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楚鲁松杰乡,距离拉萨2000多公里。3年前大雪封山的冬季,新华社记者曾在这里蹲点调研半年。近日,记者再次走进这个边陲小乡,寻访这里发生的点滴变化。
在一家一户走访过程中,除了谈电力、通信等跨越千山而通,话群众生活、产业发展等因国家关怀而变,记者还发现,村民们总会自豪地谈到在外求学的大学生或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孩子。
风雪中的楚鲁松杰乡政府及乡小学(现称教学点)(2019年1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尚才 摄
记者了解到,楚鲁松杰乡先后有117人考上了大学,“谁家出了几个大学生”“谁家孩子考的大学学校好”是大家日常聊得最多的话题。
“在我们这个人口仅400多人的乡镇,已前后出了上百名大学生,目前还有44名初高中生和38名小学生在读。”楚鲁松杰乡党委书记陈淇说。
当地干部群众告诉记者,楚鲁松杰乡地处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当地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考大学走出大山。随着孩子们一个个考上大学、毕业后找到好工作,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山里山外显著的差别,也引导和激励着更多孩子好好学习。
楚鲁松杰乡教学点老师正在进行授课(2021年9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格桑朗杰 摄
从札达县城出发,需要翻越至少4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才能到达楚鲁松杰乡。幸运的是,大山不仅没有限制楚鲁松杰人的眼界,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重视教育的决心。
“我们这辈人因条件所限,错过了上学的机会,所以稍有条件,我们就全力支持孩子们学习。近年来,随着政府边民补助、生态补助等政策实施以及产业发展,群众的口袋富了,加上国家各项教育支持政策,孩子们求学赶上了好时代。”楚鲁松杰乡巴卡村党支部书记次白益西说。
好的教学环境是基础,更关键的是学生愿意学、好好学。“重视教育的氛围逐渐成为楚鲁松杰的民风乡风,不同家庭之间以及家庭内部的孩子比着学习,这对学生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陈淇说。
实际上,求学之路并不轻松。“孩子们小学三年级就要离开家,到县城或邻近乡镇的学校就读,从小就要学会独立,而由于大雪封山,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每年暑假雪化了路通了可以回家了,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今年25岁的乡干部仓决卓玛说。
因道路积雪,楚鲁松杰乡巴卡村群众骑马将孩子送往乡小学(现称教学点)(2019年3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尚才 摄
一个个大学生,承载着楚鲁松杰人的荣光与梦想。今年19岁的达瓦伦珠考进了武汉大学,他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很感兴趣。“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一定要好好读书,学好本事回西藏建设家乡,我觉得水利水电专业在西藏很有用。”达瓦伦珠说。
求学的故事仍在继续。记者走进楚鲁松杰乡教学点时,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8个孩子,正在足球场上奔跑。“孩子们四五岁上幼儿园时就开始住校,尽管有老师帮忙,但也需要更早学会照顾自己。”教学点老师石达仓决说。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楚鲁松杰乡发生了巨大变化,孩子们求学条件大为改善。水泥路已通到乡镇,冬天不封山有了可能;阿里电网接入国家大电网让供电更稳定,村民发展生产有了更多渠道;通信网络已通到村组,孩子们外出求学也能时常与家人联系。
楚鲁松杰乡教学点学生在足球场上合影(2021年9月1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格桑朗杰 摄
次白益西的两个孩子分别在拉萨阿里高级中学和阿里地区高中上学,每周日是夫妻俩和孩子们的视频时间。“村里2019年7月通上了移动信号,现在每周都可以通过视频联系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次白益西说。
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部分大学生选择返乡。仓决卓玛目前在乡里任乡村振兴专干,经常入户统计、了解产业发展等。“返回家乡、建设家乡,逐渐成为越来越多楚鲁松杰乡大学生的选择。”仓决卓玛说。
文字记者:曹健、陈尚才、格桑朗杰
举报/反馈

新华社新媒体

4142万获赞 370.1万粉丝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实时发布国内外重大新闻
新华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