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本剑 柴智 王沫依
32岁的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跑出9秒83创造新的亚洲纪录,成为电子计时器时代首位晋级奥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第四次全运会之旅终夺男子百米飞人大战首金,成为史上最高龄的全运会男子百米飞人;第10次正式比赛突破10秒大关,留下运动生涯“十全十美”的注脚。
从2007年刚出道时的毛头小伙,到如今成为短跑界的“亚洲之光”,创造的“中国速度”令人称奇,并将依然在百米赛道上继续奔跑下去,意欲开创中国短跑事业的新时代。
(上)“亚洲之光”是这样锻造的
2021年8月1日,在中国体育史上是值得浓墨重彩记录的一天。在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中,来自广东省中山市的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此成绩领先于入围决赛的所有选手。一位黄种人晋级奥运会百米决赛,而且成绩位居8名入围决赛选手之最,这是史无前例的荣誉,苏炳添一下子成为了当天世界体坛的焦点人物。一些亚洲媒体纷纷将苏炳添称为“亚洲之光”,苏炳添实现了百年来亚洲黄种人“不可能的奇迹”。
起点:首次“破10”,开启“飞人属性”
苏炳添2007年从中山体校进入广东省田径队,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2008年在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获得男子60米冠军,开始崭露头角。2009年进入国家田径队,2010年与队友获得广州亚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冠军,2011年在亚洲田径锦标赛男子百米决赛中夺冠,逐渐在该项目称霸亚洲。
2012年伦敦奥运会,苏炳添成为中国短跑史上首位晋级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的选手。此后,苏炳添在国内外各项赛事屡创佳绩,自2015年到今年的第十四届全运会,合计完成10次百米正式比赛破10秒的壮举,2021年至今更多达5次,“亚洲第一飞人”名副其实。
10次百米破10秒,哪一次最刻骨铭心?面对记者的提问,苏炳添不假思索地表示,“虽然东京奥运会半决赛破亚洲纪录,全运会也实现了首金的梦想,但第一次破10秒是最激动的,令我终生难忘”
苏炳添很清晰地说出了首次破10的时间地点,“2015年5月31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男子百米第三名”,成为第一位打开10秒大关的黄种人。自己的每一项纪录,犹如电脑存盘一般,苏炳添可以随时准确地说出时间地点。
“这就好比是一把‘钥匙’,它让所有亚洲人知道,并不是只有欧美运动员才适合短跑项目,同时也让我自己清楚地知道是可以达到这个高度的。好似捅破了一层窗户纸,让我有动力和欲望去尝试,去挑战这个以前不敢想象的极限”。苏炳添认为这次成绩的历史性突破,为他指明了方向,随即开启“飞人属性”的大门。
同年8月23日,在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百米半决赛上,苏炳添紧随博尔特通过终点,以9秒99追平当时个人最好成绩,并成为首位进入世锦赛百米决赛的黄种人。“世锦赛是除了奥运会外,级别、规格最高的赛事了,含金量非常高,三个月内两次百米成绩破10秒,也让我自己信心爆棚,对未来有所期待。”
低潮:“死”过一次,不忘初心待重生
32岁的苏炳添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年过30岁仍处于全盛状态的中国短跑运动员,对于自己身体状态和心态的保持,苏炳添兴奋地表示,“真的可以跟你放开说”!
“十四年的运动生涯中,我在2009和2019年两次遭受腰伤的困扰,10年受一次伤,感觉也很巧合,而2019年的伤势最为严重,当时国家田径队和教练都对我的前景感到悲观,我也曾萌生退意。”
2018年,苏炳添在亚运会男子百米夺冠,迎来了儿子的诞生,并成为了暨南大学的副教授,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美好。但2019年,而立之年的苏炳添遭遇了运动生涯的低潮。这一年,他饱受腰部肌肉伤病困扰,竞技成绩开始下滑,在全年共比了17枪,除了室内赛拿到3个冠军,最看重的室外百米仅在瑞士赛夺冠,成绩为10秒34。
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真的感觉自己已经‘死’了,这次受伤对我整个运动生涯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毕竟已经30岁了,外界很多声音认为我的成绩很难再有突破,体育生涯也接近尽头。当时孩子刚刚出生不久,而且我已确定前往暨南大学教书,算是对未来做好了规划铺垫,所以我自己刚开始也有所动摇(还要不要继续跑下去)。”
苏炳添回首当时人生路上的小插曲仍意犹未尽,“是有点心灰意冷,后来又经历了疫情,今年第一次参加比赛时,外界也开始质疑苏炳添,500多天没有比赛,还能跑出成绩吗?” 2021年4月24日,经历伤病恢复和疫情的双重影响后,苏炳添在广东肇庆的田径分区邀请赛亮相,男子百米决赛跑出9秒98的成绩,这是他时隔三年后再度破10秒。
“我觉得正是自己不忘初心,对田径事业的坚守和热爱,让我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这也是到了32岁我依然能维持状态的关键”。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正是经此磨难,才让苏炳添变得更为坚强。“在前往东京奥运会前,我就对自己说:你都‘死’过一次了,这条命都是捡回来的,你还怕什么?还能有什么奢求?当时我时刻提醒自己,把心态调整好,专心比赛努力搏杀就好,至于最终的结局,任何结果都可以接受”。
“死”过一次的苏炳添以完美方式涅槃重生,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为即将到来的巅峰时刻埋下伏笔。面对2019年的那次挫折,苏炳添四次提到“死”过一次,咬紧牙关,眼神锐利且不乏杀气,对于自己的重生有激动,更有对百米短跑的坚定。
巅峰:东京奥运,半决赛就是决赛
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在百米半决赛跑出破亚洲纪录的9秒83,这一成绩若放到决赛甚至可以拿到奖牌,决赛9秒98的成绩是否略有遗憾?苏炳添摇了摇头说,“我去东京的唯一任务就是成为第一名晋级奥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半决赛就是我的决赛,我必须在那一枪全力以赴”!
