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渭南日报」
程瑾   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最近空降热搜榜单,原因不止爷爷同款小胡子,还有无法摆脱的被伟人影响的一生。   人家可不是在大众面前“凡尔赛”,作为名人后代,周令飞人生里的小苦恼几乎无时无刻不与爷爷联系在一起。上学念书时,同学们对他指指点点,总抱怨:“又要背你爷爷的文章。”没人叫他名字,总是喊他:“鲁迅孙子、鲁迅孙子!”周令飞说,这几个字用北京话喊出来,简直像是在骂人。为了摆脱这种“偏见”,16岁的周令飞“翘家”去当兵了,想着战士们都来自五湖四海,谁还会认识自己?可没想到第一天新兵连连长点名,点到他时,高声喊:“周令飞,鲁迅先生的孙子。”周令飞差点气晕。   这还不算完,新兵训练结束,他被分配到了军部卫生所,原因竟然是鲁迅先生原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你作为鲁迅先生的长孙,要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更有甚者,部队文艺干事来找他,非要让他写稿子,可他一提起写稿子就犯困,实在写不出来,人家就从口袋里抽出一根烟递给他,他不会抽烟,文艺干事劝他“:鲁迅先生可是会抽烟的,你得跟他学啊。”   啼笑皆非的人生经历,一瞬间火遍舆论场。虽然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若不,那真是糊涂虫”,可先生的作品和人格早已进入我们的日常语境。实际上,我们的表达与思维,都被这位既经典又日常化的伟大作家深刻地影响,不自觉就会想起他说过的话。仔细想来,孙子吐槽、全民接梗,无异于一次对鲁迅先生的集体重温。   然而,在网络化的“鲁迅热”里,千万不要以为学了课本上几篇文章,就读懂了鲁迅。就连作家余华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起对鲁迅的感觉变化。他说“:我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十分天真地认为,全世界只有一个作家名字叫做鲁迅,鲁迅已经从一个作家变成了一个词汇,一个代表着永远正确和永远革命的词汇。我有口无心地读着语文课本里鲁迅的作品,从小学读到高中,读了整整十七年,可仍然不知道鲁迅写下了什么?”直到多年后,余华才与鲁迅和解,让他又从一个词汇回到一个作家。而我们绝大多数的读者,或者还在这个和解过程中吧。   实际上,我们对于先生的理解和阅读都是极其有限的,甚至关于他的名人轶事也是知之甚少的,那几年关于先生的网文,不是写朱安的悲苦,就是与许广平的神仙爱情,抑或是与周作人的迷之绝交,极少有什么文章深入探讨过先生的作品与风骨,然而,唯有作品才是我们了解他思想的根本。即便苦恼,但周令飞如今已经能坦然面对“鲁迅孙子”这个标签,虽然“爷爷会的他不会”,但还是成了鲁迅文化的重要维护人。   曾经有人说过,拥有鲁迅先生,是我们的幸运。理解鲁迅,就是理解历史,理解我们这个民族。而当今我们“拥抱鲁迅”其实更多元了,毕竟先生也是b站红人,但在碎片化、娱乐化的互联网空间,鲁迅虽然很“火”,但形象也可能变得扁平化。我们更希望的是人们不要忘记难懂的、深邃的、多元的乃至平凡的更多面、更立体的鲁迅。   他可能没有那么强的战斗力,没有那么多金句,却在细细“扒梳”着文化里的吉光片羽,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许多面的鲁迅,放到互联网上可能不太容易成为一个热点,但同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比如鲁迅曾不无愤激地说“不读中国书”,但自己却是个饱读中国书的人。比如鲁迅还写过一部专著《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中国第一部小说专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本书是半文半白的语言,不容易读,连中文系的学生读起来都费劲。比如鲁迅写过一篇文论《摩罗诗力说》,这篇文论地位很高,是中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但这篇文章真的极其难读,他是用文言文写的,而且喜欢用怪句子和写古字,非常拗口。又比如鲁迅的书法也很出色,有一种稚拙之感。相比讲究姿态婀娜的传统帖学,他的字带有一种“后现代”的返璞归真。   总之,鲁迅先生那代知识分子,处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夹缝中,为民族探路是他们共同的时代课题。他的厚重与多元,批判与温情,这些不同的“面”,如三棱镜一般,把历史光谱的层次折射了出来。即便是在当今,先生留下的许多课题,也并未过时。如果我们不能全面地了解他,就很难理解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前途忧愤交加的心路历程,也很难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时空和当代社会。   所以,围观周令飞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忘记鲁迅,而纪念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研读他的作品,了解欣赏他的人格,让他从一个词汇回到一个作家。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88万获赞 169.2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