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联合日报」
白陶三足鬶
□桑哲开栏的话 在齐鲁大地上,不仅存在着从八千年前的后李文化到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再到龙山文化,直至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在文化传统演变上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谱系,而且发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众多的城堡遗址和标志着文明发展程度很高的图像文字、陶文以及生产的大量精妙绝伦的蛋壳黑陶及各种手工饰品。这种发达的史前文化,是齐鲁文化成长的重要基础。 即日起,本报特开辟“委员漫话齐鲁文化”专栏,通过省政协委员桑哲的笔触,展示齐鲁文化的厚重,追溯文化根脉。 大汶口文化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会陌生,在各种历史书中出镜率很高的大汶口出土的陶盆等陶器尤为惹人注目。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发展的过渡状态,且已处于奴隶社会。大汶口文化是研究黄淮流域及山东、浙江、辽宁沿海地区原始文化的重要文化线索,也是山东地区龙山文化的渊源。 大汶口文化遗存,最早是在1952年发掘的滕州岗上遗址,目前已发掘的著名遗址有泰安大汶口、滕州岗上、曲阜西夏侯、兖州王因、临沂大范庄、日照东海峪、莒县陵阳河、诸城呈子、胶县三里河、潍坊前埠下、栖霞杨家圈、广饶五村、长岛北庄,江苏邳县刘林、大墩子和新沂花厅,安徽省蒙城县尉迟寺等。其年代跨度距今6100—4600年,前后延续约1500年。1959年在泰安大汶河南北两岸的宁阳堡头村和岱岳区大汶口镇发现的内涵更为丰富与典型的遗址,是大汶口文化代表的集中分布区,并因此于1964年把该历史文化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有代表性的如八角星纹彩陶盆、白陶三足鬶、背壶、高领罐、觚形杯、刻符涂朱大口尊、大圈足陶豆等。这些陶器以夹砂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而且还有少量硬质白陶。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还有彩陶和朱绘。 大汶口文化时期除发达的陶器生产技术外,制石、制玉、牙雕、骨雕业等也较发达,在其早期就已大量生产出磨制精致的石器,而且较多地使用了穿孔技术,有关出土文物如窄梯形玉铲、大件玉钺、穿孔石斧、骨牙雕筒、象牙镂空“8”字纹刻符梳形器、骨雕鸟、人面骨睢像、獐牙钩形器等,都是具有大汶口文化典型性和标志性的文物。 1977年,位于泰安城南30公里处大汶河畔的大汶口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安市及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大汶口文化遗址的保护与文创产品的开发等工作:1994年,规模1300平方米的“大汶口文化博物馆”建成,展示有关出土文物和模拟复原原始部落风貌;1998年,地方政府建起“大汶口陶艺研究中心”,生产的仿古陶器畅销国内外;2014年,为了更好地保护大汶口文化遗址,泰安市政府出台了《大汶口镇总体规划(2014—2030年)》,努力将大汶口打造成为“泰城山水田园门户,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线的“太阳部落”是中国首家展现史前文明的特大型主题公园,坐落在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2010年开建,占地3000余亩。太阳部落以情景体验的形式,将史前文化和游乐项目有机融合,使史前文明的场景在游客面前真实展现,让游客穿越五千年,梦回大汶口。 (作者系山东省政协委员,曲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