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参观序厅。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供图
01:12
60年来,几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在亘古荒原上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致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的贺信(2019年9月26日)
——————————
在大庆市萨尔图区会战大街不远处,矗立着一座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这里原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馆前青铜铺就的“大庆之路”记录了大庆油田激情燃烧的创业史、奋斗史,也镌刻着一路走来大庆精神生生不息的时代传承。
60余年来,大庆精神由一代代热血青年,凭着爱国骨气、创业豪气、求实底气、奉献志气淬炼、铸就而成。如今,作为大庆油田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1205钻井队副队长的陈建国,对大庆精神的理解越来越具象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肩负起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重大责任,1205钻井队作为铁人王进喜带领过的队伍,更应该赓续精神血脉,担当好这个职责与使命。”
头顶蓝天、脚踏荒原,钢铁队伍打响石油大会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工业形势十分严峻,原油产量有限。严重的“贫血症”制约着新中国的发展,因为缺油,当时北京的汽车背上了煤气包,有的地方汽车甚至烧起酒精、木炭。1953年,毛泽东主席感叹:“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由此,1958年党中央作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
1959年9月26日,这一天被载入史册,“松基三井”油流喷涌而出,显示了大庆长垣8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都有工业性油流,勾勒出大庆油田的轮廓,举国振奋。时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因此得名“大庆”油田。
随之,国家从全国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抽调的精兵强将开赴而来,当年退伍的3万名解放军战士和3000名转业军官也陆续抵达,一支几万人组成的钢铁队伍,头顶蓝天、脚踏荒原,打响了石油大会战。
荒原地带,天寒地冻,没有房屋,没有炉灶,艰难环境下,每个人一天三餐只有五两米,俗称“五两保三餐”。由于长期处于饥饿状态,4000多人得了浮肿病。
“那会儿没粮吃,就开荒种地;没房住,就和泥、抹墙,盖起‘干打垒’;冬天,身上结满冰溜子,俩胳膊回不过弯,就用棍子一下一下敲打。”据当年的老石油人回忆,当时国家既缺油又缺钱。会战队伍提出,要先全局,后局部;先国家,后个人;先生产,后生活……
“当时建造30万平方米干打垒只投资了900万元,如果建成砖瓦结构的房屋,大约需要6000万元,在国家经济建设最困难的时期,为国家节省了宝贵的资金。”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讲解员闵鑫瑶说,石油会战时期涌现了无数甘愿奉献、忘我牺牲的石油人。
大庆石油人不服输、不信邪,胼手砥足、拼搏奋战,只用3年就形成年产600万吨原油的生产能力,实现我国石油基本自给,终于甩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曾担任过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工委书记的国务院原副总理余秋里评价大庆油田说,除了大庆,没有哪一个企业的诞生和发展,能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
“宁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内,陈列着一部钻机的主机原件,俗名绞车。讲解员闵鑫瑶讲述了这部绞车背后的故事。
1960年春,37岁的王进喜率领钻井队从西北的玉门油田奔赴大庆。刚下火车,王进喜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在场的人员:“我们的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最高纪录是多少?”
当时,1205钻井队运达钻机后,刚组建的萨中探区吊运设备非常少,为能尽快开展工作,王进喜和队友说,“咱们37个人每个人就是一部小吊车”。他带领大家靠双肩双手把60多吨重的钻机卸下来装运到井场,又靠人力把井架立在了荒原上。
而钻机就位后,配套的水管线还没有接通,为了能尽快开工,王进喜和工人跑到两三里外的地方破冰取水,用脸盆端、水桶拎,连铝盔、灭火器外壳都成了运水工具,来来回回硬是运送了50多吨水保证了按时开钻。
面对经验不足、设备落后、油藏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极度艰苦等一系列难题,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人,喊出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铮铮誓言,大庆精神由此孕育而生。
只用了5天零4个小时,1205钻井队就打出了到大庆后的第一口油井——萨55井,创造了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的新纪录。
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其中写到:“房东老大娘提着一筐鸡蛋,到工地慰问钻井工人。她一眼看到王进喜,三脚两步跑上去,激动地说:‘进喜啊进喜,你可真是个铁人!’”从此,“铁人王进喜”的称号传遍全国。
“铁人”实际上不是“铁打的”。长期忘我工作,体力透支,他被确诊患了胃癌。1970年11月15日,铁人王进喜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7岁,而铁人精神永恒不朽。
力行“三老四严” 填掉“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中一个名为“万里测温”的场景引人注目。会战初期,技术员蔡升和助理技术员张孔法为了科学准确测定原油外运的温度,冒着严寒每隔1小时就轮流把身体探出列车外,测量风速、油温、大气温度等数据,留下了“万里测温”的佳话。
一代代石油人凭借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为科学开发大油田打下坚实基础。
大庆石油大会战,是在困难的时间、困难的地点、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而在这段时期形成的“三老四严”尤显宝贵,内化为大庆精神的内涵与精髓。
会战初期,由于部分钻井队过于追求速度,一度出现质量问题,作为标杆的1205钻井队也打斜了一口井。王进喜让把这件事记在队史上:“没有这一页,队史就是假的。这一页不仅要记在队史上,还要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我们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还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
“接过父辈手中的旗帜,继续建设好大庆油田是义不容辞的责任。”1988年出生的刘鑫是地道的“油三代”。60多年前,刘鑫的外公怀着满腔热血参与到石油大会战中。
小时候,刘鑫常听外婆讲外公的故事。那时候物资缺乏、设备落后,很多时候都靠人拉肩扛,那时体重130多斤的外公能肩扛起200多斤重的器械。寒冬时节,在野外吃饭要“抢”着吃,吃慢了饭菜就会变成冰碴子,面对如此艰苦环境,外公他们一班年轻人干得热火朝天,无怨无悔。
“我要老老实实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铁人王进喜这句话令刘鑫深受影响,成为他的工作座右铭和人生信条。2018年,大庆油田页岩油项目组任务十分繁重,刘鑫给自己定目标、压担子,难得休息,去年春节只在大年三十休息了一天就投入工作中。
“大庆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传承好大庆精神是对以‘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最好的纪念。作为新时代的年轻石油人要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干出个铁人样儿,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刘鑫说。
“大庆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大庆石油人始终坚持‘好字当头、严细成风,项项工作高标准、人人出手过得硬’的根本所在,更是迈向新征程的大庆油田抓好推进高质量发展、弘扬严实作风、发展接续力量‘三件大事’的精神之源。”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团委负责人表示。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举报/反馈

中国青年报

2572万获赞 138.8万粉丝
推动社会进步 服务青年成长
中国青年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