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超能课堂(287):消失的第三方之图形显示芯片篇》里,回顾了图形显示芯片的“战国时代”,那些现在已经消失的图形显示芯片设计厂商。当时在主板的芯片组(Chipset)领域也有类似的情况,除了英特尔和AMD各自推出自己平台的芯片组外,还有多个第三方厂商。特别是AMD,很长时间里都是依赖于第三方芯片组设计公司。事实上,这些第三方芯片组设计公司的产品在技术规格上并不弱,甚至会有超越英特尔引领发展潮流的情况。
随着英特尔和AMD在CPU设计上进一步提高集成度,将原本主板芯片组里“北桥”的功能集成到CPU上,现在的主板芯片组已与传统意义上的芯片组不一样,更多地只是原本“南桥”的功能,作用明显弱化了。当然,这些第三方芯片组设计公司的消失除了技术的发展,还有市场因素,以及英特尔和AMD都将自己的平台控制权牢牢把控。现今主板的功能和可玩性也远不如从前,不同型号的定位划分非常明确,每次更新换代里,主板芯片组也只是小配角,很少玩家会对其产生兴趣。
ATI:出师未捷身先死
在过去《超能课堂(191):AMD/ATI芯片组变迁史》里,已经陈述了相当一部分内容。在AMD收购ATI之前,ATI的芯片组业务方面也就开展了几年的时间,刚刚走上正轨,产品并不多,影响力也有限。
ATI最早是在2002年推出了首款芯片组,面向AMD平台的IGP 320,以及面向英特尔平台的IGP 330。一开始仅提供了北桥芯片,南桥还要依赖ALi/ULi或威盛的产品,即便后来的几款芯片组,采用ALi/ULi南桥的情况也不少。直到2004年至2005年间,RS/RD 400系列(CrossFire Xpress 1000系列)的推出,才让ATI站稳脚跟。
随着2006年的7月24日,AMD正式宣布以54亿美元收购ATI,其芯片组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被AMD收购后,ATI原有的芯片组业务曾经一度达到顶峰,不过现在已变得比较平庸,有点被浪费了。
ALi/ULi:缺图形技术是硬伤
扬智电子科技最早于1987年,由Acer董事长施振荣延揽三位旅美博士庄人川、吴钦智和李晓均共同创设,主要为Acer集团从事IC设计等工作,所以英文全名为“Acer Laboratory Inc.”,简称“ALi”,并于1993年正式成立。在2002年英文名改为“ALi Corporation”,并更改了企业识别标志。同年,芯片组设计部分从ALi分立,成立宇力电子,英文名“ULi Electronics Inc.”。在2005年12月14日,英伟达收购了宇力电子。
ALi早在1991年就推出了适用于386处理器的芯片组,在1995年左右,将其芯片组命名为“ALADDiN”,也就是阿拉丁。由于背靠Acer,随着母公司的发展壮大,ALi的芯片组用在了许多OEM产品上,Socket 7插座时期已并不少见,不过定位相对低端。当时芯片组仍划分为南北桥,ALi的芯片组命名也比较复杂,相比其他芯片组厂商,ALi的产品让人很难记得住。比如Socket 7插座的ALADDiN V芯片组,北桥为M1541/M1542,南桥为M1543/M1543C,就是里面其中一款北桥搭配其中一款南桥,不同的搭配可能在个别功能上有差异,类似的情况很多。
到了Pentium II和Pentium III时期,ALi开始尝试在芯片组上加入图形单元。由于Ali并没有高性能的图形技术(以前曾有简单的图形处理芯片),所以选择了与其他厂商展开合作,而且不止一间。ALi曾与英伟达合作推出了名为ALADDiN TNT的芯片组,加入了TNT2 M64图形单元,这也是英伟达第一次涉足主板芯片组领域。ALi还与Trident合作,加入了Trident CyberBlade 3D/CyberBlade XP图形单元,这系列支持英特尔平台的芯片组为CyberALADDiN系列。除了英特尔和AMD,ALi还推出了支持全美达(Transmeta)处理器的芯片组。
