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地球到底怎么了?下一次被困在暴雨与洪灾中的人会不会是我?
眼下,全球气候变化对于人类健康的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真实和迫切。11月8日,就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会议(COP26)于英国格拉斯哥进入第二周之际,依托于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建立的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发布年度报告——《中国版柳叶刀倒计时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报告》。
自2015年起,伦敦大学学院和清华大学与其他学术机构合作,共同撰写《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重大报告》。该项目旨在建立独立的全球监测系统,追踪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人群健康效益。此监测系统包含了四十余项指标,涉及五大领域:气候变化影响、暴露和脆弱性;针对健康的适应措施、规划和可恢复力;减缓气候变化及其健康协同效益;经济与投资分析;公众和政府参与。项目的年度报告发表在医学顶级期刊《柳叶刀》上。
至于近日发布的中国版的报告,其沿用了柳叶刀倒计时全球报告的指标框架,并基于中国实际情况改进了许多指标的研究方法。中国报告中所有指标都尽可能提供了省级结果,以便各省了解其特定的健康影响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报告针对气候变化对中国民众健康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三大关键信息:气候变化对我国居民的健康威胁正在不断增加,如不及时干预,类似今年7月河南暴雨的极端天气将更加频繁;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多个方面虽取得重要进展,但仍有提升空间;如何应对极端天气是每个政府部门和每个人的必修课。
“今年是很特殊的一年,一方面疫情反复让人们深切体会到传染病的控制难度和健康生活的可贵;另一方面,中国多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灾害,全社会对极端天气的关注度空前高涨。气候变化已经非常明显了,它正在严重威胁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我们应尽早采取足够的行动,以避免未来级联式的健康危机。”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主任、报告首席作者之一的蔡闻佳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报告指出,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气候变化给中国民众带来的健康威胁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中国也处于一个独特的窗口机遇期:假使中国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公共健康风险,这将造福今后几代人。反之,倘若没有及时、充分和有效的应对措施,气候变化对中国居民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将与日俱增。
气候对健康威胁持续上升蔡闻佳介绍称,这份《柳叶刀》报告通过25个指标,针对中国2020年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评价,来自国内外25家顶尖机构的88位专家共同撰写了这份报告。
蔡闻佳表示,今年报告的主要发现与去年一致,即气候变化对中国人群健康的威胁正在持续上升。
报告发现,2020年,我国的人均热浪暴露天数比1986年至2005年的平均天数增加了4.51天,这导致与热浪相关的死亡人数增加了约92%。2020年,中国约有14500人因热浪而过早死亡,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为1.76亿美元;高温造成的劳动时间损失约为315亿工作小时数,相当于全国总工时的1.3%,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我国全年GDP的1.4%。
相较2001年至2005年,2016年至2020年全国有20个省的人口更易暴露于野火的风险中。与2004年至2007年相比,2016年至2019年我国媒介伊蚊传播登革热的能力增加了25.4%。
此外,我国洪水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持续增加。虽然我国应急反应能力的提升使洪水受灾人数呈下降趋势,但2020年和2021年的极端降雨事件频发,这一下降势头有可能被逆转。
报告同时指出,即便经过我国和全球其他国家的不懈努力,全球平均温升幅度仍很可能从当前的1.2度上升到1.5度,甚至到2度,因此人类仍将面临比当前更加严重的气候变化局面,迫切需要做好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天气的应对准备。报告强调,这是每个政府部门和每个人的必修课。
今年的报告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特别强调了不同省份所面临的不同气候风险,并按风险增加的速度进行了排序,从而明确了各省增速最快的气候变化健康风险,希望促进各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为此,报告作者特别制作了一个H5互动页面,使读者可以不必通读报告就可快速了解自己的家乡或目前所在省份所面临的最值得关注的气候变化健康风险。
蔡闻佳表示,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中国每个地区都面临着自己特定的健康威胁,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以下省份的健康风险在快速上升:广东省热浪导致的过早死亡、劳动时间损失和登革热风险、四川省的洪水和干旱风险、辽宁省和吉林省的野火暴露风险。各地根据这些威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对于提高气候适应措施的效率和效果至关重要。
气候危机是最大健康威胁今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项气候变化影响报告,指出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健康威胁”,相较于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给全球带来的健康威胁程度更高、影响更持久。
10月26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促进气候行动高级别会议”的致辞中引用《全球柳叶刀倒计时报告》结论时提到——气候变化是未来人群健康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气候变化会带来大范围的饥饿、呼吸系统疾病、致命的自然灾害和更多的传染病大流行。
蔡闻佳解释称,一种理解“最大健康威胁”的角度是气候危机影响人群健康的维度。对于人类来说,很少有哪种威胁像气候变化一样,从多个维度全面影响人群健康,如气候变化通过逐渐增多的高温热浪、日趋严重的洪水和干旱、逐渐上升的海平面,影响粮食产量、改变病媒生物的分布范围、导致心理疾病等等。
另一种理解“最大健康威胁”的角度是气候危机影响人群健康的数量级。尽管新冠疫情被公认为是全球最严重的健康危机,至今已导致全球范围内超500万人死亡,但气候变化与新冠疫情不同的地方在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影响将会长时间存在,且对其没有类似于封城一样的“速效药”。
世卫组织的报告显示,若不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全球每年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死亡人数将在2030年上升至25万人。即便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老龄化进程就此停滞,只需20年,气候变化相关的死亡人数就会超过新冠疫情。
“而我们都知道,未来20年,我们很难阻止当前气候变化形势逐步恶化的趋势。事实上,随着老龄化和气候变化的进程,气候变化根本不需要20年就可以超过新冠疫情,成为切切实实的最大健康威胁。”蔡闻佳说。
报告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进展方面,我国的进展喜忧参半。在适应工作方面,2020年,地方层面的适应规划和评估、城市绿地增长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指标都取得了稳步进展。
不过,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的国家级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计划,大多数省份也还没有开展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评估与适应规划,气象部门在公共卫生决策中的参与有限,今年5月新成立的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在其职责中也尚未提及应对气候变化。
在减排工作方面,我国正在积极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包括能源投资快速增加、清洁能源规模扩大、能源系统的碳强度稳步下降等。然而,在全球其他国家排放量受疫情影响普遍下降的情况下,2020年我国总排放量却因经济复苏增加了1.28%,我国的碳排放控制面临巨大压力。与此同时,我国98%的城市的PM2.5年平均浓度仍然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上一版指导标准10微克/立方米的水平。
决策群体缺乏有效对话蔡闻佳表示,当下中国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中国的公共卫生政策制定者正在总结应对新冠疫情的经验与教训,并新成立了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以提高国家公共卫生治理水平。
然而,中国不同的决策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对话,对彼此政策议程的相互联系与影响的认识有限,而这种“各自为政”的孤立决策存在一定的风险,中国可能无法在应对新冠疫情的同时充分认识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健康和经济效益——从长远来看,气候变化可能是比新冠病毒更大的全球公共健康威胁。
报告对此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例如明确提出“有必要在《2035年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战略》中加入与气候相关的健康影响评估,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健康适应计划应有明确目标和时间表”;应该考虑将“减少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的相关工作纳入每年“健康中国”行动的工作重点中;并列举了可能的优先工作重点。报告作者在文中表示,期待在未来可不断增强与决策者的沟通,推动出台协同应对气候变化、改善人群健康的更多政策。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举报/反馈

澎湃新闻

1亿获赞 0粉丝
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
澎湃新闻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