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艺术报」
网络剧《启航:当风起时》研讨会现场
当代信息产业发展主题网络剧
《启航:当风起时》热播
上世纪90年代信息产业一代的青春之歌
为何引发强烈共鸣?
中国艺术报记者 邓立峰
说到影视剧《启航:当风起时》,大家总会对它令人产生新奇感的几个特征津津乐道:很少有人会想到的题材,高还原度的场景设置,片中时常闪现的“复古”镜头、运镜方式,出现在每集片头、书写和认识难度系数都比较高的汉字标题……这部以当代信息产业发展为切入口、再现上世纪90年代社会变迁与人们精神思想变化的网络剧,以其宏大的视野和细致的再现赢得了观众的口碑,也获得了相关领域专家的一致赞誉。在《启航:当风起时》研讨会上,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评价道:“《启航:当风起时》聚焦人的灵魂,体现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特质,具备现实主义的深度和广度,是一部在思想艺术质量方面值得珍视的作品。”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副司长张晨晓在研讨会上发言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在研讨会上发言
在《启航:当风起时》于腾讯视频更新完结之际,10月22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和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腾讯视频承办的电视剧《启航:当风起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上海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平台代表以及剧集主创等携手业内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该剧的创作理念、艺术手法、社会意义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观点分享和话题讨论。
网络剧《启航:当风起时》海报
题材选择:
做出新鲜的尝试 填补空白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启航:当风起时》是一部全景展现上世纪90年代中国创业者群体事业发展与命运沉浮的现实题材影视剧:90年代初,燕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的两个“愣头青”萧闯、裴庆华从偷做汉卡入行,被所里领导选中,跻身电脑销售的大潮。他们和所里的其他研究员一起,瞅准时机,从代理国外电脑做起,向自主研发过渡,逐渐走向了成功,成为行业内的商业领袖。
网络剧《启航:当风起时》编剧卓越泡沫在研讨会上发言
“我一直很想写一部反映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作品,但是对我来说,内容太过宏大,况且这类题材的作品已经很多。经过深思熟虑,我们最终选定信息产业发展这个切入点——从PC时代自主品牌电脑的崛起,到VCD、DVD等数码产品的全面繁荣,再到手机的兴起、互联网的普及等等。”谈到《启航:当风起时》的创作初衷,该剧编剧卓越泡沫说,从这个角度刻画和塑造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创业者的代表人物,比如剧中的裴庆华、萧闯、谭启章等,以及生活在这个时代中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这在当下的影视剧作品中算是一个空白领域,所以非常值得一写。
上海广播电视台影视剧中心副主任贾瑞明在研讨会上发言
“当我得知这部剧选择的表现对象是上世纪90年代的IT创业者时,还是为他们捏了把汗,因为这个题材在当下国产剧创作中的确是一段空白。”说起《启航:当风起时》的题材,上海市广播电视台影视剧中心副主任贾瑞明表示,创作一部反映90年代信息产业发展的影视剧,难度比较大:“90年代离我们不远也不近,对年轻的网络受众来说并没有很强的代入感。这一题材不像古装剧那样,使创作者可以专注离地感和传奇性;又不像当下题材的影视剧一样,使创作者专注于烟火气和话题性,所以创作起来有一定难度。”不过,在看过《启航:当风起时》之后,贾瑞明表示,自己感觉非常惊喜,“创作者做出了新鲜的尝试和填充式的开掘,值得称道”。
年代场景:兼顾“复古”与“审美时尚”
《启航:当风起时》能取得“值得称道”的成绩,专家们普遍认为,这跟剧中场景和人物的“高还原度”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在研讨会上发言
“对于我这样1990年代进入大学的观众来说,这是一部代入感非常强的戏。剧中所展现的上世纪90年代的场景,有很多再熟悉不过的元素,比如第一集开头快速切换的熊猫盼盼、BP机、大哥大、录像厅、各种港片海报等。”《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表示,以“年代考古学”般精准使用符号性物象营造年代感,会使观众产生强烈代入感和共情感。康伟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启航:当风起时》的历史感和年代感并未停留在“物象”层面,而是向着“意象”和“心象”开掘,使得鲜活的人物洋溢出时代的精气神和质感。另一方面,通过类纪录片的“拟态历史影像”与叙事影像有机衔接,增强了影像语义的丰富性,拓展了表现力,构建出深刻的精神图谱。
