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产改”工作过程中,技能竞赛岗位练兵已成为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的有效抓手 (市总工会供图)
“试点是改革的开局良策,但不是改革的终局状态,‘产改’必然要从点的试行走向面的铺开。”自2019年被列为全省产改全面试点地区以来,无锡市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构建起上下协同、多点联动、各具特色的“产改”试点“先锋矩阵”,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产改”“无锡样本”。今年初,无锡市又开始由“点”到“面”的探索:在“点”的层次上,要求各市(县)区保量提质,在确保每个镇(街道)确定2个试点单位基础上,好中选优在市(县)区范围内打造1-2个示范试点,进一步增强试点的辐射力和引领效应;在“面”的层次上,要求各市(县)区选出1个特色产业园区,在园区内全面推进“产改”,实现从“点”的试行走向“面”的破题。
近年来,无锡市把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一个开发区内形成多个特色产业园区的“一区多园”、一个镇(街道)区域内布局多个特色产业园区的“一镇多园”的现象极为普遍。特色产业园区具有企业集中度高、产业工人集中度高;产业主体相对单纯,企业面临问题相似性大、职工需求重叠度高等特征。因为小微企业多,企业建会、职工入会等党群工作基础相对薄弱。但另一方面高新企业较多,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多,“产改”的爆发力大、带动性广,容易形成“产改”工作氛围。为此,无锡市产改办结合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专门制定了《无锡市推进特色产业园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指南(2021版)》,就特色产业园区选择标准、相关主体职责、具体操作路径、改革主要内容等进行了深入解读,前不久还举办了培训班进行专题辅导。
目前,无锡已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在“产改”之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如作为无锡物联网产业集群龙头单位的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就利用科技优势开展“小产改”“中产改”“大产改”,将“产改”与市场需求紧密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市场化、科技助“产改”之路。“小产改”即建立新型混合所有制,让产业工人当“老板”,建成内部股权交易平台,让产业工人享红利,极大地激发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中产改”即搭建科技服务舞台,让科技行业产业工人多方提升。一方面,研究院团队带领数百家物联网领域企业的近千名产业工人,共同制定国家和省级物联网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化竞争,另外还将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传感器网络综合测试等平台向产业工人开放,强化产业工人的实操技能。同时邀请业内顶级学者推广新技术,开展培训,为诸多行业工人提供实习及就业机会。“大产改”则是探索推出“物联网+银行”“物联网+司法”“物联网+企业环保”“物联网+消防”等系统,用科技助就业、护健康、保安全。
作为宜兴陶瓷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和产业工人的集聚地,丁蜀镇将先行试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推动小微企业“产改”试点走深走实。推行“特色人才+特色产业+特色区域”模式,建设紫砂陶产业党建联盟,激发产业工人成才的内生动力。成立专业合作社、产业联合工会,探索陶瓷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产改”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精准对接高校科研院所,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促成180多项产学研合作成果落地。在“产改”试点工作推进中,形成了产业工人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社会上有地位、创新上有平台、发展上有通道的浓厚氛围。
随着一系列改革、创新思路的探索,将有越来越多的特色产业园区将“产改”工作落细落实,充分调动起无锡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晚报记者 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