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9
当中国记者在欢庆11月8日第22个记者节时,不会忘记一位美国同行多年前的壮举:他是第一个向世界介绍红色中国的西方记者,他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一书描绘了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他就是埃德加·斯诺。
传递中国“抗战之声”
埃德加·斯诺1905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8年7月,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专业的斯诺怀着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来到中国,在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兼任《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记者。
图为年轻时的斯诺,图片现藏于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
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很快沦陷。对中国的遭遇,斯诺无比同情,他开始思考并寻找中国的出路和希望,最终将目光聚焦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西北抗日革命根据地。
1936年6月,斯诺终于迎来一个进入陕北苏区的机会。他怀着“拿一个外国人脑袋去冒一下险”的心情,一路向西深入到陕甘宁抗日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一位到红色苏区报道工农红军的西方记者。
1936年,斯诺(右一)在陕北革命根据地。(资料照片)
在当时陕北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斯诺见到了红军领袖毛泽东。毛泽东与他进行了长谈,并给他发放了统一的红军新军帽和新军装。
在保安采访之后,斯诺又主动提出去前线采访,并辗转来到西征红军总指挥部驻扎地陕甘宁省豫海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在这里,他终于见到了“真正的红军”。
“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斯诺发现,红军普通士兵平均年龄是19岁,农民占红军的大部分,“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
这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年8月在豫旺堡(今同心县预旺镇)拍摄的经典照片《抗战之声》。(资料照片)
豫旺堡,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名邑古镇,小镇里有一处古城遗址,现在仍保留有土夯城墙遗存。《西行漫记》封面的小号手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1936年夏,豫旺堡厚厚的古城墙上,一名红军战士面朝旭日吹起嘹亮的军号,身后红旗迎风招展,斯诺举起相机,定格了这一幕。不久后,以这张经典照片为封面的《西行漫记》震惊世界,英姿勃发的小号手及其象征的年轻“红色中国”,向世界传递出奋发不屈的“抗战之声”。
从求真相到求真理
4个月的采访,斯诺一共做了16本笔记,拍了24卷胶卷。大量文字和照片不但是生动的一手材料,还解开了他心中的疑问,使他完成了从求真相到求真理的转变。
离开陕北后,他根据这四个月的经历与见闻,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
这是1979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西行漫记》(左)和201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资料照片)
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斯诺不带任何政治偏见和党派色彩,通过亲自采访所得的第一手资料,首次向全世界真实全面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军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及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瓦解了当时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攻势。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在英国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销量超过10万册。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近20种文字,几十年间传遍了全世界,拥有亿万读者。
1936年,斯诺与大渡河勇士合影。(资料照片)
一年后,《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考虑到要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为躲避书报审查,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
《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犹如春雷炸响,一举刺破了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的新闻封锁,不仅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存在,而且以铁的事实,回答了全世界人民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地处边区的中国共产党,是反对日本侵略的核心力量,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
在这本书的影响下,一批批爱国青年和外国友人奔赴延安。白求恩在给朋友的信里说:“要问我为什么去中国,请读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你们必将与我同感。”美国友人阳早和寒春也是在看了《红星照耀中国》后相继来到延安,并将一生献给了中国。
中国人民的纪念
作为一名西方新闻记者,斯诺在中国完成了他求真相的使命,并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和随后的建设事业中,实现了他从求真相到求真理、求信念的升华,他在让西方国家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同时,也将他的信念之根连同他的骨灰深深地扎在了中国。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斯诺以新闻报道的形式给予国民党反动派无情的揭露,受到国民党打压而回国。受上世纪50年代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泛滥的影响,回国后的斯诺受到来自美国国内的迫害,被迫迁居瑞士。
新中国成立后,斯诺三次来华访问,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他始终心系中国,坚定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积极推动中美关系友好发展。
1972年2月15日,埃德加·斯诺在瑞士日内瓦病逝。病重期间,斯诺留下遗嘱:“我爱中国,我愿在我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红军西征纪念馆门前的红军“小号手”雕塑。新华社记者 丁铭 摄
经中国政府同意,1973年10月19日,斯诺的妻子依照他的遗嘱,将他骨灰的一部分埋在美国,一部分带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成为中国人民永久的纪念。
斯诺1929年到中国西部考察时,曾到过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萨拉齐镇。在这里,他目睹了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他在《复始之旅》中写道:“我到了戈壁滩南面的小城萨拉齐……这是我一生中一个觉醒的起点。”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敕勒川文化公园的斯诺雕像。 新华社记者 丁铭 摄
1991年,萨拉齐人民怀着对这位杰出的新闻记者和国际主义战士深厚缅怀之情,在萨拉齐镇小游园内塑立了他的汉白玉雕像,上面镌刻的“觉醒点”三个大字分外夺目。
总策划:赵丹平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刘恺
记者:丁铭 哈丽娜 达日罕
视频:达日罕
编辑:闵捷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
举报/反馈

新华社客户端

1490万获赞 223.8万粉丝
新华社权威发布,在此看国社新媒体资讯。
新华社客户端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