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师至洁 心理学硕博修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昨天我一口气写了将近5000字的社区居民心态调查报告,并且在写完之后整理成了一份完整的可印刷版的调查报告,有封面,有目录,有内文,有结尾。在这之前也曾经有过一个月,靠每天晚上三小时的时间,一个月写完15万字一本原创书的战绩。朋友们总是很惊讶问我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会这么快?!

我告诉同事,貌似我用一天时间就写完了这份近5000字的文字版报告,其实我在三天前就开始准备了。准备思路,了解信息,思考框架,才有可能在一天之内完成任务。恰恰今天又看到了出版社寄来的《写作工具》这本书,里面从写作的基础、写作工具、写作的习惯等方面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我站在一个曾从业了14年的新闻记者的角度,对写好文章也有着很深的感悟。

第一,想写好文章,先要确定好你的撰写方向

我曾经看到很多人,因为写文章怎么写?怎么能写好?怎么去持续能有的写而苦恼。那么写文章难吗?在我看来不难。怎么才能做到不难?这或许是很多人都在苦苦思考的问题。之所以我感觉到不难,是因为写作其实并不是从第1个字才开始,而是你的思想优于你的笔(鼠标)。就是首先你要想好你撰写的主题是什么,你想写的是哪方面的内容?你对你所写的方向是否有足够的了解?是否有很深的感触,或者是否有过曾经的经历。这些因素都构成了你思考酝酿的范围和元素。

就是在你产生写作想法之前,你应该对你接下来想写的文章,或者人物或者事件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否则你真的会无从下笔,脑袋里也会空空如也。只有经过思想的准备后,有了方向,才能进入下一步。

第二,列出你的写作结构,下一步会更顺利

写一本书要首先列出你的目的和大纲,去讲一门课,也需要先做出大纲,写作也一样,先要捋顺你的思路,设计出基本结构。就像写作工具里面提到写书的时候“好的作品有以下组成部分:开头,中间和结尾,即便是织出‘无接缝挂毯’的作家,也能够找到隐形的针脚。一位了解作品各组成部分的作家,会用小标题和章节标题等记号来给它们命名,这样更容易让读者们记得住这本书的整个故事”。

这就是写作之前,先要列出你写作结构的重要性。

不过在我看来,写一本书之前列出的那个很详细的目录,其实是蛮痛苦的。目录写完之后,相当于一本书的结构已经出来了。当时确实是痛苦的,过后会很流畅,也很利于自己的写作流程和时间安排。

第三,收集你需要的信息线索,善于“布线”

长期写作的人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写着写着可能会发现缺少了某种素材的支撑。但是很快又在不经意的地方看到了这种素材,或者叫数据。而你的看似不经意的发现,其实是因为你专注于你的写作时大脑在进行着一定的信息筛选,侧重留下了你需要的信息而已。如果想要你的写作元素更充实,那就需要你在平时学会积累与你自己所在行业、所在领域相关的各种信息或者素材,说不定什么时候它们就会成为你的灵感来源。

我做记者的时候曾经有很多社会交往,后来发现无意之中那些社会交往的人脉成了我新闻线索的来源,不仅充实了我的文章,偶尔的时候也能为我排忧解难。

所以我的经验就是,‘不要忽视你身边任何一个人、一件事’,当然,也要‘认真的对待你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因为,无论人和事,都没有无缘无故的‘遇见’。

《写作工具》的作者罗伊彼得克拉克就有个非常好的习惯:为了方便收集不同的信息,他就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放置了几个带不同标签的文件盒:这些盒子的主题包括“艾滋病”、“大屠杀”、“种族平等”、“千禧年”、“第2次世界大战”和“读写能力”。“艾滋病盒子”促成他完成了连载小说《三个小字》的面世;“千禧年”盒子催生出了报纸连载小说《未完待续》;“大屠杀和反犹太主义”盒子为《赛迪的戒指》书稿做出了贡献;“养成性阅读”盒子装满了批判性读写的相关材料,目前这些内容已经被用来发表了好几篇文章;“二战盒子”的内容被用来在报纸上发表了两篇特写文章,其中一篇可能在将来某一天会成为一本小书……

罗伊彼得克拉克的这个习惯,对我也很有启发,我决定立即着手几个盒子分类自己的资料储存。如果你也喜欢写作,不知道对你的写作素材贮备,是不是也很有帮助呢?

