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9年美国电影《男孩别哭》中,布兰顿以男性的身份在法奥斯城生活着,并受到当地女孩们的青睐,而他有一个秘密——“他”有着女人的身体。剧中他被诊断为“性别认同错乱”,被识破了女儿身,最终惨死。
许多人给这部电影打上的标签是“同性题材”,但实际上小彩虹并不这样认同。布兰顿实际上是一名跨性别者,即心理认同性别与生理性别不相符。关于跨性别者,我国乃至全世界大部分人都对这一群体感到十分陌生,在心理学里,跨性别者被认定为“易性症患者”,而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是有心理疾病的,是病态的,需要被治疗矫正的。但实际上,跨性别者是人类56种性别的其中一种,而非心理疾病导致的“性别认同错乱”。
跨性别指个体的性别认同不同于其出生时被指定的生理性别。他们可能出生是一位男性,但自己认为自己是女性;又可能出生是一位女性,但认为自己是男性;还有的人在心里不认同自己属于男或女任何一种性别。
跨性别者很容易和变性人、异装、人妖等群体混淆。变性人是一类通过医疗手段改变自己性别特征的人群,但并不是所有跨性别者都愿意接受医疗手段来改变外在特征。所以“变性人”一词涵盖的人群范围很狭隘,且带有一定侮辱性、歧视性。异装只是一种性别表达,更倾向于表演性质,但他们的心里并不认同自己是所ta表达的性别;而跨性别者从心里就认同自己是另一种性别,实际上这种认知并不一定要表露出来。人妖来源于泰国变装表演,其中一部分表演者进行了一定的医疗手段来改变自己的特征,然而一部分表演者并没有。其实人妖中有一部分是跨性别者,但有一部分并不是。所以说人妖这个称谓还是不够准确。
在“LGBT”一词中,跨性别者被人们和同性恋、双性恋等少数性取向人群划在了一起,但是跨性别者并不是一种性取向,而是一种性别认同。跨性别者可以是异性恋,同性恋,也可以是双性恋,或者是无性恋。判断一名跨性别者的性取向时,需要根据ta的心理性别来判断。比如一名生理性别为男性的跨性别者,她的心理认性别是女性,那么如果她喜欢男性,则她是一位异性恋者;如果她喜欢女性,则她是一名同性恋者。
在当今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里,对于跨性别者的判断存在分歧。一部分认为跨性别并不是一种精神或心理疾病,而一部分则认为跨性别是一种问题。但当跨性别者在心理性别和生理性别的分歧上产生了焦虑情绪,便视作一种心理疾病,需要介入治疗。
如今,一部分跨性别者的处理方式仅仅是通过外表装扮上来表达自己的性别认同;一部分跨性别者会使用激素来改变自己的性特征,例如男性服用雌性激素和孕激素,来使自己的喉结变平,乳房发育,声音变得更纤细;而一部分跨性别者便使用医疗手段,通过手术来彻底改变特征,例如男性进行生殖器、性腺切除,并利用自身的性器官来模拟女性性器官。在现在的医疗水平,甚至可以让男性在“变”为女性后,仍能感受性高潮。
跨性别者如今仍但受到一定的歧视、偏见甚至暴力。在电影《男孩别哭》中,布兰顿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美国社会公平教育领域学者玛丽安·亚当斯在其著作《多元及社会公平教育》当中指出,跨性别暴力歧视现象、恐同现象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性别歧视,其根源都是厌女和父权制。正是这种不对等的性别权力关系,使人们误认为针对跨性别者等性少数人群的暴力是“正常”或者“可接受”的。但是,人间自有真情在,还是有人对跨性别者表达出包容、理解和爱。比如小说《丹麦女孩》中,埃迪是一位跨性别女性(男跨女),而当他在坦白这一身份后,他的妻子仍然表示理解和支持,最后埃迪还收获了美好的爱情。
社会是多元的,性别也是多元的。作为社会中的一名人类,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跨性别者表示出不歧视、无暴力的态度。如果你身边存在跨性别者,请尊重ta的选择,请尝试包容ta,理解ta,并不应该以歧视或同情的目光看待他们。当你真正了解跨性别者后,你就会明白跨性别并不是洪水猛兽,他们仍然很可爱,和其他人没有半分区别。如果你本身就是一名跨性别者,也请你勇敢接受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性别不同,并明白自己和其他人一样,享受着和其他人同等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