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


在心理学上,回避型依恋的显著特征有:

1、刻意远离亲密关系,哪怕对方很喜欢自己。

2、逃避沟通,或缺乏沟通能力,时常把沟通转变为争吵。

3、表达能力弱,用说反话、做反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4、没安全感,认为感情不堪一击,也不相信任何关系能长久稳定。

5、鄙视亲密,认为“恋爱脑”是对一个人最大侮辱,也恐怕自己被感情束缚。

6、在感情中缺乏自信,看似高位,实则低位,对自己要求苛刻,不允许自己犯错献丑,认为强者才配被爱。

7、认为克制和痛苦是幸福的支撑点,不是不想被爱,而是必须结合“逃避”,这份爱才更安全。


不难发现,回避型依恋对待亲密关系的整体态度,并不是真正的厌恶,而是矛盾地想接近。


他们身披厚壳,看似疏离,但疏离背后,反而是与常人相同的需求。


他们也需要被爱,也需要去爱,同样需要让人的支持和温暖。


只不过,正常人面对亲密关系的态度是“喜欢,所以我接近”;

而回避型依恋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是“喜欢,但喜欢可耻,我要逃避。”


一、回避型依恋的深层形成原因是什么?

回避型依恋对亲密关系的逃避,主要源于三大方面:

1、对亲密关系的不安全感

2、对表达爱意的羞耻感

3、自我认知低


接下来,我们逐一展开说明。

1、对亲密关系的不安全感

很多回避型依恋者,往往还伴随着强烈的焦虑型依恋特质。

他们看似冷漠疏离,实则只是用冷漠掩饰自己的高依赖性。


不粘人,不是因为不想粘人,而是因为害怕自己被讨厌,不被待见;

不沟通,不是因为不想沟通,而是因为害怕自己让沟通变成一场争吵,消耗彼此的耐心;

不亲密,更不是因为不想亲密,而是因为觉得亲密关系本不稳定,怕自己陷入太深后无法自拔。


2、对表达爱意的羞耻感

这份羞耻感绝大部分原因来自原生家庭。

从小就被教育“表达爱是可耻的,是懦弱的,是错误的”,而对于父母本身,也很少对孩子做出亲昵温暖的举动。

他们很少给孩子安慰和鼓励,更容易高高挂起地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或脆弱时刻,父母的表现永远不是提供支撑和谆谆教导,而是直接惩罚或指责打压,用行动告诉孩子“只有强者,才会被善待;你做错了,就会失去爱。”


于是,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养成一种固有观念:“寻求亲密是软弱的表现,只有独立和强大才是正确之举。”

回避型依恋者,大多数都因此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感情观,甚至干脆没有习得“爱”的能力。

长大后面对自己的亲密关系,仍然保留儿时对爱的定义。


3、自我认知低,认为真实的自己不值得被爱

没建立起正确的感情观,没有习得爱人的能力,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回避型依恋同样不爱自己。


因为幼年时没有得到过父母没有条件、毫无保留的爱,在回避型依恋者内心最深处,就认定原始的自己不值得被爱。

只有在原始自我之上添枝加叶,对垒价值,才能得到相应的欣赏;一旦基层自我暴露,旁人就会扫兴走开。


同小时候一样,考了一百分才有糖吃——长大后,就只有看似完美,毫无软肋,才值得被人欣赏。

但真实的自己怎么可能没有缺点,那就只有靠疏离来掩盖。


离得远了,看不清了,这份感情也就算摇摇欲坠地保留住了。


二、作为回避型依恋者,如何正确亲密关系?

1、承认并接受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

首先,你要明白,真实的你并非排斥亲密,你只是习得性无助。

你的人生不断重复着排斥亲密的经历,行为就跟着惯性一直犯错,需要你自我解救,及时悬崖勒马。


那就承认自己内心深处对亲密关系的需求,承认自己同样渴望被爱和去爱,同大多数人一样,你对爱情和爱人也有着自己的畅想和勾勒。

你只是不习惯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表达而已。


2、用正向推动力,去争取和维护亲密关系

回避型依恋最大的弊端,就是用反向行动来表达正向思维。


换言之,你习惯用毁灭的方式,去考验一段感情和一个人。本质上,你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留住对方。

你加以试探,试图通过对方一次又一次地回头来奠定他对你的感情,用无数次的感动来确定对方真的值得信任——但这样做的弊端是,不是人人都能承受得住你的反向推动,很容易推走那些真心待你的人。


3、及时向伴侣寻求帮助

但很多时候,回避型依恋面对亲密关系的错误表达是种惯性本能。

这时,你需要的是外界干预,建议直接跟对方来场坦白局。


提出你的恐惧和惯性,讲清你的回避背后的深层需求是什么,提供对方在面对你的错误方式时,需要展现的行为态度等,任何需要对方包容的方面。

并请求对方及时提醒,将你从习得性无助中,逐渐解救出来。

我是深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书籍《非暴力沟通两性篇》译者,大连市心理协会会员,34岁,已婚已育,愿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态度。


举报/反馈

深刻情感说

6733获赞 2220粉丝
分享爱与被爱的经验和技巧让幸福获得的简单
乘风计划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