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公号」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作者:戚尔武
11月7日,第22个记者节前一天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正式公布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
本届共评选出346件获奖作品
包括特别奖5件、一等奖67件
二等奖104件、三等奖170件
新华社共有23件作品获奖
其中, 新华社主管主办的
《新华每日电讯》有3篇获奖
分别为1个一等奖和2个三等奖
近几年,《新华每日电讯》持续深耕内容创新
在新华社总社编辑部和分社记者的支持下
重点在评论、深度报道、副刊
人物报道、短视频等多个方面积极探索
用心守护“白纸黑字的力量”
努力打造“报纸上的新华社”
这三篇获奖作品
正是“电讯原创报道”的代表作
今天,我们带大家一起
简单回顾这三篇作品以及背后的故事
张桂梅。本报记者陈欣波摄
NO.1 “燃灯校长”送1600多名女孩出深山
获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副刊作品
刊发:2020年7月10日《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庞明广、严勇、陈欣波
编辑:谢锐佳、易艳刚、雷琨
过去一年多时间,
云南丽江花坪女高校长张桂梅
屡被媒体,屡获殊荣,一再登上热搜
但你知道吗? “燃灯校长”这个称谓
其实是《新华每日电讯》这篇报道首创的
事实上,《新华每日电讯》对张桂梅的报道
始于 2007年10月15日
当时,我们在头版发表了
题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报道。
这篇报道让张桂梅广受关注,
在各方支持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高
当时,张桂梅作为十七大代表赴京参会
华坪县领导知道她节俭,
特意给她拨了一笔钱购置服装,
但她把这笔钱捐给了福利院
穿着一条家访时被磨破的牛仔裤就进京了
“我都一身病的人,活不久了,
买新衣服不是浪费吗?
死了以后烧掉多可惜。”
在会场,一位新华社女记者
看到了这个穿破洞牛仔裤的十七大代表,
两人从傍晚一直聊到深夜
“我把想建一所免费女高的梦想告诉她,
两个人哭得稀里哗啦,
边哭边聊,边聊边哭。”
从北京回来后,丽江市、华坪县
分别给她100万元,让她筹建女高。
随后的14年中,《新华每日电讯》
持续关注张桂梅的近况,先后发表了
《一位“女高”校长的十万里深山家访路》等多篇报道
2020年,我们还联合云南省委宣传部
通过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传记
《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
能让更多人知道张桂梅的故事
让更多人学习“燃灯校长”的精神
让多年关注并报道张桂梅事迹的
云南分社记者深感欣慰
戳下方链接,可以重温此次获奖的报道
《“燃灯校长”送1600多名女孩出深山》
NO.2 别让形式主义消耗基层干部抗疫精力
获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文字评论
刊发:2020年2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周楠
编辑:方立新、谢锐佳、易艳刚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
新华社记者坚守抗疫一线
采写了大量优质报道
《新华每日电讯》发挥自身特色
策划推出了200多篇“抗疫系列评论”
除了《新华每日电讯》12名编辑之外,
新华社31个国内分社119名记者
充分发挥“记者写评论”的独家优势
多篇评论刷屏,直接促进问题解决
《 别让形式主义消耗基层干部抗疫精力》
是系列评论中最出彩的篇目之一
在本公号的阅读量超109万次
文章发表后,文中提到的一些
抗疫形式主义做法迅速得到纠正
评论的力量在于
鞭辟入里的分析,
富有理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能够直接或间接推动社会进步
戳下方链接,可以重温此次获奖的评论
《 别让形式主义消耗基层干部抗疫精力》
NO.3当北京最大“菜篮子”突然摁下“暂停键”……疫情来袭,新发地市场三位“经营大王”的奋斗和期待
获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
刊发:2020年6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孔祥鑫、吉宁、张骁
编辑:方立新、李斌、黄海波
除了抗疫系列评论,
《新华每日电讯》还策划推出了
110篇“我的战疫”口述报道
以及数十篇相关访谈
去年6月,北京新发地出现局地疫情
我们又策划了大量深度报道
及时为读者释疑解惑
实地探访新发地菜市场的报道
就是其中的代表篇目
戳下方链接,可以重温此次获奖的报道
《 当北京最大“菜篮子”突然摁下“暂停键”……》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关注!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新华每日电讯》
将继续深耕内容创新
继续守护“白纸黑字的力量”
祝新闻同行节日快乐!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获奖名单
监制:卢刚 | 责编:赵岑 | 校对:张慧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91万获赞 199.6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