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问答平台看到一个“留学生因每月1万生活费不够花发帖辱骂父亲”的帖子,截止目前为止该贴已经被1300多万人浏览,收到1000多条回复。事情起源来自一位23岁的西班牙女留学生,她因每月1万生活费不够花而在网上曝光了大量和父亲的争执截图,并且出言不逊辱骂父亲“恶心玩意”。

辱骂父亲

父亲多次劝诫女儿:“你23岁了,要有独立意识。爸爸已经51岁了,已经老了,没有能力一直养你。” 谁知女儿在朋友圈直接破口大骂:“用了50欧元就跟我大清早吵架,恶心玩意”,然而那天他父亲晒的晚餐却只有一盘青菜。不少网友气愤地劝告这位父亲不要再管了,西班牙花费根本没有那么大,普通城市一个月500-600欧足以。

看了她跟父亲要生活费时理直气壮地聊天记录,不知情的人一定会以为这只是一个12、13岁的孩子,谁会想到这些言语出自一个已经23岁的成年人?着实有些心疼这位父亲。不仅如此,有网友还爆料,这位姑娘在网上拉了一个群,她让这个群的人专门负责骂她爸,这什么深仇大恨?这对父女上辈子应该真的有仇吧!

此事之后,不少网友表示早都见怪不怪了,女儿的奇葩行为也不只这一次。她不仅出言不逊,还曾网暴父亲,爆料了父亲的工作单位、私人电话,甚至给父亲的照片P上了:“我北大毕业,不愿供女儿读书”字样,传上社交平台。太毁三观了,怪不得网友说:忠哥(这位父亲)一辈子运气都用在北大了

无独有偶,前几天还看到一个月薪3000的母亲,因为拒绝给女儿买8000的手机,被女儿骂:“你废物,却要生下我来受罪!”

类似的新闻还有很多,不禁要问问: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我们辛辛苦苦养大的娃,怎么就成了白眼狼呢?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毫无疑问这个女孩的所作所为,已经能看出她的心理出了问题。23岁本该独立的年纪却完全依附在父母身上,却依旧伸手向父母要钱。姿态太过难看,很显然女孩的心理发展已经完全跟不上她的年龄。

心理学有个理论,当孩子的心理发展时分阶段进行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于其他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如果某一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孩子无法正常地进入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从而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

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他根据每个年龄阶段不同的状态,把人的一生划分成了8个不同阶段,只有这8个阶段都合理渡过,人的一生才更有幸福感,具体如下:

婴儿前期(0-1.5岁)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获取信任感。如果这个时期家人能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孩子面对未来就会更加积极乐观、有冒险精神。反之,如果家长不能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就会充满恐惧,成年后也会更加悲观。

婴儿后期(1.5岁-3岁):这个时期孩子的主要任务是获取自主感。如果这个时期家长能给孩子充分的信任,让孩子自主探索世界,孩子成年后就会坚强独立、自我克制、果断自律。反之,一旦这个时期家长处处限制孩子,孩子成年后就会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容易半途而废。

幼儿期(3-6岁):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获得主动感,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计划要做的事,家庭决议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这样能使孩子成年后做事有计划、有目的。反之,如果这个阶段还一味要求孩子对家长言听计从,成年后孩子就会被动保守。

童年期(6-12岁):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上学了,主要任务是让孩子获得勤奋感。家长应该多用正面语言鼓励孩子,让孩子知道努力才会有回报,这样长大的孩子成年后适应能力会更强。反之,如果这个阶段没有顺利度过,孩子成年后就会懒惰、自卑。

青少年期(12-18岁)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孩子获得角色认同,防止角色混乱。孩子步入青春期,他们非常想摆脱父母的控制,但又没有能力完全摆脱父母的管控,这孩子就很容易出现迷茫、彷徨。此时,就要求父母引导孩子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兴趣爱好,找出自己的价值,否则很容易变得缺乏责任感、缺乏人生的目标。

成年早期(18岁-25岁)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获取亲密感,发展出爱的品格。大部分人会在这个阶段找到伴侣,发展出维护与他人关系的人格品质。反之,如果这个阶段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很容易变得不愿亲近他人,缺乏正常的交往能力。(为啥父母都会在此阶段急着催婚,你看是有心理依据的!)