“半决赛我分在第三组,赛前我看了第二组的成绩,只要跑进10秒就可以挺进决赛,但在这种大赛,我是不可能有任何放松的。人不是精确的导航仪,你锁定9秒99的数据就能杀入决赛,似乎可以留力决赛,但这是不现实的。
苏炳添对于决赛的成绩没有丝毫遗憾,“百米大战要求运动员高度集中,起跑时的片刻犹豫都可能前功尽弃,我们在听枪时的专注度非常高,稍微慢一点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千分位毫秒之间的对决。半决赛我所在的小组对手实力都太强大了,你怕别人带乱你的节奏,别人也担心你影响他的节奏,所以只能跑好自己的比赛。其实你看最后的决赛入围名单,我所在的小组进了4名运动员,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所以这种半决赛任何人都不敢掉以轻心,必须百分百投入!”
决赛中,苏炳添位列第六赛道。第一次起跑,英国选手因抢跑被罚出场,外界认为这一变故打乱了苏炳添的节奏。但苏炳添认为没有任何影响,“在裁判发令前,我自己是很清晰地知道要做什么,都是按照既定战术来执行,而且多年的大赛经验也让自己不会受到干扰。事实上在全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中,同样有运动员抢跑,对我的整体节奏都不会带来直接影响。”
东京奥运会4x100米男子接力银牌得主英国运动员吉津杜乌贾爆出涉嫌兴奋剂丑闻,英国队的银牌有可能被整体剥夺,排名第四的中国队有望递补获得铜牌。对于这个可能的意外之喜,苏炳添表示,“听天由命,希望在自己退役前能够收到好消息,毕竟这个诉讼期少则半年、多则十年”。
圆梦:全运百米首金,抓住最后一次机会
从东京奥运会到全运会百米飞人大战,苏炳添在短短一个多月内3次百米破10秒,令人称奇。对于状态的维持,苏炳添认为难度非常大,“短时间内维持高水平的竞技状态,这个对我个人和团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因为在东京奥运会的备战上,我们的计划就是让身体状态在比赛时制造一个高峰,以最佳的状态迎接这种大赛。打完奥运后,身体的整体能量处于释放的过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再迎一次高峰本身就是一种极限”。
“当然,现在的苏炳添只要正常发挥水平,百米进10秒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这是实力的直观体现”,苏神对于自己目前的能力可谓自信满满。
谈到自己的第四次全运会,苏炳添承认,“这是最后一次百米冲冠的机会了”。2009年是苏炳添第一次出战全运会,当时年仅20岁的他年轻有冲劲,若不是腰伤困扰,完全有机会冲击奖牌。“2013年全运会,张培萌在实力和经验上明显强于我,而2017年当我感觉与金牌越来越近的时候,决赛前在准备活动时拉伤,再次与冠军无缘。”
前两届全运会百米决赛,苏炳添相继输给了张培萌和谢震业,均屈居亚军。输给谢震业的时候,苏炳添已经28岁,“当时真的感觉,有可能这辈子都拿不到全运会百米决赛金牌了。”
谈到此次全运会的备战,苏炳添承认外部和内部因素都给自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扰。“从日本回国后隔离了一段时间,结束隔离后我的双腿都是发软的,因为缺乏长时间的系统训练,身体很难达到竞技要求,短暂训练十几天后就前往西安,状态肯定不在最佳。”
隔离导致训练不系统,而东京奥运会后外界蜂拥而至的关注热情,也让苏炳添的点点滴滴在聚光灯下被无限放大。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以往的生活节奏,每天只有吃饭、训练和治疗三件事,手机都很少看,专注于自己的田径事业,但如今外界给予我的空间越来越小”,苏炳添表示,自己正在逐渐适应这种角色的变化。
(中)四大因素,助他实现“中国速度”
苏炳添的“中国速度”是如何练就的?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苏炳添道出了心声:个体的努力、技术改进、外教助力以及科学手段的介入,都是成绩飞跃不可或缺的因素。
执着百米梦想,打磨技术主动求变
