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一代枭雄杨应龙在新王宫自尽,冲天大火将七百年的辉煌吞噬一空。一个曾经守护了古播州四朝安顺的家族,也随之湮没在时代的洪流中……
这段历史,随着海龙屯申遗的成功而蜚声中外,但鲜少有人知道的是,如果没有一位叫葛镇亚的老人,或许海龙屯将继续埋藏在草木磐石之中,任由岁月蚕食,而这将是人类文明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仅是葛镇亚,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彭万,自2012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参与过海龙屯遗址、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等考古发掘工作,也为我们解开了贵州土司历史文化的很多历史谜题。
他们,与此次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贵州遵义海龙屯城址及播州杨氏土司墓群,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葛镇亚与海龙屯  葛镇亚供图
他掀开了古军事城堡的神秘面纱
傍山而立、巍峨逶迤的海龙屯,坐落在遵义老城以北的龙岩山上,至今依旧完整保留着明末废弃时的格局,是中国西南土司城堡的代表。其建于险峰之上,南北环水,下临深渊,前有铁柱、铜柱、飞龙、飞虎等关卡拒敌,后有双重瓮城防御,建筑构造与山形完美融合,是中国古代“因山为城”的优秀案例。
从1999年开始旅游开发,到2001年晋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到2015年“申遗”成功,海龙屯的过去是播州杨氏土司的故事,而海龙屯的今天却绕不过一位叫葛镇亚的老人。
1979年冬的一天,漫天雪花飞舞,寒彻透骨。龙崖山脚下,一个裹着厚棉衣、穿着胶筒靴的青年男子踽踽独行,在朦胧的天地间,找寻海龙屯的印迹。
时隔42年,如今海龙屯已是赫赫有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那个在雪地里艰难跋涉的青年——时任遵义县文物馆工作人员的葛镇亚,如今已是头发花白。
葛镇亚
那一年,葛镇亚接到任务,要对县境内现存文物古迹开展普查并修订地方志。期间,他从历史文献中了解到,海龙屯和杨氏土司是一段极其重要的历史,但关于其具体位置的记载却十分模糊。海龙屯究竟在哪儿?其遗迹是否还存在?当时,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还无人涉及,这成为他迫切希望弄清楚的问题。
于是,葛镇亚从一个名叫海龙坝的地方出发,一路打听海龙屯的所在。他从天亮走到天黑,终于在和村民闲聊时听到了有关“杨玉龙”“白龙太子”的传说。他打了个激灵,村民口中的“杨玉龙”,想必就是他苦寻已久的播州世袭土司29代统治者杨应龙。
次日,葛镇亚再次登上龙崖山,总算在漫天纷飞的大雪中找到了依稀可辨的飞龙关等关口,他迅速拿起随身携带的海鸥牌老式相机,拍了许多资料图片,并做了第一次考察记录。
这一考察,便考察出了一段风雨苍黄700年的历史淹留,一个埋藏深山的古堡遗迹,一个家族三十世家主的励精图治,一场载入史册的宏大战争,一场改土归流的历史变革,以及贵州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在葛镇亚的努力下,海龙屯的文物发掘工作揭开了新的篇章,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海龙屯考古工作中,海龙屯一路成功申报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经阻拦了二十四万大军的三十六步天梯,因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被埋藏在黄土之中,一度成为当地村民的自留山林。1999年的秋天,葛镇亚还和同事们发动当地的村民,修建海龙屯上的旅游步道。一锄头下去,让这段天险就此重见了天日。
朝天关和飞龙关
他还参与了飞虎关、飞龙关等的清理发掘工作,也是龙虎大道的命名者。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海龙屯考古研究和保护开发事业。