2000年7月,ALi率先推出支持DDR内存的芯片组,英特尔平台的Aladdin Pro 5,AMD桌面平台的MAGiK 1以及移动平台的MobileMAGiK 1,以及搭载Trident图形单元的CyberMAGiK 1。MAGiK也是ALi为AMD平台芯片组取的新名字。显然ALi的命名体系太复杂,一般消费者很难搞清楚。在后来的产品上,ALi开始仿效英特尔,主要以北桥称呼其芯片组。经过了重整,以及ULi的分立,其产品一度在市场上有非常惊艳的表现。
当年华擎发布了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妖板”,其中采用ULi芯片组的也有不少。比如主板上同时有754和939两种插座的K8 Combo-Z,采用的是ULI M1689芯片组。还有可以支持AM2和939两种插座的939SLI-eSATA2,采用的是ULi M1697芯片组,用户可通过AM2 CPU Board升级卡实现不同插座的CPU升级。
ULi芯片组在技术上还是挺大胆创新的,例如2005年ULi针对AMD K8处理器推出的M1695+M1567组合,是全球第一款支持TGi技术的芯片组,能够同时提供PCI-E x16及AGP 8X显卡插槽,而且PCI-E x16还能分离成两个PCI-E x8。用户可以在主板上实现AGP+PCI-E+PCI三种不同接口显卡同时输出,还能通过PCI-E通道分拆转接卡(类似服务器),将一个PCI-E x16插槽分成两个PCI-E x8破解组成SLI或CrossFire。厂商还可以选择M1695搭配另一款带北桥功能的M1697(集成南北桥的单芯片),实现更多的PCI-E通道,或者在南北桥中间加入其他控制芯片(比如AMD 8132 PCI-X通道控制器),提供原本不支持的接口。
事实上,ULi是主动联系英伟达,寻求被收购。据宇力电子总经理郭聪铃透露,他在2005年美国国庆节(7月4日)主动致电与黄仁勋接触,双方很快就决定合并。英伟达当时在主板芯片组方面已非常强势,特别是AMD平台,但是南桥技术方面有所欠缺,但这恰恰是ULi所擅长的,像ATI早期进入芯片组市场也采用了ALi/ULi的南桥技术。此外,缺乏图形技术一直是ULi发展的瓶颈,后来几年的市场发展也证明了ULi在形势判断上非常正确。
在2005年12月14日,英伟达以5200万美元收购了宇力电子,并在2007年初彻底放弃了ULi品牌及停止其产品供应。
VIA:与巅峰英特尔争锋
威盛(VIA)最早是在1987年成立于美国硅谷,1992年回到中国台湾后,王雪红与陈文琦共同创建了我们熟知的威盛。其早期芯片组一般以“Apollo”来命名,南北桥也有各自VT开头的型号。威盛至今被许多玩家铭记,是其在世纪之交的时候,向英特尔挑战的勇气。
进入586时代后,威盛推出了Apollo VP-1,相比英特尔的同类产品,价格低而且功能齐全,因此打响了名堂。随后的Apollo VPX进一步巩固了威盛的市场位置,也让英特尔开始警觉。接着Apollo VP2、Apollo VP3和Apollo VP4的推出,使得威盛的市场份额逐渐扩大。Apollo MVP4的发布,使得威盛站上了新的高峰,这款芯片组集成了Trident图形单元,还有Moden和声卡,具备最早的DVD硬件加速功能,非常受消费者欢迎。这时期威盛已经有很好的市场口碑,但是与英特尔相比,仍然有一段距离。
1999年,如日中天的英特尔非常自信地认定RDRAM在技术上遥遥领先,钦定RDRAM成为其平台下一代内存的标准,并在1999年9月开始在Pentium III平台推出相关的芯片组,希望主流市场从PC-100 SDRAM直接跳到RDRAM。问题是RDRAM实在太贵了,厂商们苦不堪言。于是威盛联合三星、现代、日立、西门子、Micron、LG和NEC等公司提出PC-133规范,这一场利益之争的世纪大战堪称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并取得了成功。
