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洛阳晚报」
经过一夜的大雨,6日一大早,偃师山化镇王窑村村民王新贵出走自家的窑洞,抬头看了看“升级版”窑顶,又指着家门口旁边一条新修的排水渠,竖着大拇指说:“俺村都用了这土法子,现在俺们下雨不害怕!”
王新贵家的窑洞,曾在“720”暴雨中积水严重。他口中的“土法子”是目前已在山化镇多个村完成实施的“窑顶排水改造工程”。
“720”暴雨后,山化镇不少窑洞遭损毁
山化镇位于偃师区最东部、紧邻巩义市,在“720”暴雨灾害中,全镇受灾严重,两千余户群众的房屋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
“山化当地人有住窑洞的习惯,强降雨容易造成窑顶积水、坍塌,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山化镇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720”暴雨之后,他们意识到,必须将窑顶下雨积水这一问题彻底解决,才能将隐患彻底排除,“针对窑洞如何除险这个问题,我们在8月中旬专门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专家对出险方式进行可行性论证。”
按照论证结果,窑顶改造工程需要至少一个月的时间,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道,目前正值汛期,大雨随时会到,一个月的时间,天气等不了,村民安全更等不了。
这可咋办?“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最了解农村的是村民,俺们回村开个党员大会再议议。”人群中传来了一个声音,说话的是东屯村党支部书记丁俊生。“老丁说得在理!”他提议得到了大伙儿的认可。
党员冲在前,“自治”化矛盾
在后来东屯村召开的党员大会上,大家各抒己见,争论到激烈之处,现场“辣味”十足。
“大伙儿都是为了村子好。”丁俊生说,“辣味”才意味着每个人都在用心、动脑。
经过整整一天的讨论,一个“土法子”获得了大家的认可:窑洞积水、坍塌的根本原因是顶部排水不畅,可以将顶部土坡改为斜面,再辅以混凝土,依山坡地势修建一条简易排水渠,将积水引流至临近安全区域,这样不但可以将窑顶积水问题彻底解决,且造价低、施工快,简易排水渠还可充当防汛临时道路,一举两得。
方案确定后,如何协调各村、将村与村之间天然形成的水路进行集中改造,助力险情尽快排除成了又一个关键问题。此时,各村“村民理事会”登场了。
在积水较重的王窑村,在村党支部的统筹安排下,“村民理事会”开始了工作——确定排险区域、水渠走向,与涉及农户逐户见面、讲解方案,并在此过程中化解邻里矛盾。
仅三天时间内,王窑村长约6公里、连接全村20余处集中危险区域的“窑顶排水改造工程”就宣告完成。类似的工程在东屯村、汤泉村等村也全面开花,截至目前,山化镇集中整治50余处区域,帮助78户群众彻底解除窑顶坍塌的安全隐患。
8月21日,瓢泼大雨如期而至,8月30日至9月5日,持续一周的强降雨再临山化。在连续两场强降雨面前,山化镇在“窑顶排水改造工程”的保驾护航下,及时、有效地将雨水引流排出,经住了两次“大考”。
洛报融媒记者 王若馨 通讯员 杨盈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