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我们心里非常悲痛。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这是我们的大国基石,正是袁隆平这样的前辈们付出的努力,使我们终于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他们的功绩,将永留青史。
钱前(左一)和袁隆平合影。钱前供图
袁先生与作科所是有历史渊源的。袁先生初涉杂交水稻研究的时候,曾到作科所来拜访过鲍文奎先生,最近播出的电视剧《功勋》还原了这段历史。鲍文奎当时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副所长,是中国植物多倍体遗传育种创始人。当时袁先生没有带介绍信,鲍文奎仍然接见了他。鲍文奎带着他去了图书馆,让他先从外文书读起,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离开前,鲍文奎告诉了袁先生许多有用的东西,这是造福人类的事业,因其伟大,所以艰难。现在,袁先生是杂交水稻领域的前辈和先驱,我们所许多人都受过他的指导和教诲。
我本人在年轻时就认识了袁隆平院士,接受过袁老师的很多指点,袁老师经常鼓励我们创新,贵在创新是他的精神,也是他一辈子所做的事情。
袁先生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他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和提出了“三系法”、“两系法”、“一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水稻遗传育种和作物科学研究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袁先生一生为“稻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奋斗,甘愿做稻田的守望者和耕耘者。他不仅在中国土地上践行着消除饥饿的誓言,更为世界粮食供给播撒智慧。
他对农业研究后辈的谆谆教诲让许多人受益终生,他“一稻济世”的信念和情怀激励着我们勇敢前行,他淡泊名利的治学作风一直是我们的榜样和表率。
2017年3月到袁隆平先生处拜访,那一年我55岁,先生对我说“人到五十五,犹如出山虎”,我当场请先生写了下来。后来,我用这句话做开头,写了一首小诗:
人到五十五,犹如出山虎。
感念半生土,情系农民真。
稻谷沉甸甸,粮丰天下足。
吾辈勤努力,永攀世界峰。
2017年3月,袁老为钱前院士题的字“人到五十五,犹如出山虎”。钱前供图
袁先生勇攀高峰执着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水稻杂交育种初期面临着缺乏不育遗传材料和杂种优势不高的两大瓶颈。
1970年,雄性不育的野生稻材料的发现,使长期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的袁先生敏锐地捕捉到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契机,应用现代遗传学原理和通过核质互作机制研究,成功实现了三系配套,育成了举世闻名的三系杂交稻,打破了国际学术界存在的“自花授粉作物缺少杂种优势”的桎梏。
为了解决杂交制种难题和实现超高产梦想,他又提出了水稻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并于1997年发表著名的《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提出了“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方向。
20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持续提升杂交水稻单产。
袁先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也是成功利用野生稻种质资源的开创者,他创建的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并为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发展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袁先生心系世界造福人类的情怀值得我们弘扬。袁先生一生追求“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两个梦想,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事业。为了实现这一宏愿,在我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90亿亩、每年增产稻谷可多养活8000万人的基础上,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通过举办国际杂交稻培训班、召开国际会议、亲自出国讲课和指导等多种途径向发展中国家传播杂交稻知识,培养杂交稻育种人才。
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巴西等国大面积种植,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袁隆平先生留给世界的,不仅仅是杂交水稻、也不仅仅是超级稻,更是一个农业科学家不断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造福全人类的伟大胸怀,是我们所有农业科研工作者应该学习、也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
最后,以我为袁老师写的挽联作为结尾,缅怀袁老:
野生稻杂交稻超级稻,大国粮仓赖先生之力;
三系法二系法一系法,世界目光仰先生之风。
撰文 钱前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