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核心提示
《中国陶瓷史》论述北宋官窑有三个观点,一是北宋官窑不存在;二是北宋官窑在开封,被黄河泥埋没;三是北宋官窑在汝州。
一直以来喜欢北宋官窑文化的陈连义看到相关报道后陷入了思考,社会及一些专家对官窑有争议,对弘扬官窑文化非常不利,这将可能成为北宋官窑迟迟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怎么办?经过反复思考,陈连义决心放下所有,开始探秘北宋官窑文化。
陈连义翻阅大量的书籍,走访各大窑区,拜会众多大师、学者和专家,并一次次亲自烧制,终于对官窑文化脉络清晰明了:北宋官窑主要是为江山社稷服务,堙祀昊天之神,以达国泰民安、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相生之目的。
陈连义从南宋人顾文荐《负暄杂录》获悉:“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此证明,北宋官窑置窑的时间是北宋宣政年间,地点为现在的开封,指挥烧造的人物为皇帝宋徽宗。
陈连义从《宋史》了解到,宋徽宗下定决心进行礼制改革,提出了按照三代祭祀礼器改造,并做出“考其制而尚其象”的改制要求。徽宗皇帝深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于是亲自下诏指挥,以贵诚之质而荐飨天地、护国佑民,体现了他的格局之大“革千古之陋,以成一代之典”,并且目光长远“庶几先王,垂法后世”。这才是北宋官窑的核心价值。
陈连义梳理了历代书籍对官窑明确的记载,如:(北宋)张耒诗句:“碧玉琢成器,知是东窑瓷。”(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辍耕録本,卷第二十九《窑器》:“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元)马祖常《马石田文集》卷三:“贡篚银貂金作籍,官窑瓷器玉为泥。”(明)高濂《燕闲清赏笺》:“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黑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官瓷重楷模,精华四海萃。”(清)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二:“比裒集三代鼎、彝、簠、簋、盘、匜、爵、豆之类凡五百余器,载立于《图》,考其制而尚其象。”
北宋官瓷以三代礼器为楷模,外观釉色粉青,圆润如玉,似淡而实美。自称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对道家文化深爱有加,北宋官瓷的釉色粉青即是道家所说的“上清”,代表的是徽宗皇帝在改革礼器时对昊天神祇的虔诚和敬畏,祈求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相生。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圣人立象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可见,“象”在“器”中的核心功能,“制器”不是简单的“尚象”,而是通过观物取象,实现自然物向人物的转变,立象尽意,格物致知,知往见今,达成上通民声下达神意以及凝聚与威慑人心的功能。故制器是人们请求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以自然之道达到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相生的目的。北宋官瓷礼器即是如此,“物”与“象”以外观与内涵相统一,是文创北宋官瓷的精髓。
陈连义认为,创作北宋官窑时要达到表里如一,不但要有精美的外表,紫口铁足、龟背片、鳝血纹、釉色粉青、圆润如玉、攥之出油,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只有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才能与时俱进。这样的北宋官瓷才是精品,才能被广为流传。
北宋官瓷堪比黄河文明中的一朵奇葩,创作出更好的官瓷文化作品,还需要继承宋徽宗“革千古之陋”的创新精神、“成一代之典”的格局精神、“断之必行”的刚毅精神,以及“庶几先王,垂法后世”的胸怀和长远目光。  (本报记者郭明瑞文/图)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89万获赞 174.9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