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内蒙古日报》
刊发连版
《呼和浩特:精细化管理绣出城市新形象》
↓↓↓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大力推动为人民管理城市的新理念,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契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由细节到整体,通过“绣花”式的精细化管理,绣出“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城市新形象。
从小切口入手 实现大格局提升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深入实施“山川河海”修复行动,优化提升“三环两带、五区六脉”存量基础和“八横八纵”道路景观,大力推进绿道、口袋公园、环城生态休闲区建设,打造“多芯、绿网、百园、千景”的生态园林景观。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公园、游园322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72平方米,基本实现了百姓“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呼和浩特市注重从关键细节和细微之处见真章,把绿色作为城市底色,“拆违复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按照“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目标,大力建设绿道、公园和新型社区。
正在建设中的小草公园位于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公园的南端,与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公园一同构建起首府中心城区最大的绿色生态景观廊道,成为了首府核心区域集生态恢复、文化传承、娱乐游憩为一体的综合型文化主题公园。
小草公园作为首府中心城区最大的生态智慧园林城市公园,总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建设完成3.4万平方米休闲绿地。“公园设计以生态环保、智慧科技为理念,并融入了海绵城市和无废城市的设计元素。设计过程中我们坚持生命共同体理念,用乡土植物修复生态,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再现美丽青城、草原都市风貌。”赛罕区代区长李玉蛟介绍说,小草公园以草之美模拟自然生态场景,诠释了“草原都市”理念,让人们在城市中就能走进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小草公园选用了十几种能越冬的多年生乡土草本植物,比如碱茅、芨芨草、披肩草等,这些草本品种来自于大草原,真实还原了草原的自然风貌。”
在小草公园,草坪是可以踩的,公园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使用需求,规划了多个功能区域,包括儿童活动区域、沙滩排球场、篮球场、网球场、足球场等。U型共享空间,为市民提供了休息的户外集散场所。AI互动大屏,内置多种运动教程,如太极、舞蹈、武术等等,可以通过用户需求自行选择互动方式现场教学。智慧健身步道系统会记录个人运动信息,比如运动距离、时长、消耗卡路里等,并进行反馈。
无废城市的生态理念是小草公园的另一个重要设计思路,公园建设坚持不用钢筋水泥,取材均来自生态自然,将园区内产生的生态代谢物进行分类和回收再加工,最终运用到场地中变废为宝。园区内的枯枝落叶,通过堆肥处理产生有机肥料,反哺场地;原有场地内的废弃石料,通过加工粉碎压制后,制作成了再生路面;用木屑铺设路面和场地种植区域,有效抑制杂草生长,保持土壤水分等;公园内80%的照明采用了太阳能设备。
环城水系的东南段是首府“三环两带”的重要一环,也是城市蓝绿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呼和浩特市对市域内大黑河城区段、小黑河、扎达盖河、哈拉更河等河段进行综合治理,治理总长度68.6公里,治理水域746万平方米,共计投资约190亿元,城区7段黑臭水体全部消除,实现长治久清目标。同时,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利用河道整治腾退土地,新增绿地近2万亩,小黑河东段、东河等是首府人民群众避暑休闲的好去处,特别是今年新建的军事主题公园、花海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为了能够让市民在青山绿水中实现绿色出行,呼和浩特市开展了青城绿道建设,今年建设的青城绿道主要分为6个类型,分别是大青山前坡浅山型、大黑河郊野型、小黑河滨水型、快速路环线型以及服务百姓的社区型和公园型。今年全市计划建成绿道220公里,3年内建设完成1000公里。
今年,全市建设口袋公园186个,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雅趣园是其中一个典型。雅趣园向南串接二环沿线绿道,疏林草地为底、组团花境为妆点,整体呈现自然素雅、质朴野趣。走进雅趣园,最大的感受是精心、精致、精细。
据了解,从今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见青芯”口袋公园建设行动,今年建成186个,3年建成500个,力争在5年内完成800个,届时,加上目前全市已建成的322个综合公园、游园,将实现“十四五”期末将首府打造成“千园之城”的目标。
保留城市记忆 再现繁荣盛景
玉泉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遗存众多。呼和浩特市通过打造大召步行街、塞上老街等景观街和文化街区,努力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美景赏心悦目,目不暇接,夜景流光溢彩、绚烂夺目。
