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清清

一条让人悲伤的消息。

8月30日,浙江温州。永嘉县一民房发生火灾,家中一片狼藉。亲属表示,起火时家中长辈因农忙外出,仅剩11岁的侄女在家,因害怕父母责备喝下农药。所幸,发现及时没有生命危险。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曾发过的另外一条新闻。

凌晨,浙江杭州江干区某小区13楼一住户家中发生火灾,有明火从窗户窜出,火势不小,消防员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

起火的房间为卧室,当时房间内住着一个13岁的小女孩,旁边卧室住着一对夫妻,在消防员赶到之前就已经撤至安全区域。随后消防员对火势进行扑救,很快火被扑灭!

据小区物管人员介绍,因为晚上天气寒冷,13岁的小女孩为了取暖在床上放置了碳晶发热板,结果到了一定的温度后没有关闭,发现冒烟后怕被家长批评,就关上了房门到客厅继续睡觉,随后发热板引燃了床铺导致了火灾,直到家长闻到异味,火势已经蔓延起来。

险些酿成大祸!

起火后,人的本能是什么,逃命!

而在这些事故中的孩子,却因为胆怯大人的批评和惩罚,要么选择了死,要么选择掩耳盗铃似的逃避事件的发生。

可见,在这些孩子的心中,父母的批评指责也许比死亡更可怕。他们没有被父母温柔以待过。

心理学家武志红把这种家长对孩子的暴力(包括冷暴力)称为“家庭恐怖主义”。

从心理学角度讲,父母粗暴高压,会导致本来性格倔犟的孩子产生抵抗意识、对立情绪,进而变得性情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对别人施暴,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对性格内向的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恐惧心理,继而不敢接近。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进而形成猥琐、胆小怕事的性格,对人对事往往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这样的后果,将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还记得轰动一时的药家鑫事件吗?2010年10月20日,21岁的西安音乐学院大学生药家鑫驾驶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返回市区途中,将骑电动车的路人张妙撞倒。

药家鑫害怕张妙记住车牌号找他麻烦,就持尖刀在张妙胸、腹、背等处捅刺数刀,将张妙杀死。逃跑途中又撞伤二人。

单从药家鑫的行为上看,他的所做所为不像一个大学生,更新一个暴徒或恶魔。一个音乐学院弹钢琴的才子为什么会对一个陌生人举起屠刀?从后来披露的新闻里可以看出,他的悲剧背后有深层的家庭教育问题。

据药家鑫自己讲述:他从四岁开始练钢琴,爸爸对他要求非常严厉,从不允许他出错。

当记者问他对父亲的印象时,药家鑫回答很简单:只是对父亲的惧怕、别让父亲斥责。

车祸发生后,从理智的角度分析,药家鑫当时内心最不好的感受是由什么引起的?——应该是闯祸后要赔钱、还可能坐牢等后果。

但从药家鑫的性格分析,他当时内心最不好的感受实际还是由“闯祸了父亲会对自己怎样”引起的,这时候,主导他行为的是“把事情掩盖起来不让父亲知道”。

事后药家鑫说,他当时“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我害怕她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和家人”。

藏在“害怕她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和家人”后面的实际意思,是“害怕父母(尤其是父亲)会没完没了的对我失望、斥责”。

这种心理是不是跟发现家里发生火灾,因为害怕父母责骂,就关起门来继续睡觉的小女孩如出一辙。发生灾祸或错误时,第一反应不是逃命或弥补错误,反而是极端的去掩盖错误。

不能否认,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家长严格教养孩子的目的也是从爱出发。

但有多少父母却假借爱的名义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呢?药家鑫的家庭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正可谓是: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看看下面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新闻:

可能有些家长会困惑,那孩子犯错就打不得骂不得了吗?

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很多家庭缺乏一种健全的“容错机制”,要么认为孩子的错误用不着纠正,长大了自然就好了,要么认为孩子不能有错误,要做就做最好。

前一种态度会导致孩子自以为是,知错不改;后一种态度会导致孩子压力过大,往往以撒谎来缓解父母的期望给自己带来的紧张。

到底该怎么做才是最合适呢,不妨看看一个列宁的小故事。

列宁八岁的时候到姑妈家去做客,不小心打碎了一只花瓶.因为没有人看见,当姑妈问起是谁打碎的时,列宁和其他孩子一样地说:“不是我!”

但他母亲从他的表情上还是看出是他打碎了花瓶,应该怎样对待孩子撒谎这件事呢?

当然,最省事的办法就是直接揭穿这件事,并且处罚他。

但是列宁的母亲没有这么做。她认为,重要的是教育儿子犯错误后要勇于承认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而不是责备他。
于是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在三个月内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儿子讲各种各样的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的良心深处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感。

从那以后,列宁的母亲明显地感觉到,儿子不如以前活泼了,似乎在受着良心的折磨。

有一天,在小列宁临睡前,母亲又像往常一样,一边抚摩着他的头,一边给他讲故事。

不料小列宁突然失声大哭起来,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干的。”

听着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母亲耐心地安慰他说:“给姑妈写封信,向她承认错误,姑妈一定会原谅你的。”于是,小列宁马上起床,给姑妈写信承认了错误。想必,这个“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很多家长和孩子都耳熟能详。

其实家长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应不仅仅是教育孩子向列宁一样有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更重要的是学会列宁的母亲这种引导孩子勇于承认错误的教育方式。

她没有选择当面拆穿孩子的谎言,而是用很多故事对孩子旁敲侧击,引导孩子,这是非常有艺术的教育方式。

教育不是控制,教育是引导和唤醒。

虽然人人都会犯错,但是敢于承认错误并为之负责任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呢。

所以,当发现孩子犯错误后,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很多做父母的只会在孩子表现“精彩”时才给予奖励,殊不知,勇于承认错误是很难得的品质;

其次要帮助孩子找到犯错误的原因,然后和孩子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很多时候,失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能够推动一个人的成长。

高明的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否定自己的过程中体会到更深刻的成就感。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如果用几句话来表达家庭教育学的全部精华,那就是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这便是我们教育的方向。

(参考资料 《药家鑫事件系列策划》)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举报/反馈

今日女报

476万获赞 4.5万粉丝
凤眼看世界,见证她时代
今日女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