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郭沫若给身在海外的李四光写去一封来信,请他早日归国,心系祖国的李四光收到信后十分激动,他迫不及待要为自己的国家贡献力量……
就在这时,李四光从朋友那里知道国民党政府也在找自己,还要求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新中国提供的职位,否则就将他扣留并送往台湾。
然而,李四光没有向威胁和利诱弯腰,在黑夜中只身乘轮船离开英国,想方设法摆脱各方面的跟踪与纠缠,在冲破重重艰难险阻之后终于又回到了祖国。
就在李四光走后的第二天,国民党驻英大使馆就带着5000美元来找他,遭到李四光夫人许淑彬拒绝。
1950年5月6日,在地质研究所人员的陪同下,李四光乘火车平安到达新中国的首都北京。
其实,新中国成立不久,人民政府曾考虑过要召开第一次全国地质会议,但周总理指示,要等李四光回国以后再开,可这一等就是5个月,其间甚至有人造谣说“李四光去台湾了”,这话传到周总理耳朵里,他马上说:“我相信他不会去台湾,现在还没有回来,一定是遇到什么困难耽误了,我们一定等他回来再开会!”
从周总理的这番话中,便可看出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学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
当李四光历尽艰辛从海外归来,不仅受到沿途人们热情的欢迎,周总理还亲自到他住的北京饭店进行看望,周总理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交谈了3个小时,使李四光夫妇感动不已,更加坚定了他报效祖国的决心。
从伯明翰大学毕业后,李四光就果断拒绝一家矿山的高薪聘请,接受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回国,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而在教学的同时,他也没有放松研究工作。
1926年,在中国地质学会上,李四光第一次对石油地质史的铁律发出质疑:找油的关键不在于是海相地层还是陆相地层,而在于有没有生油和储油的条件。
李四光坚信,中国有大面积的沉降带,有良好的土壤条件,一定能找到石油。不过,美国的一些地质学者对此却摆出一副轻蔑的态度,因为从西方地质界对东亚构造的认识来看,这块大陆是发育不良的。
不过,李四光对自己的看法却很坚定,他说:“从一开始,在地壳运动和地质力学研究方面,我就不愿意跟着外国人走。”
1928年,南京政府成立了地质研究所,李四光担任所长。搞地质研究经常风餐露宿,条件十分艰苦。研究所刚刚成立,还存在经费少,设备缺的情况,甚至连固定的所址都没有。
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李四光和他的同事们仍旧咬牙坚持了下来。
1936年,李四光再一次来到黄山考察,并写出论文“安徽黄山之第四季冰川现象”。后来,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来看了黄山,忍不住地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要知道,此前的地质学界一向将“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视为定论,而这是李四光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但这远远不够。
八年抗战期间,李四光和他的研究所四处奔波辗转,最终因为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劳累,李四光患上了心绞痛和肺结核。
1944年8月,李四光到重庆避难,蒋介石当时也在重庆,听说李四光来了,便马上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加入国民党,并担任中央大学的校长。
李四光拒绝了蒋介石向自己投来的“橄榄枝”,拒绝的理由很简单:“我是搞科学研究的,不会当校长!”不过,在拒绝蒋介石之后,李四光就主动到重庆大学讲课,并在那里开设了中国第一个石油专业。
1948年,李四光应邀去英国伦敦,并在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作了《新华夏海之起源》的学术报告。
李四光所说的新华夏海是指东亚边缘的渤海、黄海和日本海,结合他早前的研究,这对勾画我国石油资源的远景轮廓意义重大,据此,李四光提出陆相也可以形成石油的新理论。
解放前,李四光并没有见过毛主席,但毛主席却很早就听说过李四光和他的地质力学。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李四光科学生涯的崭新篇章也被揭开,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质部部长和科联主席,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祖国的地质事业当中。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李四光在会上分析了西欧的情况和存在的矛盾,毛主席很重视他的这个发言,直言:“李四光同志在政协会上的发言讲得很好,他是反帝的爱国的”。
1952年,毛主席在百忙之中,特意在会议期间抽空接见了李四光。
见面后,毛主席和蔼可亲地问:“你那个‘山字型构造’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给我讲讲?”