《文艺报》编审、艺术部主任高小立在研讨会上发言
《启航:当风起时》中的喇叭裤、寸头、录音机、大波浪等“复古”元素也给《文艺报》编审、艺术部主任高小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剧中由吴磊饰演的萧闯摆着动作、叼着牙签,学着当时流行的港片《英雄本色》中小马哥放荡不羁的样子。高小立所说的场景出现在该剧第一集,当萧闯和同伴因为销售汉卡被查,萧闯扛下了所有的责任。“这像极了侠骨柔情的小马哥。”高小立表示,它将人物塑造与时代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网络剧《启航:当风起时》导演刘畅在研讨会上发言
“为了在视觉呈现上做到复古时尚和年代还原的平衡,我们在阅读了本剧原著、作家王强的小说《我们的时代》之后,查阅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启航:当风起时》导演刘畅介绍,他们在前期工作中制定了一个目标——让从上世纪90年代走来的观众不会产生违和感,让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轻观众喜欢上它。因此,主创人员花了大量的精力在“老物件的搜集和修复工作”上。
“以道具车辆为例,我们购买翻新了30多辆当年的出租车、公交车、警车以及其他各种社会车辆。”刘畅表示,在保证高还原度的同时,还兼顾了当下的“审美时尚”:“比如演员身上穿的夹克,我们购买的是所谓复古潮流的款式。但因为这些款式上的拉链、扣子等与当年的材质不同,我们也会对衣服上的一些小物件进行替换。再比如,我们查过当时关于室内装修的资料,发现用蓝色和绿色油漆刷的墙裙是典型的时代符号。但在制景的时候,我们在当时墙裙的真实高度基础上刷高了20厘米左右,这让场景变得更加丰富明快,达到视觉平衡。我们就是以这种方式,达到真实还原与当下审美需求的平衡。”
社会意义:还原大时代,
是饮水思源的责任担当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典林在研讨会上发言
“该剧在整体的细节性打造上非常吸引人,整个视听语言的节奏感运用恰到好处,剧中人物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具有强烈的冲突感,作为一部年代剧,品质很过硬。”说起看完该剧的感受,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典林用了“心潮澎湃”四个字来形容。
腾讯在线视频平台运营部副总经理、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黄杰在研讨会上发言
“《启航:当风起时》通过一系列年代感十足的置景、配乐,为年轻观众营造出专属90年代的氛围感,也以饱满的角色塑造和情感表达,弱化了因时代背景差异产生的隔阂感,通过生动展现角色之间的深厚情谊,让青年观众更容易有代入感。”作为该剧出品方,腾讯在线视频平台运营部副总经理、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黄杰表示:“我们的创作初心是希望能制作出一部以青年人为主线的励志故事,着力展现90年代青年人努力拼搏的一面,让当代青年们感受到与剧中人同样的时代召唤。”据黄杰介绍,该剧在腾讯视频站内总播放量已超过13亿。
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魏党军在研讨会上发言
黄杰所提到的“让当代青年感受到时代召唤”的精神追求,得到了研讨会与会专家的普遍认可。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魏党军表示:“这部剧通过刻画塑造两代创业人以及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反映出社会发展离不开宏观的时代背景和政策支持,更离不开青年的守正创新和责任担当。主角们敢想敢拼、锐意进取的精神,让年轻观众从剧中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奋斗把握未来,谱写新时代的拼搏新篇章,这是主旋律影视剧成功引领青年观众的优秀范例。”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刘淑欣在研讨会上发言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高级编辑邢戈在研讨会上发言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在研讨会上发言
“创作者尝试对大时代进行还原和表现,让观众产生共情共鸣,这是饮水思源的责任担当。”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表示。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90万获赞 196.4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