海龙屯仅仅是葛镇亚发现的数百处文物古迹之一。自1979年起,他靠双脚踏遍原遵义县辖区,还发现了以尚嵇陈公祠、茶山关、毛石老街、金鼎山寺庙等为典型代表的大批文物古迹,并参与沙滩文化、苟坝会议等文史研究工作。
如今,74岁的葛镇亚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但他对海龙屯的热爱却丝毫未减。
彭万
他是解开贵州土司之谜的青年考古人
贵州遵义新蒲村仁江河西岸,面水背山,是一块极佳的风水宝地。在这里,杨氏家族第14世杨价夫妇墓、第21世杨铿夫妇墓、第28世杨烈夫妇墓被先后发掘。
“其中杨价夫妇墓是杨氏土司墓中唯一一座未经盗扰的墓葬,十分难得,为我们认识杨氏土司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提到近几年播州杨氏土司墓的发掘过程,彭万眼神发亮。
彭万是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播州杨氏土司遗存以及西南地区宋明时期墓葬的考古研究工作。自2012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参与过海龙屯遗址、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等考古发掘工作,解开了贵州土司历史文化的很多历史谜题。
杨价墓
2013年,彭万与同事们组成考古队,在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周必素的带领下,对位于遵义城郊的“挨河墓”抢救性发掘,确认了挨河古墓的墓主为播州第19代、21世土司杨铿。
在杨铿墓的墓志铭上,考古专家发现了一个重要信息:杨氏第14世土司杨价墓就在杨铿墓以西。
2013年6月,彭万作为现场负责人,和同事们开始了钻探勘察工作。2014年5月,勘察工作有了重大突破。考古队员在杨铿夫妇墓葬、杨烈夫妇墓葬的附近,发现了两圈石墙的遗存。很快,他们在石墙闭合区域的中央位置,迅速探查出两个巨大的墓坑。
出土的象纽银执壶上,大象栩栩如生
带着激动的心情,考古队立刻对这两座墓坑进行了发掘。“墓葬分为左右两室,中间有一道天然黄土隔断,左侧是男性墓葬。这间墓室的头箱及破损的棺椁一壁中,共清理出40多件金银器和玉器。这些器物做工精致,包括金盏、金梅瓶、金勺、金剑鞘、银制的执壶、碗、烛台及玉石制作的杯子等,还有一个60多厘米宽的鎏金双鱼银洗。右墓室是女性墓葬,也有硕大棺椁、头箱。在头箱中,发现雕有两条螭吻的金盏、金盘,以及10多件银制的梅瓶、烛台、勺子等物品。在棺床下,还发现一个40厘米宽的圆形陶制器物,怀疑是陪葬的腰坑。”
彭万至今记得那种震撼:“这是贵州土司遗存继海龙屯遗址之后最重要的考古新发现,我们当时激动得都快哭了!”
两具棺椁采取整体套箱提取。图/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但由于墓葬历经700年面世,棺椁、木器等文物变得十分脆弱,就连一些金银器都有所粘连。“所以,为了信息资料提取的完整、系统和对出土文物的保护,我们决定将两棺整体套箱提取,运送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实验室考古。”彭万说。
一个考古项目,常常要耗费数年光景,比出土文物更重要的,是文物上所附着的学术价值。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的发掘,先后荣获2014年度中国社科院“六大”、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杨价墓的墓室已进行原址回填,并加固保护。图/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杨价夫妇合葬墓是播州杨氏目前唯一的土坑木椁墓,区别于以往土坑石椁墓,丰富了播州杨氏的墓葬类型。而且该墓也是已发掘的杨氏诸墓中唯一未经盗扰的墓葬。目前,已在头箱与棺椁之间清理出成套精美金银器80余件,堪称同期同类器中之精品。“杨价夫妇墓葬相关保护和研究工作还在继续,借助于田野考古的丰硕成果,人们对南宋时期西南地区土司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将会有更深的了解。”彭万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琴
编辑 钟齐
编审 刘丹 刘钢
举报/反馈

天眼新闻

1134万获赞 102.7万粉丝
国家一类新闻资质网站。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