从日本短跑名宿伊东浩司在1998年曼谷亚运会百米决赛跑出10秒纪录以来,黄种人花费了17年,才由苏炳添跨过这道速度的门槛——2015年5月31日,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美国尤金站,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男子百米第三名,成为第一位打开10秒大关的黄种人。
从2011年以10秒16的成绩打破全国百米纪录,到今年东京奥运会百米半决赛以9秒83的成绩创造亚洲纪录,苏炳添用了10年,将成绩提升了0.33秒。毫厘之间的提升,付出的却是千百倍的努力。
百米短跑被誉为“运动之母”,充分展现人类的爆发力和速度极限。短短的10秒左右时间,将力量逐次分配给身体,完成起跑、加速、途中跑和冲刺的阶段转换。由于人种和基因不同,黑人运动员在力量、速度、弹跳、爆发力等多个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而黄种人的平均肌肉爆发力只有黑人的一半左右。因此,黄种人能够将百米成绩破10秒,本身就已经是奇迹,而苏炳添却已10次完成这一壮举。
苏炳添表示,百米成绩每提高0.01秒,都意味着胜利,也意味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在苏炳添的世界里,有着对百米梦想的执念。科比在“苏神”打破亚洲百米纪录时,曾评价道,“速度属于执着于每一个0.01秒的人”。苏炳添虽然天赋异禀,且在百米跑道上不断苦练,但这些并不是实现成绩突破的所有因素。
在苏炳添看来,2014年是其个人成长非常好的契机,“2014年国家田径管理中心颁布了一个利好政策,让优秀的运动员走出去以赛代练,同时将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引进来。当时我的百米成绩在10秒20左右,整体的水平并不高,而且身体力量也相对较弱。”
去到外面的世界,苏炳添才知道百米短跑原来可以这么练,这么跑。“我发现欧美运动员的训练并不是纯粹的跑步,他们在跑步过程中会分很多个段落,而且热身活动的方式也与国内完全不同”,正是眼界的拓宽,让苏炳添有了聘请外教的打算。
在此期间,苏炳添已开始对技术调整作出尝试。起跑脚从右脚改为左脚,以减少原来第三步的停顿迟缓,并不断磨合起跑到途中跑的自然过渡。同时将百米跑的步数由原来的47步增加至48步。此外在细节处理上,苏炳添也在逐渐刻意改变自己的摆臂动作,这样的尝试让他在百米跑时的脚掌落地发力感更强。
中国田径接力主教练袁国强从2007年开始便在广东省二沙训练中心带苏炳添,看着他一路成长为“亚洲之光”。对于苏炳添的技术调整,袁国强教练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苏炳添在起跑脚由右脚改为左脚后,百米跑的连贯性更强了”。
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是,苏炳添在2015年改变起跑技术之前,已经是中国飞人,在改变摆臂技术之前,曾两次突破百米10秒大关,也拥有跑进世锦赛百米决战的履历,称得上是亚洲第一飞人。但他非但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反而不断打磨、改进自己的技术。
师从外教后,大腿后群肌肉好似弹簧
让苏炳添再度实现成绩飞跃的,是外教兰迪的到来。
从2017年冬训开始,苏炳添的训练工作改由美国外教兰迪主管。兰迪对苏炳添的训练安排、手段选择、技术改进和具体要求,都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模式,这被苏炳添认为是自己运动生涯的又一转折点。但对这名外教,苏炳添也经历了从怀疑到信任的过程。
“当时选择兰迪也是有些机缘巧合吧,2017年全运会结束后,当时我刚刚结完婚,队里原本计划去美国训练,但我个人还是倾向在广东自己练,这样可以多陪陪家人”,苏炳添很坦白地表示,其实当时已萌生退意,“确实有慢慢退下一线的想法,想在广东训练,过渡一下就好,但田管中心的领导为确保我的成绩不受影响,还是希望我在北京练,更主要的原因是外教兰迪一直在北京。”
