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大银幕上为优秀共产党人光辉形象树碑立传,伴随着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不论是江姐、赵一曼、董存瑞,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焦裕禄、孔繁森,新世纪以来的任长霞、杨善洲、郑培民、邹碧华等等……这些银幕上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英模纪实和扶贫脱困题材中涌现的共产党员形象分外生动鲜活。与一般剧情片不同,依据真人真事改编,依据现有的历史材料描绘典型环境,艺术摹写、呈现其人其事,且片中主人公就是以传主的真名示人,都让这类反映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的电影,共同汇聚成了意蕴丰赡的共产党人形象谱系,积极扩充了国产人物传记片的内涵与外延。
《离开雷锋的日子》海报1996年3月4日,“学习雷锋日”的前一天,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全国公映,旋即掀起一阵观影旋风,创下当年中国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双料冠军——据了解,该片35毫米拷贝发行了300多个,16毫米拷贝发行840个,全国票房超过7000万,仅北京就有180万人次看了这部电影,并且先后获得了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美国华纳公司后来也买下该片的国外发行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离开雷锋的日子》入选了国家电影局开展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展播的5月片单。如此成绩的取得,显然殊为不易。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最困难的一段时期。一方面中国影人、导演和演员们继续走出国门,轻骑独进,从国际上捧回大奖;另一面,则是受市场化大潮冲击,国内电影制片厂纷纷改制,国内影院日渐凋敝,国产片不论从整体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出现相当程度的下滑。另外,随着1994年每年十部“引进大片”政策的落实,“狼真的来了”的物议,也摆在了中国电影人面前。
在这样的时代和行业背景下,《离开雷锋的日子》能够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必然是电影击中了其时社会的某个痛点,进而引发了世道人心层面的同频共振。“感人、振奋”“抹眼泪”恐怕是当年的观众回想起观影盛况,脱口而出一致的感受。
《离开雷锋的日子》剧照,吴军饰演雷锋雷锋,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不仅是新中国共产主义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在他身上所凝聚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不以善小而不为”等优秀品质,更植根于中华民族恒长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文明基因之中,在任何时代都有着强大的现实感召力和凝聚力。2019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中,这位共产主义战士还被授予“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的表彰称号。作为新中国的英模人物,雷锋因公牺牲后,毛主席曾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共产主义精神品质。文艺工作者们也纷纷积极响应,仅八一电影制片厂就曾在1964年、1979年拍摄了电影《雷锋》与《雷锋之歌》。
《离开雷锋的日子》一看片名,观众便猜到雷锋本人十之八九不是该片主角。那么,在雷锋精神一度式微,甚至社会上出现了某些非议和质疑的时候,电影不以英模本人为主做全景式的展现塑造,反而剑走偏锋,是不是太过冒险?
多年后再度回望该片,看似离“题”万里的兵行险着,恰恰是角度新颖,直击世人心灵,在观众灵魂层面“闹革命”,出其不意的妙招。说到这,就不能不提该片编剧王兴东,他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特别对主旋律影片有突出的贡献。《留村察看》、《蒋筑英》、《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法官妈妈》、《生死牛玉儒》、《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建国大业》等优秀影片,都是他以讴歌主旋律、称颂真善美、表达人间真情为根基创作出来的。