在加强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的挖掘弘扬方面,呼和浩特市整合资源、连片开发,先后投入20亿元,对30万平方米的塞上老街区块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保护修缮了大召、席力图召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以精品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为抓手,修缮了塞上老街,新建通顺大巷、大召前街、圪料街,打造了明清风格的大南街大北街。重建后的塞上老街区块,拓展了发展空间,完善了基础功能,提升了整体形象,不仅恢复了古朴的明清景观风貌,更是再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繁荣盛景。
如今,漫步在修葺一新的大召广场、席力图召广场,召、寺、塔、楼尽收眼底,廊、柱、匾、碑琳琅满目。随着“塞上老街音乐美食季”等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塞上老街区块终日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更加拓展了“美丽青城 福地玉泉”的品牌影响力,历史文化核心区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记者近日在塞上老街看到,街道两旁分布着店铺、手工业作坊和杂货摊等,经营着料器、银器、铜器、制鞍等手工业生意,制作的每件产品都会留下字号名称或制作者的名字,体现着塞上老街匠人们的工匠精神和文化。街道内留存至今的老店有鸿兴号、三和元和瑞昌号。三和元原名义顺斋,开创于清同治年间,原为烧卖店,是目前呼和浩特市唯一一家未移地址仍在营业的百年餐饮业老字号。
围绕智慧赋能城市 基本实现“一网统管”
今年,呼和浩特市在全区率先上线城市大脑,正式发布“爱青城”APP,多个便民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指尖办,智慧停车、智慧文旅、智慧综治、智慧城管、智能应急等一大批最实用、最迫切的功能得到有效应用,基本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通过开展‘数据大会战’,我们强力打通数据壁垒,实现了数据通、系统通、部门通,各部门汇聚在云上的数据,紧紧围绕简政、惠企、便民三大环节,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服务于‘一网统管’和‘一网通办’。”呼和浩特市接诉即办指挥调度中心主任韩权芬说,数字青城,物联、数联、智联三位一体,围绕常态、应急、专项三种状态,平战结合,平时,问题快速处置,战时,人员一键调度,资源一键调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智慧青城建设,把人口、网格、事件、部件等城市管理要素撒点上图,目前已经实现了20大类117小类图层叠加,依托3000多个感知设备和分布在全市的12万路监控探头,全时监测,实现城市运行中的问题即知即办。“例如,全市共有21.3万个井盖,以前井盖发生位移,好多都因权属不清,发现不及时,时有事故发生。现在我们在井盖上陆续安装了感知设备,权属、位置、责任人等信息编码上图,井盖被打开或者翻动,系统立刻报警推送,工作人员及时处置、消除隐患。”韩权芬说,同步建设的智能感知还有智慧路灯、智慧交通、智慧公交、道桥安全、气象服务等,用智能感知赋能城市治理,在无感的管理中,让市民享受有感的服务。
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服务群众,为了把群众的家长里短、大小琐碎都办好办实,呼和浩特市12345便民平台于2020年5月筹建,10月试运行,今年1月正式运行,7月与城市大脑整合,正式成立呼和浩特市城运中心。平台整合了58条热线,横向联动83个委办局和企业,纵向贯通10个旗县开发区和1391个镇街、村居,实现了“上下贯通、左右协同,全时响应、全域联动”,企业群众诉求一号受理、一单办结。12345建立了“月度点评”“三上门”“四清零”“三率综合考评”等工作机制,每办结一个工单,都要让群众来打分,解决得好不好,满意不满意,全由群众说了算,倒逼工作人员认真对待每一个诉求,真心对待每一位群众,全力解决好每一个问题。
今年4月,“爱青城”APP上线发布,汇聚旅游、不动产、公积金、社保医保等126项便民服务,让“一部手机走青城”成为现实。
经过努力,呼和浩特市成为2020年全国营商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围着需求干 群众说了算
“我们实施的333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部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制定施工方案,并聘请群众代表当监督员,全程监督。”呼和浩特市住建局局长张玮在向记者介绍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时说。
据了解,按照国务院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指导意见,呼和浩特市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全面摸排、提前谋划、统筹部署,确定“十四五”期间实施老旧小区提标改造1682个,面积约2400万平方米,涉及居民约27万户。其中,今年计划改造333个小区,面积约466万平方米,居民5.4万户,目前已全部完成。“我们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按照‘缺啥补啥、应改尽改’的原则,科学确定改造目标,合理制定改造方案,综合实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类、改善居住环境的完善类和提升居住品质的提升类改造。同时,根据小区实际,量身打造加装电梯、适老康养、文化休闲、智能服务等精准改造内容,不断丰富社区服务供给。”张玮说。
据介绍,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对老年人较多的团结小区、闻都小区、学府花园等小区,重点增加电梯、楼梯扶手、休息座椅、助老餐厅等适老设施;对儿童比较多的政苑、丽景天下等小区,重点增加健身器材、娱乐设施、休闲活动场所等,并在小区周边配建幼儿园;对基础设施较差的三联化工、科苑佳园等小区,重点对小区道路、绿化、停车位进行完善,并增加便利店、便民市场、共享晾衣架等,真正做到“按需定制”。