但与兰迪的“蜜月期”一开始并不顺畅,“因为兰迪此前一直是跳远教练,从来没有带过短跑运动员,大家心里都没底,但我想着有教练带着练,总比自己练要好,于是就跟他先练了两个月”。
这两个月,苏炳添听从兰迪的建议,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改变:首先是起跑前后脚的距离,其次是接触地面时腿的练习。技术改变后的首场比赛,苏炳添就尝到了甜头。“当时是参加欧洲的一项室内60米赛,我以6秒55的成绩获得冠军,距离当时个人最好成绩的6秒50只差了0.05秒,这让我觉得自己非常适应兰迪的训练方式”。
经此一役,苏炳添意识到 “这个教练的训练方式更适合我,这就好比一位老师教不同的学生,也会有好差之分。”双方在度过磨合期后,苏炳添在兰迪的全新训练体系下开始迸发出巨大潜能。
“兰迪是一名论述型教练,他不会像其他教练完全看实战。在训练中,他会将科学、科技和大数据相结合”,苏炳添表示,在训练之初,外教传授的很多训练技术动作都很难完成,“即使吃力完成后,大腿后群肌肉会非常痛,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肌肉力量不足导致的,而当你有足够的能力时,做这些动作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外教会将你的大腿后群肌肉逐渐练成好似一根弹簧,让你在奔跑的过程中有越跑越轻松、越跑越快的感觉。事实证明,我们黄种人也是完全可以适应欧美的这套训练体系的。”
兰迪通过以往的运动数据研究,曾不断地给苏炳添灌输自己的理论判断,“他不止一次地告诉我,我具备百米跑9秒78的水平,兰迪鼓励我说,以我的能力完全可以创造一个奇迹”,苏炳添一边对记者说一边笑着摇摇头,似乎至今都不太相信兰迪的“天方夜谭”。
“我当时对兰迪的言论肯定是不信的,因为这个对我来说是一个极限,即使你再有能力,也不可能100%的发挥出来,很多比赛你发挥出九成就已经相当不错了。百米短跑想要呈现出完美成绩,必须要有天时地利,比赛当天的天气、湿度和风速等缺一不可。”
科学手段助推,力量媲美欧美运动员
兰迪对自己的技术改变,苏炳添认为是全方位的。他表示,外教最大的特点就是科学的训练方法。“与以往训练最大的不同就是加入了科学元素,比如一些专项化的器材我都是第一次见,又比如跳跃式的测试方式,我们称之为数字跑道,根据你每次的训练,在接触地面的同时会即时显示你的跑动数据,让你很直观地了解自己的状态。”
苏炳添认为个人力量的提升是一点点累积的,“我刚开始接触的那些国外体能器材,最初只能做到900次,但现在可以轻松做到3000次,这对腿部力量提升的贡献是巨大的。”
苏炳添的起跑技术被公认是世界一流,这得益于他不同于常人的腿部和腿部肌肉力量。
跟随兰迪训练后,苏炳添认为,2018年是其运动生涯的分水岭。“在2018年前,我百米跑的最大优势就是起跑和前半程,这两块一直都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同时我也认识到后程降速的问题,这就导致我不足以再进一步突破10秒大关。”
这是苏炳添在60米跑大赛屡屡夺冠、却在百米跑无法实现再突破的主因。北京体育大学田径教授熊西北表示,苏炳添的爆发是因为中国现阶段短跑训练理论的改变,“以前大家都重视百米跑的前半程,现在更强调40米到100米之间的加速。”
一项对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研究表明:短跑运动员的百米跑成绩由10秒90提高到10秒,诸多因素中,爆发力的提高占20.57%,力量的加大占12.34%,而放松能力的改善占到21.57%。
正是兰迪的到来解决了苏炳添后程冲刺力差的弱点。“归根结底还是肌肉能力和力量的不足,这几年跟着兰迪练,很多人都说我的身体机能和肌肉外观越来越有欧美运动员的范儿,我个人也有同感,自己的身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记者问如果提前开启外教的训练模式,苏炳添的神奇之旅会不会提前上演,对此,苏炳添深思了片刻,肯定地回答道:“我觉得起码可以提前三四年,毕竟刚出道的时候自己的身体素质还是相对薄弱的。”
