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天,在南京城北居民区附近的一处林中小水坑旁,两台红外相机在一年内记录了34种鸟类、3种哺乳动物和1种两栖动物。一位南京姑娘拍摄的《城市里的野生动物——小水坑的春夏秋冬》短片在网络上火了,很多人完全想不到在我们身边竟生活着如此多的野生动物。这一“微缩景观”般的短片反映的正是南京近年来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的成效。江豚、东方白鹳、虎凤蝶……越来越多珍稀濒危物种频频出现,野生秤锤树、白鹇等首次发现,成为南京独特的城市名片和景观。
秤锤树
江边散步远眺“江豚拜风”、在绿道边偶遇河麂、远眺石臼湖变身“天鹅湖”,这些野生动物的出现从市民们的“新鲜事”变成“寻常事”,更有许多普通人开始懂得野生动物的保护之道,“不干预”、“不打扰”等一系列原则,让城市周边的野生动物也能和谐共生。
长江中这处“神秘”岛屿是生物天堂
在南京江宁区有一座特别的岛屿,说它隐秘其面积却和江心洲相当,说它有名却连很多老南京人都不知晓。这里芦苇摇曳、野鸭嬉戏、江豚跳跃,一幅幅原生态画面接连呈现。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长江江苏省地段的最上游,为江苏长江第一洲,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洲滩型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范围包括新济洲、新生洲、再生洲、子母洲、子汇洲等五洲,总面积26.7平方千米,这座无人岛屿是一座生物天堂。
根据最新新济洲岛本底资源调查统计,新济洲湿地公园内分布有维管植物501种,脊椎动物269种,底栖动物10种,浮游生物207种。其中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植物37种:I级保护植物4种、II级保护植物6种、I级保护动物1种、II级保护动物26种。目前已实施的一期监测工程中,野生动物视频监测点包括:江豚监测点5处,鸟类监测点10处,红外监测点15处,水下监测点1处,声音监测点3处。已安装的江豚监测点观测结果显示,有一群数量约10~20头的江豚家族经常出没于子汇洲洲头附近,一般三五头结成小群活动。鸟类监测点记录下了大量鸟群,以及小䴙䴘等鸟类繁衍的珍贵画面。红外监测点曾捕捉到猪獾、獐、野猪、牛背鹭等动物的活动轨迹。
使用红外相机在无想山拍摄到的白鹇
使用红外相机在浦口星甸拍摄到的獐子
如此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使得新济洲成了“离野生动物最近的地方”,在保护多样性的同时还能起到宣教展示作用。2019年8月,根据南京市、区政府的要求,园区启动“新济洲国家示范湿地建设工程”。目前项目正有序推进,新济洲科普宣教核心展示区位于新济洲岛核心区域,将建有长江新济洲生物多样性展示馆、湿地实习基地。
在主城区观赏江豚全国仅此“一家”
如今,在南京从中山码头乘坐轮渡过江,渡船上多了一个蓝色的卡通形象——江豚,浦口火车站“半日游”也加入了江豚观测的“彩蛋”。南京是全国唯一在城市中心江段有野生长江江豚稳定栖息的大城市,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中下游8个豚类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中唯一在大城市主城区且能够为市民近距离观看江豚提供条件的保护区。从下关江豚公园的设立开始,江豚与市民的良性互动一步步丰满,甚至成为不少游客来宁旅游的“打卡点”。
几只江豚在江中嬉戏
江豚
记者了解到,长江江豚被称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2014年,江苏省政府批准设立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随后南京市不断加大江豚保护力度,出台《南京市长江豚保护工作职责清单》,开展保护区勘界立标,建立江豚救护基地。在原有人工岸线固定监测基础上,不断升级监测技术手段,在江豚活动频繁的大胜关长江大桥、新济洲和潜洲水域建设水上智能监测系统,同时积极探索水下声学实时监测,构建“水上-水下-岸线”立体监测体系。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据最新科考显示,南京江豚保护区目前稳定地生活在一个江豚种群,数量大约50头,且呈增长趋势。相关专家表示,在长江流域江豚数量总体衰退的情况下,南京段的江豚还维持了一个比较大的种群,充分体现了南京的保护成效。此外,南京江豚保护工作也获得了国内权威机构认可。2020年10月,保护区通过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评审,正式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全省第一个加入的省级自然保护区。2021年5月,保护区在长江江豚种群监测、野外保护与管理、科普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及其示范效应获得中国动物学会认可,被授予“2021-2025年中国动物学会濒危动物保育示范基地”称号。