《离开雷锋的日子》截图,刘佩琦主演翻开王兴东的创作历程,两个细节不得不提。上世纪70年代,他第一次做编剧,便是帮助老师张天民做电影《创业》的资料收集工作。张天民曾告诉他,写当代人物,除了生活,别的都无济于事,“每天能从接触的人物身上找到一个细节,甚至一句台词就是最大的丰收了。”他曾指着大庆油田的地面对王兴东说:“这下边有油,你要钻头下去,你才能找到宝贵的油,而不是水。做编剧就是要向人的心灵下钻。”另外,这位辽宁大连汉子一直坚持深入生活的创作原则,日本电影剧作家、导演新藤兼人的那句,“电影剧本是用脚写出来的”也被他奉为圭臬。“盯住人物打竖井,向一个人物的中心开掘,先表面后深层,先摸社会关系后掘人物内心,抓住焦点,不偏不游,盯住人物性格,像钻头一直打下去。”“创作电影剧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自主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创作自由权。看上去深入生活是个笨功夫,实际上是个巧功夫。”这两句话不仅是王兴东,这一自学成才著名编剧的创作法门,在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中更得到了充分完满的印证。
发愤之作
1995年的一天,长春电影制片厂编剧王兴东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介绍了一个叫乔安山的人。1962年8月15日,他与雷锋最后一次出车执行任务,在倒车时,他意外撞倒一个晒衣服的柞木桩,偏偏就打在了指挥倒车的雷锋的太阳穴处,雷锋经抢救无效牺牲了——一个与雷锋死因有关的人物戏剧性地出现,出于编剧的职业敏感,王兴东立刻意识到这个“意外事故”,就是戏剧要找的“焦点事件”。编剧的创作本能,让他旋即确定了电影的戏剧核心:意外地伤害了不该伤害的人。
乔安山(右)和雷锋在一起(翻拍资料照片)。新华社 图
《离开雷锋的日子》剧照据公开资料介绍:乔安山,中共党员,1941年5月15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入伍前,他和雷锋同在弓长岭矿山当工人。之后同期入伍,在同一个部队,同一个连队,同一个班,又同开一辆车,给雷锋当驾驶助手,他与雷锋一起工作的4年多时间里,被雷锋精神深深感动。他是雷锋生前最亲密战友,是雷锋精神的见证者和传承者,是雷锋精神最具权威的解读者。他是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原型,几十年默默坚持传播雷锋精神,为雷锋精神的传承做出突出贡献。“乔安山,这个与雷锋真实死因有关的人物,像谜一样地吸引我。”王兴东回忆说,他按图索骥跑到辽宁省铁岭市找到了时年56岁,已下岗在家三年的乔安山。后者当时的生活并不如意,且对于往事存在思想负担和现实顾虑。为了写好剧本,王兴东后来四度去乔安山家登门拜访,并走访了雷锋班的四位战友,为了一个细节,一个人物,他不惜三天时间,深入辽阳农村找到乔安山的战友田生绵了解情况。
刘佩琦饰演乔安山王兴东自述,编剧不同于记者采访,创造性格是剧本的宗旨。“我是带着无数观众的眼睛,去搜寻生活中感动人的场面和人物,去发现那些能够用画面造型呈现出人物性格的独特细节。我在雷锋墓地林园中看到了一棵万年松上挂着一个小牌:‘乔安山与家人种’。这棵树承载着一颗痛苦的心默然地滋长,这棵树使我看到了一个‘自我洗礼’的灵魂,一个人能数十年严格审视自己的过失并从忏悔中感悟到他人高尚的品格,这是多么令人感动。”乔兵:“妈,学雷锋是你们上辈人的事,现在都讲怎么赚钱,谁还讲学雷锋?”“呸!”乔安山将嚼烂的烟丝和满口的苦水吐出来,气得脖颈通红:“乔兵,你再说一遍。”乔兵:“现在谁学雷锋谁是傻子。”乔安山:“谁说这话谁是傻子。”乔兵:“爸,也就你还相信雷锋精神吧?”乔安山:“别人不信,我不能不信!别人不学,我不能不学!”——摘自电影剧本《离开雷锋的日子》。
创作者笔下人物的对白,何尝不是他内心委屈与愤懑的映射?
“人说学雷锋是傻子,写雷锋更是傻子。让人受教育,谁会去看雷锋的电影呀?能卖座能赚钱吗?”
“八一厂拍过两部《雷锋》的电影了,你还啃别人的剩馒头?”
“咱长影的大剧场都不演电影了,谁能拿钱拍雷锋的电影?写也白写!”
当年这些质疑,也撞击着王兴东的心灵。他后来回忆说,自己是憋着一口气写下剧本的,“先写的是八集电视剧《雷锋的死与我有关》,因为涉及到揭秘雷锋真实的死因,投资者有些犹豫,揭示雷锋是车祸而死,怕影响雷锋的形象。这样,在张和平的建议下,先改成电影,我抽出最有意思的四集,合拼成了现在的电影剧本。《离开雷锋的日子》的片名是时任广电部副部长赵实同志审看剧本时建议改的。”
《离开雷锋的日子》剧照从剧作角度,有人曾评论这部电影是“集锦式”结构。王兴东就此回应说,自己当时还没有这样清晰的认识,后来读到华纳公司驻亚洲代表张立慧发表的意见,让他找到了知音,“她说,这部电影在叙事上,非常具有好莱坞的风格,开场就以车祸抓住观众,以后二十分钟内保证有一个高潮出现,观众每隔二十分钟就能够振奋一下,高潮也很有质量。虽然讲的是有关社会道德的题材,依然让观众保持良好的兴趣,这是一个好的电影故事必须做到的。”“一个编剧在职业生涯中接近和进入了很多人物的心灵,拷贝和蓄积了无数人的情感记忆,总有自己最难忘和最感动、最创新和最突破的题材和人物。”《离开雷锋的日子》是王兴东编剧里程中的第20部电影,之后他又写过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还有末代皇帝溥仪,也写过“法官妈妈”、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奥运第一人”刘长春、“零的突破”许海峰等等,但是,他依然对写这部有关雷锋牺牲之后的剧本记忆犹新,“影片公映后,57岁的乔安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改变了我和很多参与这部电影创作者的命运,印证了时代主旋律怎样做到鼓舞人心,引起了我对于电影思想灵魂和电影从业者职业道德的重新思考。”