对于外教给苏炳添带来的变化,袁国强表示,“这个外教团队非常有系统性,体能师负责体能,康复师负责康复,分工明确。兰迪不同于我们这些运动员出身的教练,他本身是学术派,非常擅于利用科学手段,注重大数据与理论的相结合,他会利用一些仪器等技术手段,监测苏炳添的身体状况,通过长时间跟踪其起跑、冲刺、摆臂等技术动作,用大数据的方式提出合理有效且针对性极强的调整建议,这对苏炳添身体能力的提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恩师袁国强:成功绝无侥幸,专注态度无人可比
陕西全运会百米决赛夺冠后,苏炳添和他的广东省队教练袁国强一起登上了领奖台。苏炳添把金牌献给袁国强。“我跟教练许下过愿望,这个冠军要送给袁导,他为中国短跑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他没去东京奥运会,但一直在幕后指挥我们、支持我们。这块金牌也属于袁导,谢谢袁导!”作为苏炳添的伯乐和恩师,袁国强对苏炳添的了解几乎无人可及。
袁国强对苏炳添的第一印象是“跑起来很协调,像一个球”,而他的任务就是帮苏炳添“把小球变成大球”。
袁国强与苏炳添是同类型的运动员,身高都在1.70米左右,却创造了中国男子百米电子计时时代的第一个全国纪录。“百米短跑没有障碍物,运动员只需要不停地翻动双腿向前跑,对身材的限制是最小的。”袁国强钻研的是如何将步频、步幅与身体条件完美结合的理论。
对于苏炳添的蜕变且32岁依然维持在超高的竞技状态,袁国强表示,这是综合各方有利因素才造就了如今的成功。“首先是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按摩和水疗等技术手段更为先进,让运动员逐渐远离伤病的困扰。其次是先进的科学仪器也让运动员能够迅速从伤病中恢复,以最快速度投入到训练中。毕竟这种短跑项目,必须要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打磨。”
当然,袁国强觉得苏炳添的腾飞,核心因素还是其职业态度上的端正和对田径事业的专注。“训练上的自觉性是苏炳添的一大优点,他只要锁定目标,就会认真去做,严格要求自己,比如他想着百米破10秒,那他的训练就会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展开。即使是比较枯燥的力量训练,他每次都做得很足、很认真。而且对每日的训练计划一丝不苟,该练起跑就练起跑,该练冲刺就练冲刺,平常不会像有些队员那样一边训练一边聊天,或者看手机,他属于那种投入、敬业的运动员,完全沉浸在百米的跑道上。”
在袁国强看来,苏炳添的成功没有一丝侥幸,完全是14年如一日的专注和态度始终如一,一切才能水到渠成。“很少有运动员能像阿添这样的职业态度和品德,我们在训练前只是简单的沟通,他平常会记录自己的训练,非常清楚应该怎么练,应该注意些什么。”
同时,袁国强教练也觉得苏炳添是一名擅于动脑筋的运动员,“他经常会总结自己的技术特点,也会思考摸索问题的原因,常常会问,‘为什么我不能完成这个动作’。比如2015年改变‘扒地’的技术动作时,他都会半夜起来思考这个问题,并与当时一同训练的谢震业反复推敲,这就是其职业态度的最好体现。”
在第十四届全运会上,苏炳添带领广东小将捍卫了“中国速度”的荣耀,广东短跑也涌现出严海滨、陈冠锋等新人。对于广东短跑的长盛不衰,袁国强教练觉得还是因为历史底蕴深厚,“短跑向来是我们广东的传统优势项目,从教练员到运动员,我们的技术动作一直处于国内顶尖水平,这更多的是广东短跑的一种传承。当然,这也与天气有一定的关系,短跑项目是必须要始终保持训练强度的,南方人耐热,夏天训练更容易适应,而冬天气温也不低,冬训能保持适合的强度。”
中国能否出现第二个苏炳添?袁国强教练认为,这会是一条漫长的路。“严海滨和陈冠锋在这次全运会上的表现有很大的突破,但两人目前均处于成长期,比如陈冠锋与高手对决时如何过心理关,严海滨如何不断提升比赛能力,这些都是靠一朝一夕的苦练才能逐渐达成的。这些年轻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条路一定不会比苏炳添走得轻松”。
接棒刘翔,从“追光者”变“引路人”
在苏炳添奥运会创造历史后,刘翔曾高呼“封神”!苏炳添认为,刘翔是中国甚至是整个亚洲短跑项目的引路人。“翔哥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其实我们黄种人是可以站上奥运会短跑决赛跑道的,我们是有能力拿冠军的!”