随后,威盛分别在英特尔和AMD平台推出了Apollo Pro 133(693A)/Apollo Pro 133(694X)和Apollo KX133/KT133(A)芯片组,凭借先后对PC-133 SDRAM、133 MHz前端总线、UDMA 100和AGP 4x的支持,一度占据了整个芯片组市场的半壁江山,甚至可以说如日中天,是市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2000年是威盛最为辉煌的一年,使其成为了英特尔的噩梦。威盛在英特尔平台的市场份额比英特尔自己要高,AMD平台方面更厉害,在英伟达推出nForce之前,威盛的芯片组几乎就是标配。
在英特尔看来,威盛严重侵害了自己的利益,威胁到自己的位置。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不断针对威盛进行诉讼打击,同时各种手段威逼利诱主板厂商不能使用威盛的芯片组,拖延威盛在芯片组规格上的领先时间。后来又在发放Pentium 4平台芯片组的授权生产许可时,只给了ALi/ULi和SiS,没有给威盛。当然威盛也并不是坐以待毙,在1999年以1.67亿美元收购了Cyrix,在2000年以3.22亿美元收购了S3 Graphics,加上IDT Centaur,不但使其拥有自己的图形技术,还获得了x86授权,得到了设计CPU和GPU的准入证,是英特尔、AMD之外全球第三家获得x86架构授权的企业,这也是目前国内兆芯继承的技术基础。
当内存进入DDR时代后,虽然威盛仍然稳扎稳打,不过一系列产品总体上比较中规中矩。相比英特尔平台遭受的打压,威盛在AMD平台比较平稳,从Apollo KT133到KT600,一直稳稳把守AMD平台第一芯片组厂商的位置。随着英特尔转向LGA 775插座,以及英伟达从nForce 2开始的出色发挥,势单力薄的威盛渐渐失去了位置。威盛后来的芯片组不再以Apollo命名,英特尔平台以PT开头,AMD平台则以K8T开头。
经过了多年的争斗,最终威盛和英特尔在表面上达成和解协议,但英特尔根本不会给威盛一丝一毫翻盘的机会。这场被称为“蚂蚁与大象的战争”的结果是数年后,在英特尔的高压之下,威盛逐渐被逼出了主板芯片组及x86处理器的消费市场(CDMA基带业务也卖给了英特尔),缩在嵌入式设备市场,最后英特尔平台不再有第三方芯片组的身影。
威盛早已消失在普通消费者的视野中,只是偶尔在USB芯片等地方能看到。不过兆芯基本继承了威盛多年来的成果,仍在稳步前进,或许在未来会离我们更为接近一些。
SiS:OEM厂商情有独钟
在《超能课堂(287):消失的第三方之图形显示芯片篇》里,已简单介绍过SiS(矽统科技)的一些基本情况。这间老牌厂商曾在英特尔与威盛的交锋中分得一杯羹,不声不响一度变成世界第三大主板芯片组厂商。搭载SiS芯片组的主板在DIY市场上并不是玩家的首选,但是因其低廉的价格,OEM厂商情有独钟。
SiS早期386时期就开始推出相关的芯片组,一直不温不火,在市场上也是不声不响。主要原因在于,SiS芯片组虽然便宜,但性能和功能上都比较一般,技术上一直都只是追随者的角色。到了90年代末期,随着英特尔Socket 370插座的Pentium III处理器以及AMD K7处理器的推出,SiS有了一些野心,无论主板芯片组还是图形处理芯片,技术规格上都比以往进取。同时在命名上也非常规范,AMD平台对应芯片组是SiS 7xx系列,而英特尔平台则是SiS 6xx系列,通过第一位数字就知道是对应哪个CPU厂商的产品。
相比ALi/ULi甚至威盛,SiS一直都有自己的图形技术,使得在快速的市场变化中,仍能设计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从技术来看,SiS的芯片组没有太多可以提的地方,不过其产品基本稳定地贯穿了近20年的时间,至今在二手市场上仍能找到大量SiS芯片组的旧款OEM主板。英特尔曾经在2006年左右,自家芯片组产能不足的时候,推荐合作伙伴采用SiS芯片组,这种低调的作风也是有好处的。
