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北京交通广播」
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节选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一支塔影认通州
在京杭大运河的北头,矗立着一座古塔,名叫燃灯佛舍利塔。传说这位佛是释加牟尼的老师。
佛祖的老师当然不是一般人,据说出生时他身边的一切都光明得像点着灯一样,因此称他为燃灯佛。县志记载说,塔的天宫里就珍藏着他烧化后的舍利,但具体在哪一层没说。
这位佛不像有名有姓的释加牟尼,他是传说中的。建个塔,建在哪儿,当初都是燃灯佛托梦给当官的和百姓。
塔是砖木结构实心的,塔身有精美的浮雕佛像415尊,正南面供奉燃灯佛。塔高45米,八角十三层,上挂两千多铜铃,这工程按说不算小,可传说九九八十一天就建成了,这速度比用机器雕刻、塔吊运料还快。
燃灯佛舍利塔
年深日久,塔尖上长出一棵榆树,200多年了,生命力顽强,直径17厘米,树高3.7米,如今已经把它从塔上请下来,安放在塔下的葫芦湖畔了。
实际上,建塔的初衷是表达一种信仰,祈望防止河水泛滥,保护两岸百姓免受水灾,同时呢,还有一种航标的作用,清代人有诗句,说“一支塔影认通州”,看见塔,运河上来往船只就知道到通州了。“古塔凌云”也是通州八景之一。
通州八景之一——古塔凌云
燃灯塔是什么时候建的,说法不一。有北周、唐贞观七年、辽代几种意见。北周只存在了24年,这地方也不是当时的繁华中心之处,有没有心思干建塔的事,很值得怀疑。
唐贞观七年,太宗李世民已经坐稳了江山,形势、心情都好,亲自创作了模仿战阵的破阵乐舞图,组织宫里的文艺工作者120人排练这个舞蹈。演员按要求披甲执戟jǐ,模仿打仗的样子,三次变化队形,每次都展示四种阵型,又让高手改歌词,排练了好多天,成功了。史书说,演出的时候,人们都看得热血沸腾,高呼万岁。大唐发展到这程度,花钱搞点宗教建筑还是很正常、也是有可能的。
至于辽代,它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宗教气氛很浓,当年建的寺庙佛塔数量多,质量也高。当年,北京地区是辽朝的南京,所以,说燃灯塔是辽代建的可能性更大。
1987年维修时,在塔的砖刻上发现一首诗,有“巍巍古塔镇潞陵,时赖周唐人建立”的句子,且不说这两句不像文化人写的,就是何年写的也不清楚,作为确凿证据差点事。究竟是哪个年代的建筑,还需要更有说服力的考证。
清康熙十八年,也就是1679年9月2日,北京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震中在三河、平谷一带,破坏面积长500公里,连建筑精良的故宫也破坏严重。
当时三河县的知县叫任塾,他对当时的情景有记述,大意是:那一天大约十点多钟,任知县可能起的早,忙完公事小睡一会儿,就在这时,好像有人把他从睡梦中推醒。睁眼看看,门窗关着,屋里也没进人。正疑惑呢,忽然地底就像鸣放大炮,接着是千百门炮轰响,远处也有声音,如同数十万兵马呼啸而来。这动静真不小!
第二天有人报告说三河县地往下塌啦!知县赶紧出衙门去勘察,往西走三十多里到柳河屯,发现地裂了大口子,地陷2尺多;快到县境西北的东务里,见东南方地陷大约5尺;再到北边潘各庄,又见正南方地陷大约一丈。
发生了这么高级别的地震,燃灯塔也坚持不住了,塔身倒了,只剩下基座。过了一年多,有个叫照感的僧人四处募捐重建。但募捐不易,五年才建了五层。
燃灯塔底部
当时的知州觉得这么建太慢了,便自己带头捐钱,这不算什么,关键是他还发动了政府部门捐钱。领导重视,事就好办,只用两年,塔就完工了。
塔上有2228个铜铃,每个上面都有善男信女的姓名,估计就是当年的捐款人。这次地震,把塔震倒了,人们在废墟里发现了几百颗舍利,小米粒大小,晶莹如珠,新塔建成后,人们就把它们放进了塔顶天宫里。
说起来,燃灯佛既然是佛祖释加牟尼的老师,那舍利就更牛了。和孔子同时代的释加牟尼,火化后自然也有舍利子,他的舍利被八个国家宝而藏之,中国也分了一份,这倒是有记载的。
燃灯塔自明清以来多次修缮,也经历了重大历史事件。1860年,英法联军从通州进京,八里桥大战,并没有伤害这座古塔,随军的摄影师拍下了宝塔的照片,这张照片前几年还在嘉德拍卖过。
1860年,费利斯·比托拍摄的燃灯塔
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说洋兵的子弹打断了塔顶的铜镜,打坏了挂的铜铃,但实际上当时这儿没有战斗。1966年开始的十年动荡,塔身精美的佛像、兽雕都被凿掉了。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塔身虽然左右晃动30度,居然屹立不倒。上世纪80年代,政府出资维修,重建塔顶、补配铜铃,恢复塔基,古塔原貌终于得到了再现。
大运河通航,一千多年的燃灯舍利塔,依然是码头的航标,依然是亮丽的风景,依然是赞叹的对象。
到了通州的粮船去哪儿办手续呢?那地方叫大光楼,它的故事,咱们下期聊!
北京交通广播FM1039推出60集 “千里舟行下江南” 全景再现大运河文化
“水波潋滟,直向江南秀色;舳舻千里,彰显通漕天下”。“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作品、北京交通广播特别策划的60集音视频立体式专题节目《千里舟行下江南》本周起在FM1039正式推出,同步登陆各大新媒体平台,带领大家从万里长城到西子湖畔,触摸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搏,感受千年古“运”,锦绣长“河”。
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在世界三大运河中开凿年代最久,流域最广,全长1700多公里,“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即为当年漕运忙碌景象的真实写照。大运河是中华民族融合交流的灵魂和国家统一强盛的命脉,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交通广播推出《千里舟行下江南》,致力于向大家传播运河文化包容、开放、开拓、进取和生生不息的内在精神,打造京味广播,重塑城市记忆,通过聚焦大运河的地理、历史、文化、民俗、人物、旅游,以及历史掌故、考古、故事传说等多个角度和节目互动、线下活动等多种传播形式,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篇文章做大、做实、做好,传播运河文化,凝聚城市精神,建设文化中心,传承中华文明。
关于大运河的历史记载,散落在多部史籍资料中,其中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北京交通广播创作团队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前期采访组历时16天,游历10座大运河沿线城市,后期加以提炼整理,将古今故事和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形成稿件,由金话筒奖获得者郭炜演播、资深广播音响制作团队完成这一专题的后期制作。
本系列节目采用全媒体、多平台的传播模式,辅以视频纪录短片和3D音频选集,带大家全方位感受“大运河文化带”的悠远神韵。
用现在讲述过去,用历史告诉未来!
每周一到周五12:30-13:00
锁定北京交通广播FM103.9
大运河纪事——千里舟行下江南
《1039听天下》正在播出
戳图片,在听听FM收听
总策划:边建、李秀磊
监制:蔡明可、唐琼、陈炳岩、延安、张丽、李哲勇
编辑制作:程涵
播讲:郭炜
音频包装制作:梁和芝
新媒体包装制作:薛晓明
项目执行:张世强、郝冬梅
素材来源:网络
实习编辑:丁敏行
值班主编:车水
点个
和更多朋友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