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后沟村,天高云淡、古韵悠长,每天来旅游和研学的人络绎不绝。对于久居都市的人来说,这里有不一样的田园风光,还有看得见的乡愁。
后沟村坐落在晋中市榆次区东赵乡的沟梁之中,是一座保存完整的黄土旱塬农耕文明古村落。自2005年旅游开发以来,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村依托留存千年的古村落资源,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深挖“乡愁”文化、发展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因文化而兴、因旅游而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后沟村距离晋中市区10多公里,交通便捷,沿着新修的旅游公路,驱车十几分钟就到了。站在村口,首先看到的是青瓦白墙、小楼林立的后沟新村,一座座精致的别墅小院整齐地排列在河滩边,与绿意盎然的田园美景融为一体。按照路牌继续前行,尽头是一面巨大的黄土崖壁。走近了、转个弯,竟别有洞天。层层叠叠的古窑洞、古朴厚重的老戏台、蜿蜒曲折的石板路……曲径通幽、古风古韵的后沟古村这才如画卷般徐徐展开。
刚过三伏,仍暑热难耐,在后沟村一间清凉的土窑洞里,榆次后沟古村景区总经理岳根生正在讲述后沟村的发展史。
根据村里出土的墓志碑记载,后沟村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但真正出名是近20年的事了。
2002年,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冯骥才带领专家学者第一次到后沟,便被这个古村落吸引。村子依山而建,彰显了古人择地而居的生活理念。村子不大,寺庙遗存却十分丰富且保存完整,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村里民居多为窑洞,建筑风格古朴实用、匠心独具……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是中国北方难得一见的古村落,浓缩保存了千百年来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
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宣布后沟村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保护示范基地、“中国古村落抢救保护第一村”、最具旅游价值的古村落。
随后,榆次区开始对后沟村进行保护抢救、旅游开发,2005年对外开放。
近年来,晋中市大力实施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榆次区于2016年引进山西振鹏置业有限公司控股榆次后沟古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后沟古村旅游保护与开发,着力打造“乡愁体验、古韵后沟”的旅游名片。经过多年的努力,后沟村声名鹊起,旅游业蓬勃兴旺,村民生活越来越好。
但新问题也同时出现。随着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古村的人居环境已难以满足现代人对居住条件的需求。村民改善生活的需求与古村落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只有建新村,才能真正做到对后沟古村的保护。”几乎每天都工作生活在后沟的岳根生了解症结所在,也深知解决的办法。很快,后沟村启动三大工程:旧村保护、新村建设和旅游提档升级。
2018年,后沟村在古村外1公里处建起了占地58亩的后沟新村,村委会、文旅酒店、游客中心、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纪念馆以及114套小别墅及单元楼,水、电、暖等现代化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同时,该村围绕人居环境、旅游交通、综合管理和环境保护逐项整改,全面推进景区提质升档。
2020年,后沟村迎来两件大喜事:年初,大部分村民搬进新村;年末,后沟古村景区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如今,设施完备、造型新颖的后沟新村,与保护完整的后沟古村遥相呼应,历史与现代无缝衔接,成为乡村旅游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此同时,村里还大力发展小白梨、黑叶枣等林果经济产业,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的后沟村,111户、262人,几乎家家都住上了小别墅和楼房。村民的收入主要由五部分构成:依托景区的劳务收入每人每年两三万元,开农家乐、民宿等每年每户10万元左右,销售农特产品收入,土地租赁收入,旅游公司股份分红等,年人均收入1.8万元以上。
张志芳是土生土长的后沟村人,也是后沟古村景区的第一批导游,她说:“这些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后沟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也越来越强。”确实如此,这些年后沟村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最美村镇”“山西省旅游名村”等多项荣誉,身为后沟人怎能不自豪?
借乡村振兴的东风,古老又现代的后沟村将越来越好,成为人们留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
本报记者裴云锋
(责编:温文、c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