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aco。

最近,有一档教育观察类综艺《不要小看我》,其中有一个场景上了热搜。

孩子重复了很多次都没能完成背诵作业。

妈妈的情绪开始失控:“她每次到那个地方又说错,我就扇自己一巴掌。”

这位妈妈“通过惩罚自己来管孩子”的行为,是不是让人似曾相识呢?

这样的“内疚式教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并不少见,你肯定也听到过类似的话:

“爸妈那么辛苦,就是为了能让你安心学习,你要珍惜,要认真学习呀。”

“我每天起早贪黑,是为了谁......”

对于内疚式教育,表面上是让孩子产生内疚感,进而产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但实际上,父母的自我惩罚,最终可能变成对孩子的情感绑架,给孩子带来无法排解的压力。

“内疚式教育”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对应的概念:愧疚诱导(guilt inducement),指关系中通过让对方感受到内疚,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愿。

内疚式教育的家长会把自己的痛苦,归咎于孩子。“看,我多痛苦,都是因为你呀。”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妈妈在离婚后,经常跟孩子说,“我是为了你,才没有再婚的。”

她的本意是希望激励孩子,没想到这样的一句话,却成为了孩子的“心病”。

孩子上高中后,学习难以集中注意力,成绩一降再降,内心十分自责,觉得对不起妈妈,出现了持续的情绪低落,焦虑,还容易和同学发生冲突。

可能很多家长只是想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不易,但是孩子从中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强烈的负罪感:爸爸妈妈过得不好,都是因为我。

家长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在聚会上不小心把酒洒到了另一个人的身上,慌忙道歉的时候,对方是这么安慰你的:

“没事没事,这根本洗不掉了,当时买这裙子真的纠结了一周,太贵了!而且一年也穿不上几次……没事没事,你也不是故意的,不用自责啦。”

听完你是不是更加难受和自责了呢?

美国心理学家盖伊·温奇博士指出,内疚感一般不会对个人的社会互动造成影响,因为它的持续时间较短。但是如果一个人无法做出补偿行为,那内疚感就会加深,甚至挥之不去。

可能大家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有些家长希望通过“内疚式”的教育,来达成自己的目标呢?

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书指出,利用“负罪感”等情绪向他人实施情感支配的人,本身对外界环境缺乏信任。

也就是说,“内疚式”教育的家长他们本身就存在一些情感缺失、不安全感,或许是因为童年的经历、婚姻、生活的不顺心等因素导致的。

比如在《小欢喜》中,宋倩会对女儿诉说自己过得不好,为了她放弃了事业、个人生活,无微不至照顾英子的饮食起居,牺牲了太多太多,有意无意要求孩子服从。

后来,英子患上了严重的失眠。讽刺的是,她希望能考到外地,远离让自己觉得压抑的家庭。

“内疚式教育”可能会给一个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家长们可能觉得让孩子由内疚产生压力,并化成前进的动力,这只是一种教育的方式。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内疚式”教育只能让孩子产生恐惧,让其自尊心受损,甚至出现畸形的人格。

很多研究都发现,负罪感会让一个人忽视自我需要,更难享受生活。

也就是说,孩子以后都会带着一种负责感在生活,他会感觉不是为自己为活,而为了父母而活,所以他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会畏首畏尾,做任何事情都不会快乐。

在一项针对普通大学生的研究中 (Y.Zemack,2007),研究者在屏幕上播放了一些跟内疚相关的词汇时,“内疚式”教育中成长的孩子看到这些词汇,给他们的感觉是“罪恶感深重”“难辞其咎”;

而其他孩子则感觉这些词汇是一些悲伤或者中性词。

当研究人员询问被试者,打算如何花掉50元时,“内疚”的孩子选择了学习用品,其他孩子则选择了看电影、娱乐。

除了不敢享受生活之外,孩子还可能在内疚感的驱使下进行自我惩罚,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多比效应”(Dobby effect)。

家长想用“内疚感”操控孩子,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在一项调查中,33%的人表示,他们对那些使自己感到内疚的人不满

负罪感会抑制真正平等的沟通,让孩子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甚至让他觉得自己的一切想法都是错误的。

他会把任何事情的失败都归咎于“这是我的错”,哪怕他并没有做错什么。

研究中发现,当15-20个月大的婴儿注意到自己的妈妈突然表现出难过的表情时,自己也会变得难过,并试图靠近妈妈安慰她。

还有1/3的婴儿看到妈妈难过时,会责备自己。

当“负罪感”成为生活的底色,孩子就很难感受心安理得的快乐。

孩子没有机会选择是否愿意来到这个世界上,作为家长,不能把对子女的付出当成一笔恩情债。

良好的亲子教育本应该是一种正向的引导,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成长。

家长给孩子的爱应该是健康的,而不是通过“情感绑架”的教育方式,而是应该懂得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做自己。

在这样的爱里,孩子才能获得信任和安全感,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想说,虽然“内疚感”是一种不太愉快的体验,但也包含着一些珍贵的人类特质: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可以帮助我们自省,学会换位思考,关心他人的痛苦,并愿意为之做出改变。

但需要警惕,那些想利用内疚感控制你,让你“不敢快乐”的声音。

希望你在保持对他人感同身受能力的同时,也有识别“操控”的清醒。

希望你能够更加理直气壮地跟自己说:“这不是我的错,我不该为此负责。

举报/反馈

美可玩故事

434获赞 77粉丝
每天15分钟故事,给孩子受用一生的好习惯!
广州百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