苏炳添一直很崇拜刘翔,2004年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夺冠后,曾于2005年前往中山市体校,那是苏炳添第一次见到刘翔的“本尊”。“当时我只有16岁,在学校的三楼远远望着操场上被粉丝前呼后拥的刘翔”,苏炳添回忆道:“刘翔雅典奥运会夺冠时,我在睡觉,第二天起来听说他拿冠军了。那时候太小,对奥运会没有什么概念,但后来从事百米跑后,才逐渐了解刘翔,才明白他对于整个中国田径短跑运动的意义。”
2012年伦敦奥运会,首次参加奥运会的苏炳添,被安排与刘翔住在同一个房间。“那时我跟他说起2005年在中山第一次见到他,翔哥说怎么当时不找他玩,我开玩笑地说,当年彼此的身份太过悬殊。”此后,刘翔在伦敦奥运会第二次因伤退赛,再度深陷舆论漩涡,不久饮恨退役。英雄相惜,苏炳添表示,若没有舆论压力,刘翔甚至可能出战东京奥运会,“我觉得大家欠刘翔一个道歉”。
相比当年的刘翔,如今苏炳添的光环有过之而无不及,已成为中国体育界新的旗帜。当年的16岁少年,已从“追光者”变为“引路人”。“私底下,翔哥会经常鼓励、激励我,他是我的榜样,我也希望能成为年轻人的榜样,将这种榜样的力量一路传承下去。”
谈到年轻运动员的成长,苏炳添认为,成长过程中所要经历的波折与困苦都是必须承受的。“有天赋的运动员太多了,但我们不要过多干涉他们的成长过程,只需要把最好的资源给他,多鼓励他,只有克服一切磨难,才能迎来丰收季节,我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
(下)扎根广东,苏炳添有这些未来目标
对于运动员来说,巅峰时期的万人敬仰很多时候只在瞬间,像烟花一样。冷静下来后,人们很快会追问,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或是说,这种巅峰能持续多久?苏炳添也不例外,奥运会半决赛9秒83的成绩绝对是一个顶峰,赛前他定下的“进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目标也已实现,摆在这位32岁老将眼前的问题是,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下一个目标:明年亚运会进10秒
“苏炳添,电子计时器时代亚洲第一位进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运动员!“
东京赛场一战封神,2021年8月1日,网络被“苏炳添”这个名字刷屏。令人们惊讶的除了9秒83这一成绩外,还有苏炳添的年龄。32岁,对于普通人来说正值壮年,但对一名竞技体育运动员来说,这不仅算不上黄金年龄,甚至不少人选择了在这个年龄退役。
有学者统计了田径世锦赛跑进百米半决赛的男子运动员,发现其跑出最佳成绩的年龄集中在25至26岁,换言之,运动员在这个年龄以前往往处于上升阶段,并在25岁左右到达巅峰,而之后身体机能、竞技状态、伤病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愈发明显,成绩也会有一定波动。
年龄的增长不可逆,却可以在其他地方进行弥补。作为暨南大学的副教授,和苏炳添一起火上热搜的还有他在硕士期间写的论文,里面提到“随着运动员身体条件的变化,训练手段的科学化,以及伤病康复水平的提高,我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不断延长,且出现了‘大龄’依然创造个人最好成绩的现象。”
他还把自己作为论据,“如笔者在29岁依然跑出9秒91的世界级成绩“。而网友笑言,如今这篇论文可以更新了,毕竟“这位笔者在32岁时以9秒83刷新了自己的最好成绩。”
这一切在与苏炳添的交流中也有迹可循。他提到2017年开始跟随外教兰迪训练,这位外籍教练为自己带来了更先进科学的训练理念,随后的2018年便三破10秒大关,而从2019年腰伤中恢复过来后,整个人便更能”放得开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他不断寻求探索和突破的野心。在采访中,苏炳添表示,“从年龄的角度我也想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比如加特林在39岁时也跑进了10秒,百米短跑最大年龄的运动员是41岁退役的,他在39岁的时候还创造了自己的最好成绩。“
也许更科学的训练、更好的心态以及前人树立的标杆都令他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因此当记者问到“会不会再坚持到下一届奥运会”时,他并没有犹豫,直接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不过随后又补充道,“只不过说我坚持到三年后的巴黎,还能跑进10秒吗?如果不能跑进10秒,坚持又有什么意义呢?“作为一名运动员,他清楚地明白着外界对他的期待,也明白着自己身上的使命。
关于接下来的坚持,他也有着清晰的规划,“三年有点太远了,我现在需要想的是明年亚运会我还能不能跑进10秒,能跑一年是一年,一年一年坚持下来就是一个榜样,告诉年轻的运动员,其实我们32岁还可以拿全国冠军,33岁还能在亚运会破10秒。”
“苏炳添短跑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有哪些?