团结小区是呼和浩特市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老旧小区,是新城区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通过基础类应改尽改、完善类能改多改、提升类积极推进的原则,新城区投资7666万元对团结小区进行了改造,增设了养老、医疗、文娱等设施,实现了小区功能和配套设施的换代升级,小区颜值的华美嬗变。
“日间照料室、中医艾灸室等功能室,满足了社区老人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照料和服务。街道为民办事大厅,设有残疾人服务、房地产遗留问题、社保业务、民政业务等20个办事窗口,可满足居民25项办事需求,极大便利了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总之,按照一站式服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工作要求,我们努力实现让市民‘最多跑一次’,有效提升办事效率。”新城区区委书记范志忠说。
通过实施改造,呼和浩特市老旧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社区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更加满足了首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不断实现着城市居民宜居舒心、高品质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的同时,今年呼和浩特市新建改造道路63条,打通断头路31条,改造背街小巷39条,每项工程施工前、施工中及竣工后,全部提前征求群众意见,提前告知群众完成时限,科学设置施工围挡,全部落实“六个百分之百”管理措施,采取夜间施工,白天让路于民,确保关系百姓的事情办一件就办成一件、办一件就办好一件。
通过新建、改造道路和高架桥建设,畅通道路微循环,使首府成为2020年全国拥堵指数下降最快、交通改善最好的城市。
紧盯问题补齐短板 提高城市品质
今年呼和浩特市重点开展了“四大综合整治提升行动”。在城中村、城边村整治提升行动中,重点实施了东部前、后不塔气区域,西部回民区、玉泉区、土左旗“三角地带”两大区块整治,通过补齐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短板,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在文明交通整治提升行动中,通过“管车、管人、管路、管灯”,有效解决城市堵、乱、慢的问题,据百度地图交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呼和浩特市今年第一、二季度在全国百城交通拥堵排名中,分别位于第55名和第50名,持续保持下降态势;在广告整治提升行动中,通过对800多处楼顶单体字清理,让城市天际线更加清晰,通过对10800余处路面标语、门头牌匾整治,特别是对广告内容进行规范,让城市更加文明;在小区物业整治提升行动中,通过解决物业管理“有没有”的问题和服务质量“好不好”的问题,有效改善群众居住的“软环境”,目前,全市2800多个小区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围绕“地上”“地下”两大短板,有序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力。“地上”强化城市运转体系建设,以便民利民为目的,白塔机场、火车东站及西站全部实现与地铁、公交的接驳互通,城市运转更加顺畅;“地下”强化各类管网互联互通,存在安全隐患的24公里燃气管线全部改造完成,214公里供热、污水、供排水等地下管网实现互联互通,城市动脉更加通畅。同时,针对当前最突出的“水”“大气”两大难题,持续开展了城市污水直排溢流问题整治,班定营污水处理厂三期提前2个月投入使用,彻底解决污水处理“小马拉大车”问题;持续开展了燃煤散烧综合治理,重新调整扩大高污染禁燃区范围,范围内214个村庄(社区)近13万户燃煤散烧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彻底解决呼和浩特市的“心肺之患”。
与此同时,作为全国46个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之一,呼和浩特市高位推进、全覆盖推进、全链条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在伊泰华府小区记者看到,一位居民正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通过语音提示,确保了正确投放。
“我们社区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通过撤桶并点,将原有的30组分类垃圾投放桶减少到12组,并开展定时定点投放。此外,我们还在小区投放了厨余垃圾收运车一辆,其他垃圾转运车一辆,可回收物转运车一辆,督导员两名,小区管理人员一名,从硬件上已经可以做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伊泰华府小区物业一位负责人说。
据了解,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书记”齐抓共管垃圾分类的组织体系,市区32个办事处253个社区2849个住宅小区和所有公共机构、学校普遍推行了生活垃圾分类,购置各类垃圾收集转运车辆3521台,建成12座生活垃圾分拣中心、厨余垃圾处理场(站)和2座焚烧垃圾发电厂,全市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能力切实满足了需求。
放眼今日,青城蓝天白云、碧水净土,文化绚烂、景色壮美,一幅“美丽青城、草原都市”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展望明天,首府将以理想的风姿和激荡的胸怀,继续浇铸内外兼修的高颜值,谱写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