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疆域空前辽阔、文化开放包容的王朝,然而与此同时唐朝也是一个政变频繁的王朝。李唐开国之初就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太宗李世民杀死兄长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后逼迫父亲李渊让位于自己。李唐王朝政变频繁的历史大幕由此开启:唐朝成功的政变除了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还有神龙政变、唐隆政变,失败的有李承乾谋反、李贤谋反、太平公主谋反、甘露政变......

唐朝之所以政变频繁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制造了一个坏的榜样。在大唐王朝的开国战争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太子李建成辅佐父皇李渊治国理政,二皇子李世民率领兵将征战四方。李世民每攻占一个地方最关心的不是争夺金银财宝,而是遍访各地的能人志士收为己有。李世民延揽人才从不看出身门第,只要能为己所用就会千方百计拉拢过来。

尉迟敬德本是刘武周手下的将领。自从尉迟敬德归顺以来李世民就对他关怀备至:赐以曲宴、引为右一府统军。秦叔宝本是瓦岗寨李密的部下,李密兵败后秦叔宝归顺于李世民。李世民让秦叔宝统领秦王府的右三军。尉迟敬德和秦叔宝也没辜负李世民的知遇之恩:他们作为李世民的左右手为其效忠一生。李世民既延揽了像尉迟敬德、秦叔宝这样骁勇善战的武将,同时也延揽了一大批文人儒士为自己出谋划策。

李世民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培养出了自己强大的势力集团: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孔颖达、侯君集、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如此之多的谋士猛将都被李世民吸纳到了自己的秦王府。这时的李世民有功勋、有权势、有班底,因此实际上已在无形中对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构成了威胁。李建成和李世民在这场储位之争中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李建成作为父皇李渊明立的太子其优势在于就法统而言由他继位是名正言顺的。李建成的劣势则是人望相对欠缺(注意是相对欠缺——实际上李建成的支持者也不在少数,只是相比李世民的而言没那么强势而已);李世民的优势在于在漫长的开国战争中收揽了大量人才和人心,然而随着国家局势的日益安定这一优势呈逐渐削弱的趋势——毕竟在和平年代李世民的人望是不足以同李建成的法统抗衡的。

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储事件原本是一起宫廷政治斗争。宫廷政治斗争比拼的自然是政治资本,而不是看谁手下兵强马壮。李建成作为合法的太子拥有比李世民雄厚得多的政治资源。李建成的政治实力在当时的唐朝统治圈乃至整个关中统治核心区是远超李世民的:李建成作为太子在平时是要协助处理一些朝政大事的。如果皇帝出外征战或视察,那么太子就要代行国政。

李世民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确实得到了不少文武人才,但这些人在逻辑上首先是唐朝的臣子。尽管这些人与李世民有着特殊的私人关系,但至少在理论上这些人是由皇帝李渊指派给秦王府的。既然这些人是由皇帝指派给秦王府的,那么这些人的调动权自然也在皇帝手中。尽管这些人内心深处直接的效忠对象是李世民而非李渊,然而如果身为皇帝的李渊非要下圣旨调动这些人是无法抗拒的。

公元622年李世民击破刘黑闼、进逼徐圆朗时李渊就下了一道诏书让他把军队指挥权交给李元吉后只身回朝汇报情况,不久之后这些人马就在李建成的指挥下彻底扫除了刘黑闼势力。公元626年突厥来袭时李渊一声令下就把众多秦王府武将调给了李元吉指挥。李世民手下确实有尉迟敬德、秦叔宝、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谋士猛将,然而李唐王朝的谋士猛将并非全都集中在秦王府。

太子府这边文有魏征;武有薛万均、薛万彻兄弟。由于李建成长期坐镇后方负责粮食和兵源征集,所以他真正上前线统兵打仗的时候并不多。这导致太子府在人才数量上确实不及秦王府,不过像魏征、薛氏兄弟这些人都还是拿得出手的。况且当时唐朝实力最强的两位名将李靖、李勣可都不是秦王府的人——他们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储位之争中更多是保持中立。

这些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保持中立的人在本质上仍是要听命于皇帝李渊的,所以李渊的态度是决定储位之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李渊选择立李建成为太子本身就说明了他的态度。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以前李建成和李世民使用各种司空见惯的宫廷政治手段展开了诸轮斗法,然而在这一系列斗法中李世民一直处于被太子李建成压制的状态。事实证明要用宫廷政治手段撼动李建成作为合法太子的地位是不现实的。

