宁、援甘工作,健全完善“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机制,从产业、劳务、消费、人才等方面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形成“南果北种”、东西交融、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的生动局面。
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涌现出罗源县、福州大学刘敏榕工作室、晋江福建省宇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典型。全省21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示范区,6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2个集体和12名个人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立与新疆、甘肃、宁夏等民族地区劳务输出合作机制,有针对性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语言文化教育等帮扶措施,让少数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厦门、泉州(丰泽区)成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引导在闽新疆班、西藏班以及高校少数民族学生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播撒维护民族团结的“种子”……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踏上新的赶考之路,福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团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作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团结各族群众携手奋进新征程、同心建功新时代,推进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八闽大地绚丽绽放、结出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