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系统分层架构,为了加速数据访问,会把最常访问的数据放在缓存(cache)里,避免每次都去访问数据库。操作系统会有缓冲池(buffer pool)机制,避免每次访问磁盘,以加速数据的访问。MySQL作为一个存储系统,同样具有缓冲池机制,以避免每次查询数据都进行磁盘IO。
缓冲池简单来说就是一块内存区域,通过内存的速度来弥补磁盘速度较慢对数据库性能的影响。
在数据库当中读取页的操作,首先将从磁盘读到的页存放在缓存池中。下一次再读相同的页时,首先判断该页是不是在缓冲池中。若在,直接读取。否则,读取磁盘上的页。
对于数据库中页的修改操作,则首先修改缓存池中的页,然后再以一定的频率刷新到磁盘上。需要注意的是,缓冲池刷新回磁盘并不是每次页发生更新时触发,而是通过一种称为Checkpoint的机制刷新回磁盘。
缓冲池中缓存的数据页类型有:索引页、数据页、undo页、插入缓冲(insert buffer)、自适应哈希索引(adaptive hash index)、InnoDB存储的锁信息(lock info)、数据字典信息(data dictionary)等。不能简单地认为,缓冲池只是缓存索引页和数据页,它们只是占缓冲池很大的一部分而已。
下图很好地显示了InnoDB存储引擎中内存的结构情况。
缓冲池中页的大小默认为16KB。
缓冲池大小可以通过innodb_buffer_pool_size
参数来设置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buffer_pool_size'\G;
*************************** 1. row
Variable_name: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Value: 134217728
为了减少数据库内部资源竞争,增加数据库并发能力,可以使用多个缓冲实例,每个页根据哈希值平均分配道不同缓冲池实例中,设置参数为innodb_buffer_poll_instances
,默认为1。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s'\G;
1. row
: innodb_buffer_pool_instances
Value: 1
InnoDB在I/O的优化上有个比较重要的特性为预读(Read-Ahead),它会异步地在缓冲池中提前读取多个预计很快就会用到的数据页。
数据库请求数据的时候,会将读请求交给文件系统,放入请求队列中;相关进程从请求队列中将读请求取出,根据需求到相关数据区(内存、磁盘)读取数据;取出的数据,放入响应队列中,最后数据库就会从响应队列中将数据取走,完成一次数据读操作过程。
接着进程继续处理请求队列,判断后面几个数据读请求的数据是否相邻,再根据自身系统IO带宽处理量,进行预读,进行读请求的合并处理,一次性读取多块数据放入响应队列中,再被数据库取走。
InnoDB使用两种预读算法来提高I/O性能:线性预读(linear read-ahead)和随机预读(randomread-ahead)
为了区分这两种预读的方式,我们可以把线性预读放到以extent为单位,而随机预读放到以extent中的page为单位。线性预读着眼于将下一个extent提前读取到buffer pool中,而随机预读着眼于将当前extent中的剩余的page提前读取到buffer pool中。
线性预读方式有一个很重要的变量控制是否将下一个extent预读到buffer pool中,通过使用配置参数innodb_read_ahead_threshold
控制触发innodb执行预读操作的时间。
如果一个extent中的被顺序读取的page超过或者等于该参数变量时,Innodb将会异步的将下一个extent读取到buffer pool中,可以设置为0-64的任何值(因为一个extent中也就只有64页),默认值为56,值越高,访问模式检查越严格。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read_ahead_threshold';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innodb_read_ahead_threshold | 56 |
例如,如果将值设置为48,则InnoDB只有在顺序访问当前extent中的48个pages时才触发线性预读请求,将下一个extent读到内存中。如果值为8,InnoDB触发异步预读,即使程序段中只有8页被顺序访问。
在没有该变量之前,当访问到extent的最后一个page的时候,innodb会决定是否将下一个extent放入到buffer pool中。
随机预读方式则是表示当同一个extent中的一些page在buffer pool中发现时,Innodb会将该extent中的剩余page一并读到buffer pool中。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random_read_ahead';
+--------------------------+-------+
| Variable_name | Value |
| innodb_random_read_ahead | OFF |
由于随机预读方式给innodb code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复杂性,同时在性能也存在不稳定性,在5.5中已经将这种预读方式废弃,默认是OFF。
通常来说,缓冲池是通过LRU(Latest Recent Used,最近最少使用)算法来进行管理的。即最多使用页在LRU列表前端,而最少使用页在LRU列表后端。当缓冲池不能存放新读取到的页时,将首先释放LRU列表中末端的页。
这里又分两种情况:
页已经在缓冲池里,那就只做“移至”LRU头部的动作,而没有页被淘汰;
页不在缓冲池里,除了做“放入”LRU头部的动作,还要做“淘汰”LRU尾部页的动作;
如上图,假如管理缓冲池的LRU长度为10,缓冲了页号为1,3,5…,40,7的页。
假如,接下来要访问的数据在页号为4的页中:
页号为4的页,本来就在缓冲池里;
把页号为4的页,放到LRU的头部即可,没有页被淘汰;
为了减少数据移动,LRU一般用链表实现。
假如,再接下来要访问的数据在页号为50的页中:
页号为50的页,原来不在缓冲池里;
把页号为50的页,放到LRU头部,同时淘汰尾部页号为7的页;
传统的LRU缓冲池算法十分直观,OS,memcache等很多软件都在用,但是InnoDB对传统LRU算法做了一些优化,来应对预读失效与缓冲池污染的问题。