在全运会男子百米夺冠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苏炳添透露了自己希望在暨南大学成立“苏炳添短跑实验室”的消息。
“比起其他地方,我还是想要回到自己家乡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业“,苏炳添表示,一直以来广东省的短跑运动发展都很强,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家乡传承下去。而暨南大学作为自己的母校,一方面心理上更加熟悉,另一方面也有更好的资源进行对接和支持。整个实验室在选材、环境等方面都会加入苏炳添本人的经验,当自己在一线比赛时,会有专门的团队负责运营。
苏炳添表示,希望将这个实验室打造出一个模型,为更多运动领域的好苗子提供一个训练和发展的平台。目前中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仍是地方体校到国家队这样的模式,少有针对于某一项目精耕细作的实验室培养模式。苏炳添设想,这一实验室将会融入更多的针对性方式,例如聘请外教,与国际上一些更加先进的理念进行交流。
除此之外,苏炳添还特意提到了关于生物力学方面的运用,这也与他之前提出的“模型”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相比起机械化的训练,生物力学将数据精确到个人,通过用科技的手段对每个人的数据进行分析。
实际上,国家对于科技在体育方面的运用也十分重视,“模型”这一概念来源于今年体育总局聘请的一名生物力学方面的外籍专家,其将诸多百米优秀运动员的数据综合后打磨出一个模型,其他运动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等个人数据进行匹配,结合自身的训练视频与标准模型对比,寻找差距后进行进一步的针对性练习。
可以看出,苏炳添对于田径的热爱不仅在于对自身的不断突破,更着眼于整个中国田径事业的发展,这也与他另一个身份不谋而合。在公开场合他多次强调自己是一名运动员,还是一位老师。训练之余,苏炳添会回到学校给学生们教授短跑课程。而面对这样一位巨星级人物,学生们给予的回应是“课秒光“。
东京奥运会苏炳添比赛期间,暨南大学组织了师生共同观战,问到现场学生们的感受时,大多数的回答是”苏老师太厉害了,我好想抢到一节他的课!“火爆程度可见一斑。说起这个问题,苏炳添也表示,回来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想要和自己拍照,自己则会劝他们先好好上课。在授课内容方面,相比于专业课,公选课的学生更多的涉及到体能、热身等较为基础性的知识,目的是希望增加他们对田径的了解,让更多的人喜欢这一项运动。
当被问到会不会担心以后回来上课时会有人来围观,苏炳添笑了笑:“不怕,这个是正常的事情,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田径。“暨南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们对苏炳添的评价是:“苏老师是一个非常自信,也充满家国情怀的人。”
中国体育会不会出现下一个苏炳添?“我不敢说能不能达到9秒8几这样的高度,但是未来几年中国再出现一个破十秒的运动员应该不难。”
这种信心从何而来?苏炳添认为,当前中国短跑的训练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运动员整体水平也比较高,“这一届全运会百米决赛第八名是10秒29,这个成绩放在前两届是可以拿奖牌的,所以说现在年轻一代的运动员真的非常优秀。”培养更多的田径人才,让中国短跑的训练方式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专业化,这也是苏炳添在未来致力的方向。
聚少离多,儿子模仿爸爸比赛
2017年,苏炳添结束了爱情长跑,与相恋多年的女友完婚,婚后的苏炳添也有过退居二线的念头,他向羊城晚报记者坦言当时并不想前往美国训练,希望在国内的时间多一点,可以更好地陪伴家人。但是在广东没有适合的教练,只能自己练,经过一番考量,苏炳添还是做出了前往北京训练的决定,也就在这时遇到了外教兰迪,让苏炳添的训练方式和理念都有了大幅度的调整。
竞技体育要出成绩,需要日复一日的认真训练,这也意味着运动员往往会缺失许多与家人相伴的时光。2018年苏炳添升级为父亲,但妻子林艳芳生产时恰逢苏炳添要参加欧洲巡回赛卢塞恩站的比赛,苏炳添因此没能见证儿子出生的重要时刻。如今,儿子“小天天“已经满3岁,正是飞速成长的年纪。全运会后,苏炳添回了广州,时隔7个月再见到自己的儿子,发现儿子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9月27日当天上午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前,苏炳添刚送完儿子去上幼儿园。“上次在家时,他还不会说很多话,这次回来,发现他已经开始问许多‘为什么’了”。说到这里,苏炳添一向坚定的目光变得温柔起来,”儿子也在摸索自己的人生了“。“小天天”还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此时已是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只是有着对父亲本能的模仿。
苏炳添透露,家人平时会一起看他的比赛,“小天天”知道他的爸爸在跑步。此次东京奥运会和全运会,苏炳添在比赛时,他的儿子在看电视直播的时候,看到爸爸做什么动作都会跟着学,“他妈妈发视频给我看,我们比赛中预备的时候蹲下来,他也跟着蹲了下来。”
运动员长年在外训练比赛,家人的支持无疑是最重要的力量。在社交媒体上,苏炳添会晒出自己的训练日常,细心的网友们发现,几乎每一条微博苏炳添都会艾特妻子,而点进苏炳添妻子的微博,通常都是平淡而美好的生活日常,妻子也会相应地艾特苏炳添。两人偶尔在评论区互动,在不能见面的日子里用这样的方式陪伴着彼此。
如今的苏炳添,赞誉和掌声随处可见,他会如何更好地平衡田径事业与家庭?苏炳添表示,这实际上也是他希望尽早落实短跑实验室的一个动力,“未来不排除在广东继续练,如果能尽早落实,我都希望在学校练,这样可以离家人更近,现在孩子也长大了,希望多给孩子一些陪伴。”
“脱下钉鞋,我就是一个普通人”
赛场外的苏炳添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会去网上搜索自己的名字,看看网友的评价。被问到是否会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时,苏炳添显得很释然,“我想我也没做错什么,别人应该不会说我(坏话)吧。“
说到这里,苏炳添谈起了对自己影响极大的人,也是中国田径另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刘翔。2004年刘翔在雅典夺得男子110米栏冠军,举国上下倍感振奋。但在2008年和2012年连续两届奥运会上,刘翔因伤退赛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
苏炳添认为,别人没有达到刘翔的高度,所以很难理解他。自己当下彷佛在经历刘翔曾经经历过的关注和压力。他表示,如果哪天不跑了,大部分人应该会理解,”毕竟年纪在那里,运动员也不是铁人。“苏炳添也在用行动试图去做出一些改变,例如全运会赛后的发布会,他就呼吁外界在运动员低谷时应给予更多正面的支持,也期望公众能够换位思考,对运动员给予尽可能多的理解。
“其实运动员就是一个职业,没有国家、学校包括省队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我。脱下钉鞋,离开跑道后,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苏炳添这样看待如今的自己。
苏炳添现在有多重身份,“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副教授”、“亚洲飞人”,同时还是丈夫、父亲,也是一名老师。“这么多身份,你最喜欢哪一个?”