这时李世民面前只剩一条路——就是利用自己残存的威望迅速发动一次以军事武力作为后盾的政变。如果真等到天下大定之时李世民将彻底失去和太子李建成对抗的资本。事实上这时的李世民已是走投无路之际被迫孤注一掷,然而李建成身为合法的太子自然不会那么急迫去发动一场政变——毕竟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若非走投无路是没人敢轻易尝试的。

李建成作为合法的太子似乎完全没必要冒风险去发动一场政变。李建成和李世民尽管都是能力突出的当世人杰,然而他们两人的能力其实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李建成拥有更多的是阳谋,而李世民则擅长于阴谋。作为太子来培养的李建成主要精力是用在辅佐父皇治国理政上,所以他更擅长的是治理国家这样的阳谋。至于争权夺利的阴谋也不能说他不会,然而他还是更倾向于用传统的宫廷政治斗争手段。

李建成从来也没想过要用武力解决问题,他也没想到对方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相比之下李世民在储位之争中一开始处于不利境地:在正常的逻辑下他是当不上皇帝的,所以只有搞阴谋搞突击杀掉李建成才能扭转局面。李渊和李建成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们忘了自己所身处的时代是由乱世向盛世过渡的时期。李建成作为合法太子的法统优势在这时日益占据上风,可李世民在长期战争中积累的人望优势也不容忽视。

可李渊、李建成、李元吉都低估了李世民在危急关头采取断然手段的决心,所以始终热衷于通过牵制平衡的宫廷政治手段对付李世民。这时的李世民深知:如果自己按对方设定的游戏规则玩下去注定被玩死,于是索性把心一横发动了玄武门事变。应该说李世民放出的这一大招完全出乎李渊和李建成的预料之外,所以李世民此举可以说是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10人骨干,在大唐王朝的都城长安针对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发动了一次斩首行动,随后让参与事变的尉迟敬德穿着盔甲、持着长矛去见父皇李渊。这时李渊就算想召唤正规军前来救驾也无法穿越李世民的包围圈。

那年代又没手机可以通知外面,李渊面对已近在咫尺的尉迟敬德又能为之奈何?尽管这时的李世民并没掌握天下兵权,可在宫中却已形成了局部兵力优势。如果双方动起手来无非不过是个两败俱伤的结局。这时的唐朝统治根基尚不稳固,如果这时发生父子相争之事不是什么好兆头。尽管李渊还有其他的儿子,但均为庶出且大多年幼,不足以安定大唐天下。

在开国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儿子。如今李建成、李元吉已死,也就剩下李世民堪当大任,如果李渊和李世民强行对抗无非不过就是父子彻底反目。如果李渊真要和李世民闹个两败俱伤,那么这江山是否还姓李怕就难说了。在这样的局面下李渊明智地选择退让:尉迟敬德请李渊下旨令诸军兵并授秦王处分,而李渊只好同意把自己最后掌握的宫廷禁军的指挥权移交给秦王李世民。

既然身为皇帝的李渊自己都默认李世民抢班夺权的行为了,那么朝臣和军队自然也就不会再说什么了。至此玄武门事变以李世民的全胜画上了句号。武德九年八月初九(公元626年9月4日)李渊正式传位给李世民。李世民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李世民能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上位在相当程度有赖于强大的政治班底,那么李世民上位后是如何对待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从龙功臣”们的呢?

长孙无忌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儿子、李世民的文德皇后长孙氏同父同母的哥哥。唐高祖李渊在晋阳(今太原)起兵时李世民奉李渊之命到各地招兵买马。长孙无忌慕名投奔在李世民麾下,从此一直作为李世民的心腹谋臣追随左右。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储位之争中长孙无忌曾与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多次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

在玄武门之变的前夜正是长孙无忌从中牵线搭桥把房玄龄、杜如晦等谋士和尉迟敬德等武将聚拢起来接受李世民的安排。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同时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左庶子。不久以后李世民正式即位就任命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进封齐国公。身为重臣的长孙无忌又是李世民的大舅子,因此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倚重。

贞观元年七月李世民又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当时朝中有人秘密向李世民上表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李世民却直接把密表拿给长孙无忌看以示君臣无猜,后来又召集群臣当众表达对长孙无忌的信任。然而长孙无忌自己觉察到了如此富贵至极的地位已引起他人的妒嫉,因此担心会因此给自己一家老小招来灾祸,所以就一再恳请辞去相位,长孙皇后也为此极力劝说。