毛主席博学多闻,还如此关心地质科学的发展,竟然连地质力学中“山字型结构”这样专门的概念都注意到了,李四光心里不禁升起一股感动。
随后,李四光为毛主席作了详细的解释:在力的作用下,大地形成的“山字型构造”究竟是怎么回事。
1953年,新中国正是百废待兴之时,又恰好赶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党中央领导同志专门在中南海,就中国石油发展问题,征询了李四光的看法。
而在这之前,国外的一些所谓专家和权威偏执地认定中国是一个贫油国家,肯定找不到石油。
毛主席十分关心我国的石油问题,这天,他特地邀请正担任地质部长的李四光,请他到中南海一趟,除了毛主席外,周总理和朱德总司令那天也在场。
当周总理见李四光迎面走来时,马上站起身来,握住他的手说:“请!请!李老!”
紧接着,毛主席也向前走了两步,他握住李四光的手说道:“李老,又是好多日子没有见啦,你的精神不错嘛!”
大家坐下后,周总理首先讲了我国石油生产的严峻形势。
随后,毛主席也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地对李四光说:
“在我们的地底下究竟能不能找到石油?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现在要认真研究一下,天然石油的远景究竟如何?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嘛,如果确实在我们的土地上缺乏天然石油资源,我们就大力发展人造石油,或是先从自己的油母页岩中加以提取,可别耽误了!”
毛主席的话语中透露着急切,李四光根据自己对地质力学多年来的研究,信心十足地保证说:“主席,总理,我国的地质条件很好,天然石油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问题在于我们的勘查工作要跟上去,我主张开展石油普查工作。”
听到这里,一旁的周总理哈哈大笑起来,他笑容满面地说:“看来我们的地质部长很乐观啊!”
毛主席对李四光的回答也很满意,当即就做了有关开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
5月3日,周恩来在一次国务院会议上讲到:
“石油在我们工业中是最薄弱的一环,首先是勘探的情况都不明。地质部长很乐观,突然对我们说,地下贮藏很大,很有希望,我们很拥护他的意见,现在需要去工作,所以要有一个单独的石油工业部,开始部门虽不很大,但有专门的人搞就行。”
后来,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学理论,我国地质科学工作者和石油科学工作者一起,开展了广泛的普查勘探工作。
在1955年后的几年时间里,我们先后勘探到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
1958年6月,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来:规模大、产量高的大庆油田被探明!
对此,地质部马上做出行动,他们将部队转移到渤海湾和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在这之后,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和其他油田相继建成,随后,地质部又转移到其他平原、盆地和浅海海域继续作战。
在李四光的具体领导下,我国地质工作取得巨大成绩,就此打破“中国贫油”的定论!
1959年9月26日,在石油部门和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工人努力下,大庆油田出油了,“中国贫油”的帽子被摘掉,陆相生油理论也获得胜利。
大庆油田出油,全国大庆!
此后,毛主席对石油部负责人赞誉有加,与此同时,却似乎忽视了地质科学家们为此做出的贡献……
何长工是当时的地质部党组书记,考虑到这是关乎全地质部几十万人的名誉问题,为此,他和地质部高层给中央写了一份报告,说明地质部科学家对大庆油田发展的贡献。
显然,这份报告在后来是起了作用的。
从那之后,不管是毛主席还是其他中央领导,在以后的各种公开场合谈话时,不再只是单一地表扬石油部和石油工人了,而是多了一个李四光。
1964年元旦下午,李四光突然接到毛主席办公室打来的电话,电话里说:“主席请李老晚上7时30分到怀仁堂一起看现代豫剧《朝阳沟》”。
接到电话后,李四光心里十分激动,匆匆收拾好就去中南海了,在晚上演出开始之前就先到了怀仁堂休息厅。过了一会儿,毛主席也来了,并亲切地同李四光握手。
毛主席和李四光两人坐在一起,一边看戏一边谈话,尤其是讲到我国发现石油的事情时,毛主席兴致也格外的高,他高兴地说:“你们两家(地质部和石油部)都有很大的功劳啊!”