听到这个问题后,苏炳添微微低下头后又很快抬起来,“最喜欢苏炳添,我就是我”,声音不大,却很坚定。这个回答有些出乎意料,但也很“苏炳添“。
>>记者手记
亲和、冷静、犀利的和谐统一
当记者在暨南大学第一眼看到苏炳添时,已经换上便装的苏炳添看上去只是一名身材并不特别醒目的小伙子。卸下紧身运动衣,浑身肌肉线条被隐藏后的苏炳添,很难与世界顶级短跑运动员画上等号,更像是邻家的小哥哥。
采访中,苏炳添说话时始终看着对方的眼神虽然锐利,却并不咄咄逼人,是那种冷静观察、沉稳分析的眼神。这种性格也被认为是苏炳添的天赋之一:不容易紧张,具备相当程度的自我放松能力和强大自信。
采访苏炳添是在9月27日的上午。与在赛场上的霸气不同,面对面坐下来的苏炳添给人的感觉是亲和的。对于记者而言,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好的采访对象,他自信、健谈,回答提问时会注视着你的眼睛,目光里透露着坚定,但不会令人感到压力。说好的30分钟专访,最后聊了一个多小时。苏炳添敞开心扉,记者感觉干货满满。
成功的人一定有他的道理。整个采访下来,记者更多的是倾听的角色。就像在赛场上一样,在采访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苏炳添对场面的掌控力,这不仅表现在他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更体现在他对于自己在田径事业上清晰的规划。
在苏炳添身上,仿佛能看到姚明、刘翔、邓亚萍等前辈的影子,作为中国体育的先锋,他们都有着高智商、高情商,言谈举止滴水不漏却又不乏真诚,话语和眼神中都写满自信、果决和真实,让你身不由已就被其所感染、吸引并引发共鸣。
许多人会在巅峰时期面对鲜花和掌声而迷失,苏炳添没有,他直接地告诉记者,“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也一直铭记这一路走来的艰辛。竞技运动员在一线的时间毕竟有限,苏炳添未来的规划显露出他长远的目光。
虽然赛场与日常是两个不同的状态,但记者并未感到割裂,他会直接地表示,“不希望在比赛时受到太多打扰”,也会在谈起家人时变得温柔。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中国运动员的面貌:积极、清醒以及最不可缺的努力。
>>苏炳添档案
出生地:广东中山
出生日期:1989年8月29日
身高:1.72米
体重:65公斤
毕业院校:暨南大学
>>里程碑
男子1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9.83秒)
男子6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6.43秒)
首位闯入室内世锦赛男子60米决赛的中国选手
首位进入田径世锦赛100米决赛的亚洲人
电子计时器时代首位进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亚洲人
>>主要奖项
2012年世界田径挑战赛川崎站百米冠军
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接力亚军、两届亚运会和四届全运会男子4x100米接力冠军
2018年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男子60米亚军
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男子100米冠军
2021年全运会男子100米冠军
>>10次百米破10秒全记录
2015年5月31日 尤金 钻石联赛决赛 9秒99
2015年8月23日 北京 田径世锦赛半决赛 9秒99
2018年6月23日 马德里 挑战赛决赛 9秒91
2018年7月1日 巴黎 钻石联赛决赛 9秒91
2018年8月26日 雅加达 亚运会决赛 9秒92
2021年4月24日 肇庆 田径分区邀请赛决赛 9秒98
2021年6月11日 上虞 奥运选拔赛决赛 9秒98
2021年8月1日 东京 东京奥运会半决赛 9秒83
2021年8月1日 东京 东京奥运会决赛 9秒98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视觉中国(除署名外)
责编 | 赵亮晨
举报/反馈

羊城派

604万获赞 40.6万粉丝
广东省权威移动发布平台
广东羊城晚报旗下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