最终李世民只得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李世民有生之日始终对长孙无忌信任倚重。公元649年李世民在临终之际遗旨令长孙无忌、褚遂良辅政。长孙无忌是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同时又是太宗李世民亲自指定的辅政大臣,所以在朝中的地位、权势可谓举足轻重。当唐高宗李治执意要立武则天为皇后时长孙无忌带头表达了反对意见,因此被武则天视为自己的心腹大患。

与此同时唐高宗李治也越来越无法容忍权势过大的舅舅对自己的辖制。公元659年武则天党羽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趁机削去长孙无忌的官职和封邑,然后将长孙无忌一家老小全部流放。同年七月李治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长孙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就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尉迟敬德又名尉迟恭。尉迟敬德在隋末乱世中早年是追随刘武周的。武德三年(620年)尉迟敬德兵败后归顺李世民。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的战斗中尉迟敬德均曾立下军功。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曾被李元吉夺过手中的弓箭,几乎险些被李元吉用弓弦勒死。危急关头正是尉迟敬德带来70名骑兵射杀了李元吉,否则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储位之争说不定到头来便宜了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后尉迟敬德受封右武候大将军、吴国公。自认为功勋卓著的尉迟敬德也多少有了一些居功自傲的小心思。有一次李世民大摆酒宴招待各位功臣。尉迟敬德见有人的座次排在他前面就愤愤说道:“你有什么功劳,配坐在我的上席?”坐在他下位的任城王李道宗赶紧出面打圆场,可谁知尉迟敬德竟一拳打在李道宗的眼睛上。尉迟敬德此举令李世民颇为不快。

不过李世民并没因此严惩尉迟敬德,而是等宴会结束后找尉迟敬德单独谈话。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我以前读《汉书》的时候发现汉高祖的功臣能保全自己的很少,所以那时心里总觉得汉高祖这人刻薄寡恩。我登基以后一直想保全功臣,可你做了高官之后却不断触犯国法。我这才明白韩信、彭越遭到杀戮不完全是汉高祖的过失,也有他们自己咎由自取的原因“。

这次带有威胁意味的谈话以后尉迟敬德再也没做过出格的举动。贞观十七年(643年)尉迟敬德尉迟敬德请求告老。由于李世民不舍得让他告老还乡,所以就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的职务,同时准许他五天上朝一次。贞观十九年(645年)尉迟敬德跟随李世民参加了征讨高句丽的战争。晚年的尉迟敬德安心在家养老,从此不再过问政事。尉迟敬德还曾一度迷信炼丹:研磨金属矿石、吞服云母矿石粉。

他还学着演奏清商乐曲自我娱乐,不跟外人交往达十多年之久。显庆三年(公元658年)享年七十四岁的尉迟敬德在家中去世。唐高宗李治下旨为尉迟敬德举行悼念活动:李治本人为此三天不临朝理事,同时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参加了吊唁活动。李治下诏追认尉迟敬德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为“忠武”,陪葬在唐太宗的昭陵。后世更是将尉迟敬德与秦琼秦叔宝并列作为年画上的两大门神。

侯君集早年为人浮夸:曾跟随李靖学习兵法、武艺。他自己学不会,却诬告李靖有谋反之心。后来侯君集加入秦王府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军功,因此得以逐渐被李世民赏识。玄武门之变中侯君集率军控制了唐高祖和朝臣。政变后侯君集被李世民任命为兵部尚书。贞观年间侯君集随李靖讨平东突厥、吐谷浑,后来又领大军攻灭了高昌国。立下赫赫战功的侯君集开始慢慢居功自傲起来。

在攻灭高昌国的战争中侯君集因私取宝物遭人弹劾下狱。尽管李世民念在他的功劳上将其释放,然而从此以后侯君集就始终心怀怨恨。后来侯君集参与到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的夺嫡之争中:侯君集试图重演一边玄武门之变——他煽动大将张亮和太子李承乾造反夺位。事情败露后李世民将侯君集赐死,同时将侯君集的妻儿流放岭南。不过考虑到侯君集早年的功绩还是将其列入功臣之列。

张公谨早年曾效力于王世充。张公谨归顺李唐后经徐世勣、尉迟恭引荐被秦王李世民召入秦王府。玄武门之变中张公谨独守城门立下大功。政变后张公谨出任代州都督、封定远郡公。贞观三年(629年)张公谨作为副将跟随李靖参加了平定东突厥的战争。东突厥平定后张公谨进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贞观六年(632年)张公谨病逝后追赠左骁卫大将军。