近年来,保护区还积极开展“守护江豚”系列科普宣教活动,志愿者进学校、社区,培养全民保护长江、保护生态的意识,营造全社会参与江豚保护氛围,充分扩大宣传辐射范围。
“迷路”的本土野生动物有了新家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如何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当中?记者了解到,红山森林动物园经过改造提升,通过沉浸式的体验设计和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让游客的游园体验感大幅提升,成为南京新“网红打卡地”。2021年十一黄金周,红山动物园的本土物种保护沙龙、奇妙森林户外体验,夜探、夜宿、夜游等活动,吸引游客11.65万人次。其中,刚开放不久的本土物种保育区成为动物园的热门展区,这里展出和繁育保护的都是生活在南京周边的本土动物。
红山动物园本土动物区的水獭
红山动物园本土动物区的小麂
红山动物园本土动物区的貉
本土物种保育区原为旧式的狮虎馆,经过两年多的改造和植被养护,变身为一个拥有农田、湿地和山林三大自然生态系统的新型沉浸式展区。位于入口处的农田生态系统,种植了向日葵、南瓜、丝瓜等常见的农作物,并设置了一片野生动物软放归区,帮助野生动物进行放归前的生存训练。湿地生态系统是本土区的重点区域,溪水潺潺,水草丰美,这里生活着扬子鳄、獐、牛背鹭、小爪水獭等湿地浅水环境常见的珍贵物种。山林生态系统倚靠红山自然的山地环境,进行了针对生物习性的适配性改造,生活着貉、小麂、豪猪、黄鼬以及豹猫。本土物种保育区的大部分动物来自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在经过救助和评估后,它们已经不适合在野外生活,因而入驻本土区。
在这里,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是不断流动和变化的。这两天,南京开始降温,本土区也即将迎来新一轮变化。你会看到,扬子鳄开始准备冬眠,水獭会慢慢减少下水的次数,农田里将长出新果实……“这片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本土区没有过多的人为干预,充分展示野性的空间,遵从自然的循环,唤起游客对保护自然环境的思考,传递了生物多样性的信息。”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沈志军说。
本土区不仅保育本土物种,更是在保育生态环境。环境好了,引来乌鸫、灰喜鹊、珠颈斑鸠等野生鸟儿来此觅食、生活。“湿地区目前最稳定的一个种群是白腰文鸟的种群,它们已经常住这里了。”本土区饲养员彭培拉介绍。而来到本土区的游客也会不自觉慢下日常匆匆的脚步,去仔细发现和感受自然的和谐之美。游客常围在池塘生态系统展示窗前,观赏本土鱼儿,在湿地区寻找獐子、小麂的身影。
发现154种!湿地让鸟类从“过客”到“安家”
2021年9月,南京市首次公布湿地鸟类调查结果,在南京重要湿地活动的鸟类多达154种,且珍稀濒危类集群频现。在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公布的《南京市鸟类调查报告(2020-2021年)》中,详细记录了南京主要湿地鸟类的分布状况,给出了这一详实的基础数据。
这些鸟类中,仅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就有11种,其中,濒危等级2种,易危、近危共9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共计21种。
调查组在南京选取了9处重点调查区域,包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龙袍长江省级湿地公园、固城湖省级湿地公园、六合池杉湖省级湿地公园等。范围涵盖鸟类资源相对丰富的各级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其中包括河流、湖泊、沼泽等自然湿地和水库、养殖场等人工湿地。调查采取“样线法”和“样点法”,分四个季节展开,每次持续10天左右,采用“定时定点”,即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方法踩点抓拍,共计观测鸟数25666只。调查中惊喜地发现,像东方白鹳、黑脸琵鹭、白琵鹭等珍稀濒危鸟类,过去仅是南京蜻蜓点水般的“过客”,现在在退渔还湿的龙袍兴隆洲、江宁新济洲等多处湿地集群频现,实属难得。
南京是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路线的重要节点,是水鸟的重要越冬地。秋冬季节主要以水鸟为主,如普通鸬鹚、绿头鸭、斑嘴鸭、花脸鸭、红头潜鸭、小天鹅等。早前,据中国观鸟记录中心观察,南京已成为众多珍稀濒危鸟类的重要越冬和繁殖地。调查组在调查中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冬季是南京部分重要湿地迎来众多珍稀濒危鸟类的高峰期。石臼湖每年冬季均会迎来大批的小天鹅、白琵鹭、灰雁、豆雁、鸿雁等珍稀濒危水禽;龙袍则在2020年12月份观测到白头鹤、东方白鹳、白琵鹭、黑脸琵鹭等珍稀水禽在此越冬。
