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大江晚报」
作为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芜湖城的城墙建设,一直是个热点话题。早在晋代,就有了王敦城的说法。但真正拥有确切典籍记载的城墙建筑,还是始于宋代。即使如此,芜湖的筑城史也有千余年历史了……
宋城筑于何时
民国版《芜湖县志》云:“宋城不知筑于何时”,但从古代典籍及芜湖地方史志中可以看出若干端倪。
林逋(967-1028)《过芜留咏》(一作《过芜湖县》)可证。“诗中常爱杜池州,说著芜湖是胜游。山掩县城当北起,渡冲官道向西流。风消樯碇网初下,雨罢鱼薪市未收。更好两三僧舍院,松衣石发斗山幽。”
“山掩县城当北起”,可见筑城应在北宋初年。同时,民国版《芜湖县志》在介绍“广济寺”时,有“在县北赭山,宋大中祥符(1008-1016)间,改广济门外。”表明此时芜湖县城北门为广济门。从这点来推理,芜湖宋城筑于北宋初年,而且是大中祥符年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这个“山”就是赭山,赭山是神山余脉,而神山则是“县治来冈”。芜湖县城背山面水,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藏风聚气,是一块风水宝地。
可惜的是,芜湖城于“宋建炎间毁于兵燹”。随后芜湖于“庚子年筑城”。按时间推算,建炎年间为1127-1130年,而宋朝历史上为“庚子纪年”的就只有1180和1240年了。根据许及之(?-1209)《寒食日,宿芜湖县廨》一诗可见,所谓“庚子年筑城”应为1180年。
宋城有多大
至于“宋城”有多大?即四门位置。民国版《芜湖县志》称:“(今)北门外高城坂、东门外鼓楼冈等处皆为故城遗址。宋城之大亦可想见。”高城坂即今红光支路(黄山东路西端),鼓楼冈(一作“古楼岗”)位于县东二里,此应为“宋城”的东端;南端以长河(今青弋江)为限;北则至赭山广济门;至于西门,可参照与芜湖状元张孝祥(1132-1169)有关的“张孝祥宅”“状元坊”。其宅其坊,历代《芜湖县志》均有记载,“状元坊”地名至今仍然在使用。黄钺在《于湖竹枝词》第一首就是张孝祥和他的状元坊,“升平桥畔状元坊,曾寓于湖张孝祥。一自归来堂没后,顿教风月属陶塘。”黄钺并在诗后注曰:“升平桥即升仙桥,在城西。”
元代泰定年间,时任芜湖县令浦源离任时,时人作《浦侯去思碑》,文曰:“芜湖古鸠兹,今为壮县。当南北之冲,舟车之所走,集民聚以蕃”。但到元末至正年间,由于战争,芜湖城池再次毁于兵火,“兵革洊兴,县構无存”。在没有城池的日子里,芜湖依然发挥着依山傍水的天然地理优势,得到迅速发展。明初由浙江回芜的黄礼亦作文盛赞芜湖商业:“芜湖距河附麓,舟车之多,货殖之富,殆与州郡埒。今城中外,市廛鳞次,百物翔集,文采布帛,鱼盐襁至而辐辏,市声若潮,至夕不得休”。从其叙述来看,当时“芜湖并非无城”。
明城是何模样
按照朱元璋明朝政权“非附郡者不城”的规定,必须是府一级(相当于地区)行政机构所在地才能建城,而芜湖只是太平府属县,自然不能筑城。但芜湖于明成化年间开始设关收税,关税交由县库收存,吸引了贼盗的目光。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窜扰。嘉靖三十八年(1559)和万历二年(1574),芜湖县库两次被盗,损失高达12800缗(缗即“贯”,为1000枚铜钱)。如此巨额、重量的库银被盗运出城,自然与没有城墙保护有关。芜湖人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多次呈报奏闻,终于在万历三年(1575)得到朝廷的批准,芜湖明城建设拉开了帷幕。
芜湖明城建设伊始,按先后顺序共出台三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比较简单,仿原来宋城规模,周长1900丈,投资规模70000缗。由于费银过多,而且拆迁工作量过大,因而没有得到批准;第二个方案更加简单,就是围绕县衙建造围墙,周长300丈,投资规模7000缗。但这一方案遭到了商民士绅的反对,因为这样的设计是将大部分人放在了城外,同样安全得不到保障。两个“拍脑袋”出来的方案被否决后,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在原有宋城轮廓的基础上予以裁剪。裁剪按照三项原则进行,即1、保留靠近青弋江边,这里交通方便,便于运输,而且商业人口比较集中,占全城人口三成;2、裁其业态完美者,保留了相对比较集中的政治中心(县衙建筑群)、商业中心(南正街、南门湾、花街、鱼市街、米市街、薪市街)、文化中心(文庙、儒林街),保证了城市功能的发挥;3、裁公余闲地,尽量少拆迁,尽量不扰民。其中原来的文庙用地就被削减十分之三,并迁址到县衙东边城隍庙和察院废址重建(直至天启元年,因生员和士绅强烈建议,文庙才回归原址)。经过多方协商,并报上级太平知府钱立批准,最后确定城墙周长为739丈。
由于方案考虑了商民乡绅的权益,建城亦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在整个建城投资中,商民占七分之四,乡绅占七分之三,而县衙只花费“百金”,用于建造城门及城墙上的房舍。周长739丈县城的建设速度也令人惊讶,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即告竣,而且其牢固程度亦备受赞赏。时人汪道昆在《县城碑记》赞其“负山为郛,面江为堑,树屏翰,拥金汤,不劳而功多,不费而惠广,勿亟而事速成,殆亦百城之冠也”。
芜湖县城的建设质量也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在此后的历史记载中,维修也仅一次。而芜湖县城的建设给芜湖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芜湖的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更加集中,万历末年,芜湖县衙门口就竖起了两座牌坊,“江东首邑”“吴楚名区”,宣示了芜湖中心城市的地位。
由于城池压缩,商业面积受到限制,不利于芜湖作为皖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商业中心的发展,时任太平知府的钱立在芜湖城建好的时候,即授意在弻赋门(西门)外划出一片区域,作为商业贸易特区,清末“夹河迤逦至江口廛市熙攘之所”,开启了芜湖古城顺青弋江向长江宝塔根发展的模式。
秦建平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90万获赞 196.4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