刘师立早年曾是王世充的亲卫将军,洛阳平定后归附秦王李世民。曾有人上报刘师立姓氏应符谶想造反,然而李世民对此视为无稽之谈不予理睬。玄武门之变前夜刘师立与尉迟敬德、李孟尝等人参与密谋。李世民即位后刘师立先后被任命为检校右武候大将军、检校岐州都督、始州刺史。贞观年间刘师立平定了燕郡王罗艺的叛乱,打败过党项和吐谷浑的入侵。贞观十四年(640年)刘师立去世后追赠豫州都督。

公孙武达原是隋军的一名将领。李渊在晋阳起兵后公孙武达前来投奔。武德年间公孙武达跟随李世民参与过讨伐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的战争。玄武门之变前公孙武达已升任秦府右三军骠骑。玄武门之变中公孙武达跟随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伏。贞观年间公孙武达多次参与征讨突厥的战争,等到东突厥被平定后又出任首都长安城的守卫官,直到唐高宗李治永徽年间才去世。

独孤彦云是隋朝右卫大将军独孤楷之子。玄武门之变中独孤彦云跟随李世民参与了设伏行动。玄武门之变后东突厥颉利可汗趁乱兵临长安城下。独孤彦云在与突厥人的战斗中阵亡。等到李世民坐稳江山后论功行赏之时独孤彦云已不在人世。李世民只好让独孤彦云的儿子独孤谋迎娶自己第十四个女儿安康公主,同时任命独孤谋为幽州都督、溧阳郡公。唐德宗年间追认独孤彦云为贞观五十三功臣之一。

杜君绰早年曾参与过隋末农民起义,归附唐朝后跟随李世民参加过讨伐刘武周、宋金刚等各种战争。玄武门之变中杜君绰跟随李世民参与了设伏行动。政变后杜君绰被封为食邑四百户的开国县侯,等到李世民正式即位后又晋升为食邑一千户的怀宁县开国公。贞观年间杜君绰长期担任玄武北门、翠微宫、玉华宫等宫殿的守将。永徽初年(650年) 杜君绰兼任检校左武卫将军、检校右武侯大将军、知右厢诸门兵马队使等职务。

龙朔元年(661年) 杜君绰任辽东道经略大使负责经略高句丽诸地。唐军班师回朝后杜君绰因功拜为左领军大将军。龙朔二年(662年) 杜君绰被拜为左戎卫大将军,同时兼任太子左典戎卫率。同年十月二十五日(662年12月11日)杜君绰在上朝时死于禁庑之中。唐高宗李治下诏追赠杜君绰为使持节都督荆、硖、岳、朗四州诸军事。杜君绰死后陪葬于李世民的昭陵,杜君绰的儿子杜延基被册封为王府参军、上柱国。

郑仁泰是从晋阳起兵以来就一直跟随李世民的老部下。武德年间郑仁泰跟随李世民参与了消灭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的统一战争。玄武门政变中郑仁泰先锋之一。贞观年间郑仁泰跟随李世民参与过对高句丽的战争。唐高宗李治时期郑仁泰又与薛仁贵一起征讨过铁勒。公元663年郑仁泰死后陪葬于李世民的昭陵,但在所有陪葬功臣中政治地位相对较低。

出身赵郡李氏的李孟尝早年曾追随王君廓起兵,归顺唐朝后拜为开府仪同三司。武德年间李孟尝跟随李世民征伐四方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中李孟尝跟随李世民参与了设伏行动。玄武门之变后李孟尝被任命为右监门副率,同时赐物五千段、黄金五百两,后来又升为右监门中郎将、封武水县开国公。贞观年间李孟尝跟随李勣征讨过突厥,唐高宗李治时期担任长安城守卫,最终以74岁的年龄病死于长安静安坊的府第。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李世民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十人中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四人皆入围二十四位功臣之列:长孙无忌排第一,尉迟敬德排第七,侯君集排第十七位,张公谨排第十八位。唐德宗年间又进一步追认独孤彦云、郑仁泰等29位贞观功臣。

参与玄武门之变的10人只有侯君集因卷入谋反事件被李世民赐死。长孙无忌则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期被打压而死。李世民在世期间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十位功臣中绝大部分都得以善终。尽管尉迟敬德曾因为居功自傲而被李世民严重威胁警告过,不过好在尉迟敬德在被警告之后能及时收敛,所以李世民最终还是没对他痛下杀手。李世民基本上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尽力保全功臣(当然也有侯君集这样的个案例外)。

举报/反馈

鸿鹄高飞翔九天

16.9万获赞 1.8万粉丝
古今中外多少事尽入渔樵闲话
历史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