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舜网」
自1962年,以肖恩·康纳利主演的《007之诺博士》为开端,关于英国军情六处代号007的特工詹姆斯·邦德影视化改编的项目就此拉开了序幕。此后,在近60年的历程里,《007》系列相继推出了25部电影,迭代了6位风采各异的詹姆斯·邦德。
10月29日上映的《007:无暇赴死》是第六代“007”詹姆斯·邦德的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的谢幕之作,也很有可能是拍了半个多世纪的《007》系列的最终一部。整个片子为“告别”设置了一个英雄落幕的故事,让丹尼尔·克雷格告别邦德,让邦德告别“007”,也让观众和这个故事做个告别。
他是中国观众最有感情的一任“邦德”
毫无疑问,长寿的《007》系列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给观众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特工形象,大多数人已经把“邦德”形象和特工形象画上等号——他高大威猛,西装革履;他喜欢喝“摇匀”的马蒂尼鸡尾酒,戴着欧米茄腕表,开着阿斯顿·马丁跑车;他赤手空拳时候身手了得,但他还拥有军情六处总部提供的各种高科技装备;他上场打架风流倜傥,场外则周旋在不同的“邦女郎”之间,处处留情、拈花惹草……
几乎前几任邦德的扮演者,都符合上述条件。因此,当2006年丹尼尔·克雷格接任上一任邦德的扮演者皮尔斯·布鲁斯南时,并不被人们看好。老粉们诟病他的外形,认为他身高中等、金色短发、样貌平平,不是理想中的邦德人选。
幸运的是,丹尼尔的演绎让《007》系列在新时代有了肉眼可见的改变。他抛弃了邦德以往潇洒、浮夸、高调的风格,往稳重、深沉、粗犷的形象转化。动作戏上,减少以往略显卡通的超现实风格,增加了很多拳拳到肉的贴身对打、近身射击。这样写实化的设计,不仅让这一系列焕发了新的生机,也给全世界更多年轻观众提供了更为爽快的观影体验,原本不接受新邦德的老观众也大呼“真香”。
中国的大多数观众对克雷格的邦德最有感情,除了他写实化的演绎风格比较符合中国观众审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克雷格接受出演的第一部007电影,是在中国大银幕上上映的第一部007电影,此后的5部007影片均一部不落地登陆了中国内地大银幕。
在这15年的时间里,克雷格和《007》电影也伴随和见证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和井喷。邦德的还形象出现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丹尼尔·克雷格的个人声望也达到巅峰,人们彻底接受了他就是这个时代最合适的邦德。
特工的尽头是007 007的尽头是谁?
从曾经最被广泛群嘲的邦德人选,到如今最成功的邦德主演之一,《007》系列为什么要在丹尼尔·克雷格的演绎下完结?当“007”“詹姆斯·邦德”成为特工的代名词,这个系列又为什么陷入了创作瓶颈?探讨这个问题,还要围绕邦德故事本身的局限、邦德的敌人“大反派”、邦德的伙伴“邦女郎”说起。
几十年来,《007》电影都遵循同一种叙事模式,即接到指令—初遇敌人—结识邦女郎—陷入危机—战胜反派—大团圆结局。正是因为《007》系列深入人心,已是特工类型的标杆,其他同类型的影片启动之时,就会有意识地在“007”的基础上创新:《碟中谍》系列以高难度的动作场景为卖点;《谍影重重》系列塑造了更加接地气的特工形象,观感更简单粗暴贴近真实;《王牌特工》加入了雅痞式的装扮和戏仿荒诞的元素;《疾速追杀》则把背景设置在架空世界,角色怎么脱离常识地大展身手都不会显得违和……这些开拓了新风格的同类型影片反而成为观众的新宠,让基于现实风格创作的《007》系列显得愈发老套。
为了避免观众审美疲劳,《007》系列也尝试做出了一些改变。在获得票房最高的一部007电影《大破天幕杀机》中,“大反派”就变成了“自己人”。除了敌人的设定改变,“邦女郎”的形象也得到了拓展。在2006年的《皇家赌场》中,设计了法国女星伊娃·格林饰演的女特工维斯帕一角,她对邦德的“背叛”深深影响了邦德对感情的态度。在正在热映的《无暇赴死》中,三位“邦女郎”的形象也被颠覆,她们不再是以往被物化的女性工具人似的形象:安娜·德·阿玛斯饰演的古巴特工是初入职场的“打工人”,是一个兼具性感与可爱的非脸谱化的女特工;非裔女星拉什纳·林奇饰演的女特工受过正统训练,配有新式武器,深入虎穴时帮邦德吸引了不少火力。邦德退休后,她接替“007”这个代号被军情六处委以重任,如果她能主演下一部“007”正片,007一角在技能上、性别上、种族上都得到更颠覆的升级。
而《无暇赴死》最大的改变就是“花花公子”邦德变成了“好男人”,邦德中了一种对自己无害的基因病毒,只要他和妻女发生肢体接触,妻女就会中毒身亡。按照过去的逻辑,邦德会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可是这一次,他却从人情人性的角度出发,将“小家”置于“大家”之前。影片最终,为了拯救亲人、拯救世界,邦德牺牲了自己。这个设定,算是在既有框架内对《007》电影做出的最大颠覆。
英雄式的形象、层出不穷的高科技道具、超越现实的幻想和浪漫……《007》系列曾经能提供的所有看点几乎被其他同类型特工片和更炫目的超级英雄类电影全面取代。可以说,打败007的不是编剧灵感的匮乏而是时代的潮流。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反派和合适的伴侣,这位曾代表西方主流价值观与时尚品位的特工显得没有存在的意义,他只能与“自己”对抗,与爱人组建家庭,从“花花公子”变成“好男人”,007的故事也就变了味道,走到了尽头。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90万获赞 196.5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