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家是爱的避风港,是你在经过漫长的旅途后的休憩之所,是在外“受伤”后的养伤之地。不同的人对家的定义不同,但你最终想表达的一定是:家是港湾。
武志红老师凭借25年的行业经验,细致入微的揭示中国式家庭的运行模式,解读你我的情感密码。其著作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从家庭、孩子、父母等角度诠释“为何家会伤人”。
有的人在千方百计的逃离所谓的“避风港”,因为他感觉不到家的温暖,他的家不是无休止的争吵就是冷冰冰,让人“窒息”。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你心中的家是避风港吗?
01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却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原生家庭是一个孩子从出生到结婚,在他建立新的家庭前的这段婚前家庭生活,通俗来说就是父母的家。
生活在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更懂得与人相处,懂得爱。原生家庭不幸的孩子更容易缺乏安全感,做事容易偏激或者不自信,不敢表达自己。
比如,阿吉从小父母离异,他跟着妈妈生活,但是他的妈妈与他爸爸离婚后深受刺激,每天都在寻找“真爱”。阿吉从小就没有体验过父母的爱,长大后的阿吉不懂得如何去爱一个人。即使他帅气,深受女孩子的喜欢,但他的每段感情都不长久。
在阿吉的潜意识中,他想寻找一个像“妈妈”一样可以包容他,给他安全感的人。后来他遇到了叶叶,叶叶了解阿吉过往后,对于阿吉的坏脾气予以谅解。但是,三年后他们还是分手了,因为阿吉将对自己妈妈的不满全部转嫁到叶叶身上,对叶叶越来越挑剔,而自己越来越邋遢。叶叶在与阿吉吃完“最后的晚餐”后,对阿吉说:“你妈妈欠你,但我不欠你。你不该将对妈妈的不满,全部转嫁给我。”
其实,阿吉本可以有段美好的婚姻,但因为受原生家庭的影响使他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02
过度溺爱源于自私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其实很大一部分不是真的是孩子需要,而是父母‘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
被过度溺爱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一是挫折商低,一旦遇到挫折容易出现逃避行为,比如工作中将有难度的工作全部推给他人或者躲在家中不敢出门。二是脾气大,在父母不能满足要求后,对父母大发雷霆,严重的甚至拳脚相向。
你是否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中学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回家找父母要钱上网,父母不给失手将父母杀死。看到这样的新闻令人唏嘘,孩子会出现这种行为是否是曾经的你对于孩子的要求都无条件的满足了?
溺爱是个陷阱,溺爱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满足自己‘内在小孩’的需要,但它却披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外衣,而变得仿佛不可指责。而在孩子的心中就演变成“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不听话呢?”
03
青春期的孩子太听话并不是好事
你是否还记得你那青涩懵懂的青春期?那个时期的你是否会感到莫名的忧伤?
现在,你的孩子是否也到了青春期?你看着他们,你是不是在想,他们是何等无忧无虑,他们是何等快乐!你是否总是对孩子说“你要听话”,“我走过的路比你吃的饭还多,听我的不会错”,“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青春期的孩子让父母操碎了心,他们叛逆、不听话,这时,你是否羡慕别人家那些听话的“好孩子”?然而,那些太听话的“好孩子”,在一个青春期内没有一个正常的“叛逆期”,往往造成两个“恶果”。
一是叛逆期推迟。比如,叶叶是典型的叛逆期推迟,她到了大学才开始出现叛逆。高中学习成绩优异的叶叶,到了大学开始学会逃课,故意不认真学习。在父母反对她与阿吉在一起时,叶叶不顾一切的与阿吉在一起。这时的她只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再听从父母话,即使父母的建议是对的。
二是缺乏生命力。青春期听话的“好孩子”,会有一种通病:缺乏激情。因为,他们不管是努力学习,还是努力工作,都不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而是为了满足父母和家人的期待。这种努力是一种强迫性的努力,他们要在父母及家人的督促下,在自己时常的督促下,才能继续努力下去。但是,他们对努力来的结果,没有什么热情,“无所谓”是他们的口头禅。对他们来说,仿佛什么都可以失去,什么事情都不能提起兴奋。
04
结尾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是学习的“学校”。正如德莱塞所说:“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界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家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有的家教会孩子自信、坚强和爱;有的家使孩子缺乏安全感、生活不能自理、不懂爱。
如何与孩子相处,使孩子健康成长是一门学问,需要你不停的探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