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18日报道哈佛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斯蒂芬·沃尔特15日在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撰文分析欧洲是否真的会同中国搞对抗。全文摘编如下:
拜登政府毫不掩饰其在与中国的“战略竞争”中争取美国众多盟友支持的愿望。如果没有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广泛合作,美国就无法抗衡中国。
不过,美国总统拜登也希望欧洲伙伴参与到这一努力中来,而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我指的不是最近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之间的防务协议,即澳英美联盟,这项协议与欧洲制衡中国的努力没有多少关系,而是与英国维持与美国的所谓特殊关系的愿望以及澳大利亚深化自身与华盛顿关系的兴趣有关。
此外,澳英美联盟惹恼了法国,破坏了将欧洲大陆纳入一个对付中国的广泛平衡联盟的努力,而这本来就很可能是一场艰苦的战斗。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大多数欧洲国家都是欧盟框架内相对富裕、民主程度较高、经济上举足轻重的国家,而且能够生产先进武器。欧洲还包括两个拥有核武器的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人口超过5亿。由于这些和其他原因,欧洲各国如何站队,将对全球力量整体平衡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欧洲会制衡中国吗?
我认为,思考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是威胁平衡理论。该理论认为,国家通常为平衡它们面临的最大威胁而结盟。反过来,威胁的程度由四个组成部分构成:综合实力、地理邻近性、进攻能力和可感知的意图。
许多欧洲国家政府对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强的作用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看法。展望未来,有一个共同愿望,即不让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核心原则发挥最大影响,这种共同愿望很可能会鼓励大多数欧洲国家(尤其是美国在欧洲的最亲密盟友)与华盛顿站在一起,至少在贸易或基本人权等问题上。
但另一方面,欧洲与中国相距甚远,北京对欧洲国家的领土完整或其国家安全的其他基本要素都不会构成威胁。中国不会入侵欧洲,不会用核武器攻击欧洲,也不会在那里赞助大规模恐怖袭击。即使是非常强大的中国海军也不会绕半个地球,试图实施封锁。中国也不打算把数百万难民送往欧洲边境。那么,欧洲还有必要进行制衡吗?
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欧洲内部的分歧阻碍了欧洲的“战略自治”,那是因为欧洲不存在霸权威胁,这一点尽人皆知。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对欧洲称霸的前景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为什么在与中国的军事竞争中选边站还符合欧洲的利益呢?看看法国经济与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本周所说的话:“美国想对抗中国。欧盟希望与中国接触。”他还说,欧洲的关键问题是要“独立于美国之外,能够捍卫自己的利益,无论是经济利益还是战略利益”。即便是现在,可以理解的一点是,大多数欧洲国家也不愿损害它们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这进一步阻碍了它们在军事上制衡中国。
拜登政府似乎认为,共同的民主价值观可以把欧洲和美国团结在一个庞大的反华联盟中。诸如此类的希望可能会令人失望:既然欧盟连匈牙利和波兰民主遭侵蚀与白俄罗斯民主遭大力压制的情况都没有办法解决,为什么欧洲还要为保卫或促进世界另一端的民主作出重大军事努力?
那么,开展有意义的跨大西洋合作以制衡中国的前景如何?我不确定。我的最佳猜测是,美国和欧洲将继续在许多软实力问题上保持立场一致——人权、公共卫生、不扩散、一些改革全球经济秩序的努力等。我们或许会偶尔看到在南中国海开展联合航行自由行动,还有一些持续讨论,即一旦涉及中国的真正危机发生,欧洲国家可能采取哪些行动。大西洋两岸都愿意不时对明显的麻烦制造者实施象征性的制裁。我相信,美国将继续坚持要求欧洲努力不让北京获得军事应用的敏感技术。
除此之外,我看不到更多的东西了。根据威胁平衡理论,欧洲人将主要关注在更靠近家门口的地方出现的危险,大多数欧洲国家将极不愿意为了维持亚洲的地区均势而置生命或繁荣于危险之中。
举报/反馈

参考消息

3849万获赞 221.1万粉丝
用外媒视角看中国、观世界
《参考消息》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