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军
衡王府石坊,俗称“午朝门”,坐落在青州市区玲珑山南路南端西侧。
衡王,乃明朝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封他的第七个儿子朱祐楎的封号,弘治十二年(1499年)到青州就藩,嘉靖十七年(1538年)薨,谥曰“恭”。埋在青州南部的三阳山前,王坟就是衡恭王的墓。
衡恭王在青州传六世,七王。恭王的儿子为庄王朱厚燆,1540-1572年在位。庄王的儿子为康王朱载圭,1575-1579年在位。康王无子,传位于兄弟安王载封,1581-1586年在位。安王的儿子是定王朱翊镬,1589-1592年在位。定王的儿子是宪王,1596-1627年在位。宪王的儿子朱由棷,明朝灭亡后降清。左都御史房可壮揭露了朱由棷图谋不轨的行迹,皇帝下诏,命文华殿大学士冯溥藉没之,从此结束了衡王世家的荣耀。
衡王府石坊
衡王府就坐落在青州城里,现存的衡王府石坊,坐落在玲珑山南路南段西侧。说起石坊或牌坊,它的历史与华表不能截然分开,华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古老时代。《尸子》说“尧立诽谤之木”,三国时韦昭说,诽谤木是考虑到政治措施或有缺失,让人们把意见写在上面的。这当然只是历史传说,并不可信。韦昭又说,诽谤木就是当时的“四柱木”,四柱木又称“交午柱”(一纵一横叫午),它可以装在“亭传”顶上,用以“表识衢路”。《汉书·尹赏传》注里面说它就是华表,华表除了装在“亭传”屋上以外,也可以直接立在地面上,这一类多用石制,也叫“石柱”或“表柱”。这样,设置成对的表柱有时可以连成一座大门。宋代流行的“乌头门”门颊两侧的两根柱子远远高过门顶,完全可以把它看成是由两根表柱连成的大门,这就是牌坊的雏形。不过更具体一点说,它直接的谱系可以追溯到唐、宋里坊之坊门。在宋石刻《平江图》上就可以看到这种坊门。
封建统治者为了提倡封建道德伦理,如果某坊居民中出了什么“嘉德懿行”,有时就加以旌表,榜于门上,叫做“表闾”。如:山东省安丘县庵上镇庵上村的庵上石坊,两面正楼匾就分别镌刻“节动天褒”“贞顺流芳”楷书大字,上部两面均刻“圣旨”二字,题跋为“旌表儒童马若愚妻王氏节孝坊”。这种坊门起初是木构建筑,明代出现了用石头建造的,就叫“牌坊”或“石坊”。
牌坊分柱子出头与不出头二式。柱子出头的,起初和“乌头门”的样子差不多,后来才发展为多间的大牌坊。这类大牌坊以明代嘉靖时修建的长陵石牌坊为代表,衡王府石坊也属于这一种。也有的在大额枋的中央冠以火焰宝珠,则叫火焰牌坊。至于木结构而装斑斑瓦顶的,一般就称为牌楼。
衡王府石坊有两座,坐北向南,南北两坊相距43.5米,建筑风格相同,尺寸大小一样,均为28块巨石组成,石质为砂页岩。两坊均为四柱三门式牌坊结构,每坊东西宽11.5米,南北进深2.72米,中高7米余,侧高5米多。座为须弥状,高1.2、宽1米,分上、中、下三层,底层厚0.25米,刻云头花边;中层内收0.1米,高0.4米,雕荷花、牡丹等图案;上层与底层齐,镌狮子、麒麟图案。石柱为方形,分立底座上,中间二柱各高5.82米;两侧二柱,各高3.95米。每柱南北两面各镶嵌立式透雕的巨龙一条,高1.95米,昂首蹲立,每坊8条。四柱上方各嵌巨石横匾,匾上浮雕均为二龙戏珠图。中门上嵌两匾,均刻剔地阳文大字,南石坊横匾两面分别为“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北石坊为“大雅不群”“孝友宽仁”。相传题字为明代奸臣严嵩所书。
石坊原是衡王府正门前的大牌坊,以此为中轴线,左右平分。过去的东华门即是衡王府的东门,后宰门便是王府的北门。建筑风格完全一致,尺寸大小相同,两座石坊应在同一时间建成。孙新生撰文考证,两石坊批准建筑的时间应在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据《池北偶谈》记载:“丙午(1666年)丁未(1667年)间,周中丞有德建抚署,乃即德藩废宫故址,移衡藩木石以构之,落成壮丽甚。而衡藩故宫鞠为茂草矣!”说明衡王府被拆除的时间是在1666年至1667年,下令拆除王府的人是当时的山东巡抚周有德,拆下的木石构件被运往济南修建巡抚衙门,两座石坊顶上的牌楼部分也同时被拆毁。
南石坊横匾铭文”乐善遗风“
其实,随着明朝的灭亡,规模宏大的衡王府早已荡然无存,只有王府前面的威武雄壮的石坊似乎还在诉说着这座王府的兴衰历史。石坊造型宏阔,刻工精细,为珍贵的历史遗物。1987年,青州市人民政府将石坊附近居民迁走,辟为街头公园。1990年8月9日,青州市政府将其公布为“青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原山东省益都卫生学校投资修建衡王府石坊园,设立铁栏围墙进行保护,并有专人管理至今。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举报/反馈

齐鲁壹点

4144万获赞 212.9万粉丝
初心不忘,一纸风行齐鲁;智趋未来,用心连接用户
齐鲁晚报旗下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