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0月23日连云港讯 (记者 童金德 通讯员 霍军 汪杰)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连云港市赣榆区沙河镇把推进美丽宜居小城镇创建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立足自身特色,坚持以人为本,从完善公共服务、推进产镇融合、塑造城镇风貌、繁荣传统文化等方面提升,做大做强区域中心镇,全力打造产业兴、百姓富、环境美、文化丰富的示范美丽宜居城镇。
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做足红色“重卡+”文章
沙河镇拥有在册重卡2260辆,相关运营、从业人员近万人,长期以来的无序管理以及行业竞争加剧,导致镇区环境秩序脏乱差,从业人员收入不稳定,今年以来,通过平台整合为突破口,突出党建引领,以规范运营服务等有效形式,实现重卡产业链的资源整合与有序发展,镇区及周边环境全面提升。
一是建立统一管理平台。由政府牵头,成立沙河镇重卡服务中心,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集中规模经营、规范管理全镇重型车辆。重卡服务中心设置党支部,由镇党委委派党支部书记,参与重卡服务中心运营管理,培养发展行业党员,打造红色产业。
二是合理整合布局资源。根据每公里停靠大车、维修点数量及分布,完成投资1200万元,在233国道沿线分段设立17家重卡服务点,提供停车、维修、餐饮等服务。每个重卡服务点成立物流公司,全部纳入重卡服务中心统一管理。根据双向选择原则,全镇97家汽修点、2260辆重卡全部进驻重卡服务点。
三是规范管理运营服务。镇重卡服务中心与江苏蓝宝星球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达成物流业务合作协议,共享物流业务信息,重卡服务中心会员实现业务全国覆盖。搭建重卡服务信息化平台,下设重卡互助协会,增设重卡服务中心车辆网上服务,实时掌握重卡车辆行驶状态,对疲劳驾驶车辆进行提醒,救助异地遇险车辆。组建沙河重卡应急救援队,对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车辆事故进行快速响应、迅速救援,展现沙河重卡车辆群体社会责任担当,树立沙河公益性救援品牌形象。
打通全域路网循环,构建安全出行“生命线”
沙河镇位于海州、东海、赣榆三地交界,233国道在镇区交汇,曾被评为全省干道十差路段,经停车流量大,常年交通事故频发,沙河镇以233国道整治为重点,打通主镇区对外生命线,让群众享受安全快速舒心通畅的出行条件。
一是打造最美233国道。投入1400万元,完成16公里全线环境整治,共破碎混凝土地坪7.2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6000平方米,清除杨树2万棵,新修辅道1.5万平方米、排水管道1.4公里。实施总投资8000万元的233国道综合提升工程,增加233国道辅道和侧分带,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离,增加安全系数。对镇区国道两侧进行宅前铺装和绿化景观增设,彻底根除233国道脏乱差环境顽疾,打造环境整洁、管理有序、安全畅行的“美丽通道”。
二是畅通镇域路网内循环。动员本镇乡贤参与北环路和东大线建设,构建镇、园区一体化、循环式的“快速路”。目前投资1629万元全长1905米的北环路和投入1420万元全长4095米的东大线已建成并接入路网,打通主镇区到大岭片区“主动脉”,周边16个村2万群众出行实现不经233国道进出镇区,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同时规划建设的G25高速沙河出口无缝对接。
产业集聚承载民生,打造家门口“梦工厂”
作为拥有14万人口的重镇,今年以来,沙河镇全力发展工业集中区,重点引进服装加工、电子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重点项目和镇区集聚,让镇区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一是“双园区”驱动发展。结合沙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新调整“服装加工、机械制造(电子电器)、循环经济”主导产业。规划建设沙河镇工业集中区,新建连云港国安电子互感元器件、灏业轩年产300万件针织服装、贤瑞丝年产2万吨棉纱线生产项目,每年吸纳周边农民1800人就业,年人均增加收入2500元以上。依托重卡以及二手车交易资源,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统筹建设环保科技中心、物流储运中心和公共检测中心,形成高效完备的汽车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发展攒聚更强后劲。
二是增设扶贫车间。在镇工业集中区东霞制衣等企业设置扶贫车间,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和就业岗位,通过“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使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既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又为本地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贫困家庭稳定增收,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问题。
实现网格精细管理,共建绿色生态“新家园”
坚持强化配套与优化环境并举、丰富内涵与塑造特色并行,营造良好生态宜居环境。
一是实现全域水系连通。构建“以水为脉、水美沙河”的自然格局,采取河道清障、清淤疏浚、岸坡整治、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河湖管护、防污控污和人文景观等治理措施,推动镇区全域河道水系清淤整治,通过引水活水方式,将镇区水系网与全镇河网对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美城镇新景象。
二是采取环卫市场化运营。创新环卫管理理念和模式,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招投标形式对镇区环卫工作市场化管理,破除以往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弊端,节约管理成本,畅通体制机制,提高环卫作业效率,同时也进一步吸纳全镇低收入户到环卫队伍中,实现对低收入户群体的兜底。
传承繁荣传统文化,擦亮文化艺术之乡“金招牌”
沙河镇文化荟萃,沙河京剧班是赣榆京剧发展的起源,沙河锣鼓拥有“中华鼓王”称号。沙河镇通过广泛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沙河镇综合文化站被省委宣传部推荐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一是传承溯沂历史文化。溯沂书院原为清光绪年间赣榆县知县王豫熙为发展大沙河镇(沙河旧称)教育事业而创建。为进一步弘扬历史传统文化,复建溯沂书院,成立溯沂诗词协会,鼓励广大群众围绕庆祝建党百年、赞美家乡等方面,书写诗词歌赋,进一步传承历史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成立溯沂助学基金会,帮助困境学生,推崇全镇向上向学向善社会氛围。
二是掀起群众文化热潮。以苏北琴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家宽为班底,发挥沙河传统集市优势,汇集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文艺爱好者,组建“大集书场”文艺团队,在党史学习教育、建党百年庆祝系列活动中,自发编排说唱段子,多形式、多题材地传唱红色革命故事,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精神洗礼。村村组建锣鼓队,统一免费配备锣鼓道具,举办锣鼓培训、鼓王大赛,营造出“村村锣鼓响 户户歌声扬”的文化氛围。郑巷腰鼓、联合秧歌、解放龙灯、横街旱船、何园戏班等群众文艺团体活动频繁,每逢集市、重要节日开展群众文艺汇演,形成传统文化百花齐放局面。广泛开展文明村镇、“美丽庭院”创评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加快形成崇德向善、诚信友爱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是铸就文化金色品牌。沙河镇综合文化站聚力品牌打造,提升服务水平,制定长效活动制度,走出了一条“政府牵头、文化站组织、相关单位参与、干部群众同乐”的文化活动新路子,做到了群众性文化活动常年搞,小型文体活动经常抓。充分发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阵地作用,招募退休教师、退休文化工作者、大学生等文化志愿者,开展书法绘画、文艺表演、文化传承(草编、竹编)等志愿服务活动20余场,受益群众700人次。对热爱文艺事业,长期活跃在演出舞台上的文艺爱好者进行整合认证,编入镇级文艺团队“弘文艺术团”,举办大型节庆活动2场。组建农村戏曲艺团、舞蹈队等53支,编排大型文体节目20个,开展一般规模文体活动50余场,参与人数达15000人。
举报/反馈

中国江苏网

156万获赞 30.5万粉丝
江苏门户网站 权威资讯发布
中国江苏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