由于预读,提前把页放入了缓冲池,但最终MySQL并没有从页中读取数据,称为预读失效。
要优化预读失效,思路是:
让预读失败的页,停留在缓冲池LRU里的时间尽可能短;
让真正被读取的页,才挪到缓冲池LRU的头部;
以此来保证真正被读取的热数据留在缓冲池里的时间尽可能长。
具体方法是:
将LRU分为两个部分:新生代(new sublist)与老生代(old sublist)
新老生代收尾相连,即:新生代的尾(tail)连接着老生代的头(head);
新页(例如被预读的页)加入缓冲池时,只加入到老生代头部:如果数据真正被读取(预读成功),才会加入到新生代的头部;如果数据没有被读取,则会比新生代里的“热数据页”更早被淘汰出缓冲池
举个例子,整个缓冲池LRU如上图:
整个LRU长度是10;
前70%是新生代;
后30%是老生代;
新老生代首尾相连;
假如有一个页号为50的新页被预读加入缓冲池:
50只会从老生代头部插入,老生代尾部(也是整体尾部)的页会被淘汰掉;
假设50这一页不会被真正读取,即预读失败,它将比新生代的数据更早淘汰出缓冲池;
假如50这一页立刻被读取到,例如SQL访问了页内的行row数据:
它会被立刻加入到新生代的头部;
新生代的页会被挤到老生代,此时并不会有页面被真正淘汰;
当某一个SQL语句,要批量扫描大量数据时,可能导致把缓冲池的所有页都替换出去,导致大量热数据被换出,MySQL性能急剧下降,这种情况叫缓冲池污染。
例如,有一个数据量较大的用户表,当执行:
select * from user where name like "%John%";
虽然结果集可能只有少量数据,但这类like不能命中索引,必须全表扫描,就需要访问大量的页:
把页加到缓冲池(插入老生代头部);
从页里读出相关的row(插入新生代头部);
row里的name字段和字符串shenjian进行比较,如果符合条件,加入到结果集中;
…直到扫描完所有页中的所有row…
如此一来,所有的数据页都会被加载到新生代的头部,但只会访问一次,真正的热数据被大量换出。
怎么这类扫码大量数据导致的缓冲池污染问题呢?MySQL缓冲池加入了一个“老生代停留时间窗口”的机制:假设T=老生代停留时间窗口,插入老生代头部的页,即使立刻被访问,并不会立刻放入新生代头部,只*满足“被访问”并且“在老生代停留时间”大于T,才会被放入新生代头部。
继续举例,假如批量数据扫描,有51,52,53,54,55等五个页面将要依次被访问。
如果没有“老生代停留时间窗口”的策略,这些批量被访问的页面,会换出大量热数据。
加入“老生代停留时间窗口”策略后,短时间内被大量加载的页,并不会立刻插入新生代头部,而是优先淘汰那些,短期内仅仅访问了一次的页。
而只有在老生代呆的时间足够久,停留时间大于T,才会被插入新生代头部。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old_blocks_pct'\G;
1. row
: innodb_old_blocks_pct
Value: 37
innodb_old_blocks_pct
控制老生代占整个LRU链长度的比例,默认是37,即整个LRU中新生代与老生代长度比例是63:37。如果把这个参数设为100,就退化为普通LRU了。
mysql>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old_blocks_time'\G;
1. row
: innodb_old_blocks_time
Value: 1000
innodb_old_blocks_time
代表老生代停留时间窗口,单位是毫秒,默认是1000,即同时满足“被访问”与“在老生代停留时间超过1秒”两个条件,才会被插入到新生代头部。
数据库刚启动时,LRU列表是空的,缓冲池的所有页都存放在Free列表中。需要添加新的缓冲时,若Free列表中有可用的空闲页,则将其移到LRU列表;否则,根据LRU算法,淘汰末尾页。
LRU列表中的页被修改后,跟磁盘上的页就产生了不一致的情况,称该页为脏页(dirty page)。数据库会通过checkpoint机制将脏页刷新回磁盘。脏页由Flush列表管理。
可以通过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
命令查看缓冲池的的状态:
mysql> 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G;
1. row
Type: InnoDB
Name:
Status:
=====================================
2019-03-07 22:09:08 0x7000013d8000 INNODB MONITOR OUTPUT
Per second averages calculated from the last 3 seconds
...
----------------------
BUFFER POOL AND MEMORY
Total large memory allocated 137428992
Dictionary memory allocated 100382
Buffer pool size 8192 //缓冲池页的总数
Free buffers 7945 //Free列表页的数量
Database pages 247 //LRU列表页的数量
Old database pages 0
Modified db pages 0 //脏页数量
Pending reads 0
Pending writes: LRU 0, flush list 0, single page 0
Pages made young 0, not young 0
0.00 youngs/s, 0.00 non-youngs/s
Pages read 213, created 34, written 36
0.00 reads/s, 0.00 creates/s, 0.00 writes/s
No buffer pool page gets since the last printout //Buffer pool hit rate 1000 / 1000...
Pages read ahead 0.00/s, evicted without access 0.00/s, Random read ahead 0.00/s
LRU len: 247, unzip_LRU len: 0 //LRU表共有247页,unzip_LRU管理的是压缩页
I/O sum[0]:cur[0], unzip sum[0]:cur[0]
...
Buffer pool hit rate 1000 / 1000, young-making rate 0 / 1000 not 0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