第四,整理你的信息库,要果断取舍

整理完结构,开始按照自己设定的主题去写作。有的时候也很容易处在‘资料海’中,就是有很多资料自己会舍不掉。每种资料看着都很好,貌似都是需要的。文章很长,描述很多,废话不少,逻辑也容易说不清楚,这时候要大胆的做取舍。如可以去掉一些啰里啰嗦的描述,再去掉一些意义相近的描述,也可以去掉一些陈旧的数据,只留下与你所写主题关联最紧密的人和事。

如果放到写一个产品方案上,也如是。只留下和你所要介绍的产品紧密相关的描述,果断删除一些看起来很啰嗦又没有意义的陈述。这个时候就要整理一下,你为了写成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或者一份文案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和资料,要做到‘下笔知道进退,选材知道取舍’。

第五,带着自己的思想去写作,先打动自己,再感动读者

无论你写什么题材的文章或者小说,或者是文案,或者是一本书。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想。那样写完对读者也产生不了参考的价值。一篇好的文章可以让人深思;一本好书可以让人有思维的震撼;一个好的产品描述可以让人有购买的欲望。能做到这些,一定是在写作的时候也融入了自己的思想。要做到你写的文章首先要打动你自己,其次才是能打动正在读你文章的人。你的思想要能带给别人升华,带给别人感触,带给别人不一样的思考,这样的文章才能生动起来。

第六,注意文章的整体性

一篇文章不能虎头蛇尾。

虽然业内有句话是这么讲,评价一篇好文章,‘读着读着读到最后感觉受骗了,才会是好文章’,其实不然。我读过一篇文章,一开始很有趣,写的是一个人,因为一件事要出门,1500字都读完了,人还没有走出大门!让我感觉很受骗。所以,好多文章是一个完整的,除了开头、中间、结尾,还要有升华的部分。而这升华的部分一定是能表达你的初衷,展示你的总结高度。这就是我们长期写文章的人经常会说的,一篇好的文章,中间要承上启下,结果要首尾呼应。

关于写文章的技巧,细节的部分还有很多很多,受篇幅的限制,只能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简单的结构和个人经验体会。当然,这和我们实战从业的背景也有关系。现在的自媒体环境你可以有各种题材、可以有各种文章、可以写各种书籍、也可以写各种故事、各种小说等等,有些结构是不变的,有些结构是稍有变化的,但是固定的元素是不会变的。这些大家可以在实战当中去发现,总结和提炼。

总之,你的写作风格要像你自己。

长期的磨练之后,你一定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也会有自己的技巧和方法。

番外:

在《写作工具》中看到这么一句话:美国人不爱写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家会经历挣扎和折磨。无论是在诸多作家的言谈中,还是在他们的实际写作工作中,写作似乎都是一次漫长的折磨,是毫无兴趣和浪漫可言的生产活动,它只是伴随着嘟囔和推搡的苦力劳作。

呵呵,这还真像极了我10年前开始写第一本书时候的感受,在被文字的折磨中完成了第一本书。但当形成写作的习惯后,这种“折磨”也变成了自身“价值”的另一种资源,熟能生巧,我相信大家都可以做到。

作者简介:师至洁 资深媒体人 心理学硕博修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二级职业指导师。持续从事青少年心理成长咨询、生涯指导、员工职业心理咨询、压力管理、高管心理咨询15年,总辅导人数超过8000人以上。现为全总职工心理健康培训导师。北京久月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

举报/反馈

心理专家师至洁

877获赞 7560粉丝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级职业指导师
教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