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拐的是我们学校的史一安教授,他最近膝盖摔坏了,骨头上打了钢钉。”最近,常州大学自然与合成有机化学研究院的一张合影受到了不少人关注,合影中的一位男子拄着拐杖。紫牛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这是因为骨折手术后,不得不拄拐。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拄拐教授就是“史氏环氧化”的发明人。
拄拐合影照刷屏
常州走出的“化学大牛”
史一安教授是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人,1979年从礼嘉中学考进了南京大学化学系。“那个时候一早从礼嘉镇上出发,坐轮船到常州市区的水门桥,然后再坐三轮车去火车站。”史教授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到南京大学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当时学化学有点偶然,那一年高考化学比较难,而在所有学科中,化学考的相对好一些,就进入了化学系。”史一安教授坦言,在接下来的求学、工作生涯中,他经常对所学之外的新领域感兴趣,对药物、生物等都有所涉猎。1985年,史一安进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化学硕士学位,198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学位。1992到1995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研究生物化学。1995开始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任教,2003年升为教授。
史一安教授
北京奥运会前夕,史一安教授回到了国内发展,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近十年。
2017年,史教授回到了家乡常州。“如果放在早期,在常州做科研可能会受到文献、设备、药品等限制。过去的文献都是先到大城市,然后再一步步发下来。但是现在的文献,直接在网上就能查询检索。各种各样的科研仪器在常州也都有,药品订购快捷,常州这个城市经济发达,宜居,是个安心做科研的好地方。”史教授如是说。
有个化学实验以他命名
“在工作伊始,选择一个研究方向非常重要。”史一安教授表示,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可行性,关键是课题的重要性和有用性。他表示,当时选择了不对称环氧化反应这一领域,“这在当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点。”
1996年,史一安教授发展了以果糖衍生的手性酮为催化剂,过一硫酸钾(Oxone)或双氧水为氧化剂的不对称环氧化反应,现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重要人名反应,并作为现代有机合成化学的重要方法,被收录入各种有机化学教科书,在学术和工业界得到广泛应用,该工作是首例具有通用性、系统性和广泛实用性的不对称有机催化体系,引领和激发了不对称有机催化领域的研究。他还发展了一类高效的烯烃环丙烷化试剂,可以有效地实现烯烃的环丙烷化反应,被称为“Shi’s Carbenoid(史氏卡宾)”,在相关有机合成及药物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我一直认为,创新一定要‘有用’,这样才有更大的价值和生命力。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被应用,是令人欣慰的一件事” 史一安教授说。
学生吐槽:
吃穿不讲究十分节俭
引用文献页码标错都能发现
“史教授治学非常严谨,有同学写论文的时候,引用的文献页码写错了,他都能一眼看出来。”学生李静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当时大家都很诧异,“论文中有大量数据,能看出细微差错就已经很不容易”。据介绍,写论文的同学立刻去找来文献,发现还真是自己写错了。
面对学生爆的“黑料”,史一安教授表示,这和过去的研究条件有很大关系。“以前我们看的都是纸质的文献,在哪一期的杂志上都留有大致的印象。”紫牛新闻记者在史一安教授的办公室里看到,他座椅背后的地上放了一排无纺布的袋子,上面还挂了小吊牌。“这些都是研究需要用到的论文,近期需要查看,所以我就放在了身后”。
别看史教授在学术上一丝不苟,但是在吃穿上却从不讲究。“有一次我看教授的毛衣肘部的颜色和其他部位的颜色不一样,当时以为他穿了件挺潮的衣服,走近一看,发现原来是破了个洞。”青年教师任文龙师从史教授,当时他就觉得史教授挺“抠门”。“一件衣服穿旧了是很正常的事儿,今天穿的西装可能算是他最好的衣服了。”任文龙说,不过对学生还是挺大方的,“和学生们在外面一起吃饭,都是史教授自己付钱请客”。“我一直认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吃穿上多花一些精力,在研究上势必就得少花一些。”史一安坦言,如今在常州大学安安心心做学问是一件开心的事儿。
通讯员 包海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郭靖宇
校对 徐珩
举报/反馈

扬子晚报

333万获赞 31.4万粉丝
江苏省级报刊,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都市报
扬子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