《离开雷锋的日子》剧照出色演绎 1997年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离开雷锋的日子》摘得最佳故事片奖,王兴东再次捧回最佳编剧奖,刘佩琦获颁最佳男主角获奖。而在同年举行的第2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上,该片不仅再获最佳故事片奖,宋春丽还摘得最佳女配角。
《离开雷锋的日子》制片人,王兴东的夫人王浙滨曾回忆说,剧本出来后,姜文曾给她打电话,“他上来就一句,乔安山(一角)为什么不找我演啊?因为我在《背起爸爸上学》时曾找过姜文,我就问他,你会看中这个角色吗?他说这个角色太好了,你找我,我一定不会拒绝。”
但乔安山的角色,简直就是为刘佩琦量身定制,他也在片中贡献了教科书级的精彩演绎。不论是片头操作失误,撞死班长后“失心疯”般的痛彻心扉,以头抢地。还是在漫长的“离开雷锋的日子”中,同时赋予角色坚如磐石又内心凄苦的双重底色,他演活了“无心之过,又错比天大”的乔安山,可以说当年影院中观众大部分的掌声和泪水都是献给他的。
刘佩琦的演艺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恢复高考后,刘佩琦考上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科班出身的他受限于机遇和自身形象,入行初期“星途”黯淡。毕业分配到的新疆乌鲁木齐军区话剧团,转业回京后,他一度和不少“北漂”一样,蹲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外“趴活儿”当群演。
1991年,刘佩琦获邀出演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中秋菊的丈夫一角,秋菊由巩俐饰演。他原以为自己是妥妥的男一号,不成想翻开剧本才知道,片中丈夫被踢伤后,他的戏份便杀青了。
《离开雷锋的日子》剧照刘佩琦真正让观众记住的角色,是出演导演尹力执导的电视剧《无悔追踪》,他饰演的人民公安肖大力,同王志文饰演的国民党潜伏特工冯静波,针锋相对斗智斗勇了近半个世纪。尹力曾同澎湃新闻记者回忆说,“刘佩琦当时是铆足了劲,他身上本来就有角色需要的那股子拗劲儿,在片场天天捧着剧本,非常用功。那也是他的一个扬名立万的作品。之后没两年,这部戏主题曲的词作者张和平成立紫禁城影业,第一部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想都不用想,直接找的刘佩琦。”片中的一段高潮戏是乔安山路遇车祸,“元凶”肇事逃逸,路过此处的他毫不犹豫地救下了雪地中痛苦挣扎的老人。没想到老人被他送到医院后,却被不想掏治疗费的儿女胁迫,昧着良心反诬施救者是肇事者。“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送医院?”对方家属硬是扣下他的身份证。在随后的官司中,受害者的儿女嚣张跋扈,甚至当着乔安山一家的面说出,“他连雷锋都敢撞,还有谁不敢撞!”此时,乔安山内心的创疤被无情地揭开,也将观众情绪燃到顶点。
剧作的转机,在于真正的肇事者被抓获归案。可诬陷者没有被谴责,观众是不会满足的。怎么从这场戏里挤出情绪来?王兴东想到了一直在乔安山身边默默陪伴的妻子,她应该出面为丈夫申诉,“谁是谁的肇事者?你们是我们家老乔的肇事者!”于是就有了电影中宋春丽充满激情的大段谴责和痛斥——她不仅是在为丈夫讨还公道,更是为一度不彰的雷锋精神讨还公道。这段长达两分四十八秒的激情抒发,赢得了观众的共鸣,也使她一举夺下百花奖最佳女配角。
《离开雷锋的日子》剧照,宋春丽饰演张淑芹其实,在介绍剧本创作初衷时,王兴东自己就曾有段慷慨激昂的话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精神萎缩,道德溃疡,诚信缺失,只讲金钱、不讲良心,只讲利益、不讲主义等种种问题,中华民族长期筑起的仁义道德的长堤出现了裂痕。‘孩子被轧要不要救’‘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种种弊端拷问着我们全社会的道德良知。”广东省电影公司的赵军回忆当年发行这部电影也曾津津乐道。雷锋的电影被视为主旋律电影,一听受教育就没人感兴趣。他们听说湛江地区雷州市有一位政协委员做了好事被人家诬陷为肇事者,正在打官司,就决定先在雷州市放映这部电影,结果放映后得到一片共鸣。“雷州这仗打响后,辐射全省,推广开来,口口相传,发行得非常好。乔安山的形象一下子深入人心。”
某种意义而言,《离开雷锋的日子》的成功,可以说是为时代所迫,更为时代所选。电影片尾的主题曲《对待》由韩磊演唱,词作者是张和平和王兴东。随着电影的热映,一曲红遍大江南北,更唱出了时代召唤和人心向背。
附录如下:
你说我跟不上时代,
付出的对待该不该,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不管别人怎么看待。
也许你忘了怎么对待,
刻骨的对待难以更改,
对待生活要用火一般的热情,
在对待中寻找答案。
面对着火红的对待,
我感觉你不曾离开,
春天和对待汇成永远的大海,
年年月月一代又一代。
面对着火红的对待,
我感觉你不曾离开,
春天和对待汇成永远的大海,
年年月月一代又一代。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