成年中期(25-65岁)这个阶段主要是获得繁衍感,关心孩子、关心伴侣、关心后辈是这个阶段的特点。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合理度过,人就会变得自私、冷漠,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成年后期(65岁以上)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获得完善感,你看那些心态积极的人,到这个阶段就会对自己感觉满足有价值,抱着充实和感恩的心态面对老年生活。反之,老人则会感到人生失败,充满无奈。

对照以上8个心理发展阶段,从行为来看,这个女孩的所作所为显然达不到23岁这个年龄该有的状态。很显然这个女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她还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角色早已发生了转变,她早就不是以前那个随便撒娇就有糖吃的小女孩了。无论从心理还是行为上,都表示她 “固着”在了青少年期

女留学生爆料

至于为何她的青少年期没有顺利度过,这可能需要女孩和父亲进行深入的反思。不过从女孩曝光的只言片语还是能看到一些问题所在:高中时她被父亲送去墨尔本上学,读了没多久被强行叫回国,接着隔年又被送出国,这期间父女的矛盾逐步升级,甚至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青少年期缺乏与父母有效的沟通,也许是造成这一切的关键。

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顺利成长?

从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来看,每个孩子的一生都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前面的某一阶段发展的好与不好,会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阶段。这就像一个连锁反应,牵一发很可能就会动全身。那么,身为家长我们要如何顺应各阶段的发展需求,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各个阶段呢?

首先,3岁以前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让孩子去自主探索,给孩子足够的信任。

我们都知道3岁之前是孩子和父母“依恋”关系形成的最关键期,家长只有足够信任孩子,孩子才会建立“安全型依恋”。孩子才能将家庭当做自己的今后探索世界的堡垒。无论长多大,家庭都会成为他面对世界的后盾,孩子才会坚信无论前路多么艰难,父母一定站在后面支持他。

当然,给孩子信任不是让你对孩子放任不管,相反而是要告诉孩子规则和底线,在规则范围内可以让他自由探索,但一旦超出底线就要坚定的拒绝。就像优米2岁时,有一段时间特别迷恋糖果。有天等我回家她已经吃了5颗糖了,睡觉之前还一直吵着要吃,于是我们告诉她:“你吃了太多糖果,我们很担心你的牙齿会蛀牙。因为妈妈爱你,所以不想让你蛀牙,以后咱们每天最多只能吃2颗,可以吗?”刚开始的几天她还会磨磨唧唧想多吃,但慢慢地她发现2颗是底线,也就不再试探了。而且,我们每次都让她自己去拿糖果,表示家人很信任她,孩子也从来没有多拿过一颗。

其次,6岁前试着让孩子开始规划要做的事。

优米现在3岁半,上幼儿园后我会刻意让她自己选择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或者想想第二天有没有什么不需要做的事,有时家里周末的亲子时光去哪也都是她决定的,所以优米很乐于参加家里的一些决议,其实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她做事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再次,12岁前的孩子,家长最好能以身示范。

6-12岁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勤奋的能力品质。这个阶段的孩子道理已经懂了一箩筐了,大部分孩子比家长都懂得多,光靠说教已经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的配合了,而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身示范。

孩子学习读书,你也拿一本书;不让孩子看动画片,你也就放下自己正在刷的手机;或者暴露一些在工作上处理麻烦的过程,让孩子看看爸妈是如何遇到挫折,又如何从挫折中一步步寻找解决方案,再努力解决问题的。相信我,这种亲身示范的效果往往要比填鸭式灌输的效果好得多。

最后,18岁之前的孩子,家长要正视孩子独立自主的需求。

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会给自己制造一种“独特自我”和“假想观众”的错觉,他们会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风度,深切重视自己的能力,滋生出强烈的独立自主需求,要求成年人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予平等的自由。但往往我们父母经常还是会把他们当做孩子,从而给予保护、支配和控制,这种强烈的矛盾导致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容易与父母发生激烈冲突。

简单地说“成人感”是造成青春期孩子亲子矛盾的关键:父母对孩子的认知滞后,而孩子认知却是超前的。所以,我们会建议父母和这个阶段的孩子保持朋友距离,可以积极主动关心孩子,但不要强迫他。注意沟通方式,而不是还沿用以前的说教,家长如果做错了也需要诚恳地和孩子道歉,给予他个人空间。

所以你看,顺应孩子各阶段的发展规律,才是我们家长目前最应该做的事。你说对吗?

举报/反馈

优米MaMa

39.4万获赞 91.9万粉丝
用心理学知识,解读育儿时可能出现的难题
优质亲子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