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中不少人都认识到了西式武器的厉害,加上此时镇压太平天国的需要,因此引入、仿造西式武器就很快成为风潮。比如说李鸿章就在淮军中率先大量装备洋枪洋炮,使得淮军成为当时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
而到了甲午时期,淮军的装备也不坏。以盛军为例,盛军的步兵装备的是美制哈乞开斯六连发和单发后膛步枪,骑兵装备了温彻斯特十三响连发后膛骑枪,炮兵则装备着75毫米山野炮、37毫米威敦过山炮、11毫米加特林十管机关炮。
这些武器在甲午时期,也算比较先进的武器了。因此在船桥里之战中,日军在兵力优势情况下,依然被盛军击退。可以说先进的武器,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清政府中保守者也不少,像曾国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迷信旧式的抬枪和劈山炮,一再对曾国荃强调在军中要多用抬枪和劈山炮,直到后来去观摩淮军张树声操练部队,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看法有多错误。
还有像左宗棠,也深受曾国藩影响,很喜欢一次性能打出几十颗弹丸的抬枪,认为这是军中利器。后来左宗棠虽然也引进西方设备,开始制造西式枪炮,但是对于抬枪一直不能忘怀,还利用西方设备大量生产抬枪。
曾左都是一代名臣,受他们影响的人为数不少。以至于在中法战争时,李鸿章支援桂军几千支新式毛瑟步枪,却被桂军弃之不用,宁可拿着抬枪和法国人打,在火力上吃了很大的亏。甚至到了1900年,有西方人去江南制造局时,还发现居然在生产抬枪。
当然,曾国藩、左宗棠好歹也是经过不少风云事件,和西方打过交道,虽然有些抱残守缺,但也没有完全排斥西方武器,后来在军中也是陆续引进了相当数量的西方枪炮。
可是比他们保守者更有人在,加上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战乱不断,清政府和地方上财政压力都挺大,即使有心也未必有钱大量购买西式武器,所以很多省份的清军装备依然很差。
比如说长顺在1888年出任吉林将军时,发现吉林的近万清军总共只有前膛枪3600支,后膛枪1600支。后来虽然又陆续想办法筹措了一些枪支,但是因为质量问题,很多枪械一用就坏,导致到甲午战争爆发时,吉林的清军还不得不大量使用大刀、长矛等冷兵器作战。
而在湖广地区,1892年湖南巡抚吴大澂就说湖南缺乏新式洋枪。1894年9月,布政使魏光焘也提到湖南没有后膛枪,湖北也只有几百支雷明顿而已,而且子弹还严重缺乏。
到了1894年年底,清政府调湘军北上时,各部还是“枪械不齐,子弹不足”,23营3哨上万人的湘军只有各类枪支4600支,大炮则是一门没有。
而在甲午时期另一个主要战场山东,情况也并不理想。山东巡抚李秉衡在奏折中提到山东只有旧式洋枪,沿海各部后膛枪不过千余,根本不敷使用,只能用前膛枪和火枪凑数。
清政府调拨给山东的援军中,陈凤楼的马队没有马枪,需要从天津调拨1000支马枪以供使用。至于丁槐的滇军更惨,全军上下没有一支枪,空手赶往山东,到了地方以后才设法解决武器问题。
枪支存在的问题如此之多,清军装备大炮也是新旧混杂严重。
比如说黑龙江调拨给前线的172门大炮中,只有12门是西式大炮,其他的统统是土炮,其中不乏康乾时期的老古董。而在山东,李秉衡修建沿海炮台时,甚至把戚继光时代铸造的大炮都拖了出来,窘迫程度可见一斑。
这些问题也可以从日军的缴获中看出来。
在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共缴获各类枪支17537支,其中后膛枪共有10344支,占枪支总数的59%,前膛枪、火绳枪、抬枪等日本早就淘汰的旧式枪支,则有7193支,占枪支总数的41%。而日军缴获的795门火炮(包括要塞炮和小口径火炮)中,有159门是旧式土炮,土炮占比达到了20%。
当然,清政府在战争期间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大量从海外购买新式枪炮,以解决装备不足的问题。
比如说李鸿章就在战争期间通过驻英公使龚照瑷、驻德公使许景澄、驻美公使杨儒订购了各类枪支42300支,子弹1622万发,大炮56门,大小炮弹1520万发(含机关炮炮弹)。而其他地方督抚也通过驻外公使、洋行,订购了不少枪炮。
但是这些订购的武器不少到战争结束后才运到,而在战争期间运到的,也因为清军缺乏统一的后勤机构,运输耗费时间,难以及时发放给部队。更何况即使是那些调拨下去的武器,部队要熟悉使用也需要不少时间,时间上也根本来不及。
所以甲午战争战败,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武器并非最主要的因素。但是清政府平时不注意改善部队装备,战时临时抱佛脚,显然让清军那有限的战斗力又打了几分折扣,对战争结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