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南京市在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大力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共计修复湿地1.72万亩,其中包括长江湿地7600亩;同时建设了9处湿地公园和17处湿地保护小区,自然湿地保护率达 68.6%,已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为进一步提升全市湿地保护管理水平,市绿化园林局于2019年编制《南京市湿地生态监测体系建设方案》(2019-2024),组建由省市两级湿地生态监测中心、三级监测站,集生物多样性、水文、水质、气象、空气质量、土壤、噪声、沉积物等监测指标的若干监测点组成的湿地生态监测体系架构。南京湿地由抢救性保护转向全面保护新阶段。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已初步建成以湿地公园为主、重要湿地和其他湿地保护形式为辅的湿地监测系统。
野生秤锤树、白鹇等珍稀物种现身 南京将花两年时间“摸底”
记者从南京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南京市于2018年被列入江苏省首批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试点地区,正式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调查重点在于生态红线区域物种资源现状,系统评估市域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信息,完成生物多样性编目工作,选择了浦口区和溧水区开展调查。
浦口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历时一年,共调查到陆生维管植物980种,陆生脊椎动物162种,陆生昆虫219种,水生生物391种,大型真菌141种,共计1893种,其中红色名录物种27种,受保护物种30种,外来入侵物种81种,说明浦口区的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值得一提的是本土珍稀树种秤锤树也在调查中被发现,1928年这种书在南京被采集,并成为中国植物学家发表并命名的第一个新种属,此前已经十分稀有。调查中在老山星甸杜仲林场发现了一小片,约20棵野生秤锤树,南京市以此设立了国家二级野生植物保护区。
调查显示,溧水区境内共有维管植物507种,其中,中国特有种53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种,包括水杉、银杏、樟、鹅掌楸、大叶榉树、秤锤树、野大豆等。项目组布设的红外相机拍摄到了野猪、貉、果子狸、狗獾、鼬獾等12种哺乳动物,种类较为丰富。溧水区内优良的湿地和森林生态环境吸引了不少珍稀濒危鸟类,共调查到鸟类145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白鹤、东方白鹳,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包括小天鹅、凤头鹰、红隼、小鸦鹃等。项目组还在无想山拍摄到白鹇的照片和视频,确认为该物种的最北分布记录,证明了溧水区生态保护工作的成效。
通过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面掌握了溧水区生态系统和各类物种资源的现状,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为地方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监管考核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内容详实可靠的本底数据,未来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制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宣传科普等领域应用广泛。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全面摸清生物多样性现状,南京市拟用2个整年开展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调查类型包括陆生维管束植物、陆生脊椎动物、陆生昆虫、淡水水生生物以及大型真菌等5种类型。
扬子晚报网/紫牛新闻记者 姜婧仪 徐昇 刘浏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