演出结束后,毛主席又主动拉着李四光一起登台,同演员合影留念。
经此一事,李四光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顿时感觉自己获得了更加年轻的生命力。
同年12月3日,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设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
会议召开期间,一天,李四光在众多人大代表中被一名服务员叫住:“请您到北京厅去一下!”
于是,李四光一头雾水地走进北京厅,进去后发现毛主席也在里面,便觉得是服务员转告错了,马上道歉说:“主席,对不起,我走错了门!”
就在这时,毛主席健步朝李四光走来,一边告诉他没有走错门,一边很是幽默地说:“李四光,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
毛主席这话说得突然,李四光一时没能明白其中的意思,便回答说:“身体不好,刚学会一点。”
听罢,毛主席哈哈大笑起来,然后笑着解释说:“我是说你地质力学的太极拳啊!”
这时,李四光才恍然大悟,这是毛主席对他和广大石油工作者的高度评价,赞扬他们用新华夏构造体系找到了石油!
的确,毛主席的赞扬激励着李四光努力为祖国找到更多石油而不断贡献着力量。
1966年11月,李四光在一份手稿中曾经自豪地写道:“现在,可以这样说了,依靠天然石油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是靠得住的,是大有可为的。”
1969年5月19日,毛主席在接见全国各地的群众代表时,走到李四光身边后马上拉住他的手,俯身凑到耳边关切地询问他身体好不好,工作怎么样。
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毛主席向代表们挥手致意,就这样,毛主席拉着李四光的手一前一后地从代表们面前走过,进入休息室。
进入休息室后,毛主席请李四光在自己身边坐下,问道:“军代表在工作中听不听取你的意见?”
李四光思索了一下,然后说:“有时候征求我的意见。”
而这样的回答,也引起了毛主席的深思,其中有一份是他对于中国地质学的思考。
那天,毛主席和李四光谈话的内容十分广泛,谈到古今中外科学家关于太阳系起源的种种说法时,毛主席说:“我看康德·拉普拉斯讲得还有点道理,我不大相信斯密特的说法。”
两个人谈了足足有一个多小时,临别时毛主席对李四光说:“我很想看看你写的东西。”
李四光牢牢记着毛主席的这句话,回到家之后,这位已经患病,年近八十的科学家,由他口述,秘书记录,日以继夜地赶写出《天文 地质 古生物资料摘要》,一共七卷文集。
后来,李四光把这些送给了毛主席、周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
1969年,也就是在李四光逝世的前两年,他仍然在研究我国发展石油的十年远景问题,并留下了以下宝贵的遗言:
(一)华北平原和江汉平原还值得进一步工作。在松辽-华北(包括渤海)-江汉-北部湾这个带上,我们还可以继续有所发现。
(二)要突破古生代油区。四川盆地很有希望,贵州南部值得探索,塔里木盆地见油是个很大的鼓舞。
(三)要迅速开展海洋地质工作。海上石油的远景在东海。
(四)陕甘宁盆地是有油的。
(五)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值得开发,西藏的石油很有希望。
(六)茂名-雷州半岛-北部湾地区,是值得做工作的。
(七)苏北地区很值得注意。这里,很可能是黄海在晚近地质时代伸进来的地区。
事实证明,根据李四光的科学论断和预测,经过20多年来地质学家们的工作,已经在内陆或海洋有所突破,我国的石油开发已展现出广阔的远景。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
如果你去过辛亥革命纪念馆,如果你看过其中李四光的简历,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还是我从小学课本上认识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吗?其中这样写道:
鄂军都督府领导人之一李四光。李四光(1889-1971),原名李仲揆,字仲拱。湖北黄冈人。1904年以官费留学日本,次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回国。武昌起义后,被委任为鄂军都督府理财部参议,后出任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再赴英国留学。后从事地质教学与研究。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到,我们所熟知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竟是这样文武双全的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