图:华擎也曾推出采用SiS760GX芯片组的K8Upgrade-760GX妖板
SiS有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在1998年曾有一间很小的x86处理器厂商,很低调地推出了低功耗、低价位的mP6处理器,但在1999年底就退出市场了。这间名为Rise Technology的公司,是在1993年由投资银行与中国台湾的众多IT企业(包括Acer和威盛等)筹资成立的,其低功耗的mP6处理器面向移动平台,由台积电负责代工。这间公司随后被SiS收购,SiS在2001年推出的SiS 550单芯片系列,里面就整合了mP6处理器的核心,不过就没有然后了。
就这样,SiS错失成为一间真正意义上横跨CPU、GPU和芯片组厂商的机会。大概这种务实作风,使得SiS在大风大浪中存活至今。
NVIDIA:曾以技术引领市场
英伟达是一间非常有实力,而且有野心的公司。在推出TNT2系列后,逐渐成为图形处理芯片霸主的时候,就意识到主板芯片组上集成高性能图形单元会非常有市场,随即与ALi合作推出了ALADDiN TNT芯片组,加入了TNT2 M64图形单元。显然英伟达并不满足于此,这种操作仅仅是试水。
随后在2001年6月,英伟达发布了第一代nForce主板芯片组,面向AMD平台。虽然规格上领先,但硬件设计上的诸多缺陷,使得这款产品未能撼动威盛在AMD平台上的霸主地位。不过英伟达并未气馁,在2002年7月推出了nForce 2,虽然仍存在USB兼容性等问题,但这款芯片组在规格上非常前卫,支持双通道DDR内存、AGP 8X、400MHz FSB、ATA 133、IEEE1394、整合GeForce 4 MX级别图形单元、甚至支持双网卡等,让用户眼前一亮。凭借nForce 2,英伟达逐渐取代了威盛在AMD平台的首席位置。
英伟达接下来又推出了nForce 3和nForce 4,特别是后者,完全确立了英伟达的市场位置。nForce 4时期,英伟达终于得到了英特尔的授权,其芯片组也进入了英特尔平台,逐渐走向巅峰。nForce 4还可以支持SLI,加上英伟达在GPU市场的霸主位置,nForce 4也成为了高端芯片组的代表之一。同时英伟达的芯片组不但面向消费市场,还进入了AMD的工作站和服务器市场,成为了AMD Opteron(皓龙)处理器的搭档。
在2006年,英伟达先后发布了nForce 500系列和nForce 600系列,先后也就相隔大半年时间。这一系列芯片组覆盖了高、中、低端市场,在AMD平台英伟达已经完全没有对手了,在英特尔平台也引来了不少高端玩家的关注。随后英伟达在2007年12月发布了nForce 700系列,以a和i结尾区分AMD和英特尔平台。与nForce 600系列一样全面覆盖,其高技术规格和完善的功能引领市场,被发烧友追捧。
在此期间,MCP61、MCP68和MCP73系列芯片组也在集成显卡芯片组市场大展拳脚。这时期英伟达在芯片组上有着非常大的野心,任何机会都不会错过,比如推出了支持英特尔Atom处理器的芯片组,组成ION平台。与英特尔配套的945GSE芯片组相比,英伟达MCP79芯片组在性能上全面压制。当时不少人热衷迷你的HTPC,ION平台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除了CPU,英伟达几乎做了一切。
英伟达在主板芯片组市场也达到了最巅峰。
可惜的是,随着AMD收购ATI建设3A平台,以及英特尔政策的改变,第三方主板芯片组厂商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英伟达取消了nForce 800系列的发布,nForce 900系列也只推出了nForce 980a SLI一款产品,而且这是nForce 780a SLI的更名版罢了。最终在2009年10月,英伟达决定放弃经营已久的nForce产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