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殡葬改革,实现逝有所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事项,事关百姓福祉。
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政府官网获悉,《成都市绿色殡葬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已于近日印发。成都将围绕建设惠民、绿色、文明殡葬,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为契机,全面推动殡葬领域各项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优化惠民殡葬政策、殡仪馆(殡管站)升级改造、集中治丧服务体系构建等工作入手,着力确保全市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配套健全完善。
满足就近治丧需求,建设社区集中治丧场所
《行动计划》里,诸多惠民政策是特色亮点。
在加快公益项目建设方面,成都将在全市建设一批公益性公墓(骨灰堂),除成都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以外,其他区(市)县新建(扩建)1个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市级建成1-2个生态葬市级示范项目,保障群众公益性安葬需求,并鼓励现有经营性公墓(机构)捐赠公益穴(格)位。
在推进殡葬设施改造方面,成都将加快推进殡仪馆、殡管站(殡管所)建设和改造工作。简阳市在计划期内完成殡仪馆易址新建项目,简阳市和成都东部新区的火化率在计划期内提高到全市现有平均水平。
针对部分居民小区搭棚治丧乱象,《行动计划》提出完善集中治丧体系,补齐殡葬短板。全市要建设完成以集中治丧中心为主导、社区集中治丧场所为补充的集中治丧服务体系。
具体而言,成都高新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主要依托市殡仪馆、东郊殡仪馆充足的火化能力和成熟的殡葬服务条件,通过馆内新建、现有场地提升改造、殡仪馆周边联合新建等方式,建设满足该区域群众治丧需求并辐射周边区域、包含遗体服务功能在内的大型集中治丧中心;同时依托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建设满足群众就近治丧需求、不具有遗体服务功能的社区集中治丧场所。
其他区(市)县要充分依托殡仪馆、殡管站(殡管所),通过提升改造,拓展、完善服务功能,以自建、购买服务等方式,建设包含遗体服务功能在内的区域全覆盖并辐射周边区域的集中治丧中心;根据群众需求,依托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建设满足群众就近治丧需求、不具有遗体服务功能的社区集中治丧场所。无殡仪馆、殡管站(殡管所)的区(市)县要结合总体规划,利用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建设(改造)不具有遗体服务功能的多点位治丧场所。
在提升服务管理水平方面,2021年10月将建成成都市智慧殡葬服务监管系统平台,平台将杜绝非法殡葬车,实现遗体全程跟踪和殡葬服务全链条监督,并将服务监管系统纳入智慧城市治理体系,方便手机终端APP接入,让殡、葬、祭服务全链条阳光透明。
提高节地安葬、生态安葬奖补标准
近年来,民众逐渐转变殡葬观念,越来越多人摒弃丧葬陋俗,接受移风易俗、厚养薄葬的丧葬新风尚。《行动计划》还通过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形成绿色、文明殡葬的氛围。
成都在节地安葬、生态安葬上提高了奖补标准,确保群众能更充分地享受到惠民殡葬政策红利。《行动计划》提出,全面落实成都市惠民殡葬政策,逐步扩大到常住人口,加大节地安葬奖补力度,节地安葬奖补1500元/个;加大生态安葬奖补力度,生态安葬奖补3000元/个。全市形成以生态葬市级示范项目为引领,以树葬、花葬、草坪葬、微型墓葬、壁葬等为主要形态,彰显具有公园城市景观特质的节地生态安葬体系。
在强化禁燃禁放管控上,《行动计划》提出,在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群众祭祀高峰期,民政部门、城管部门依法拟定群众安全文明祭祀工作方案,在相关区域组织落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焚烧香蜡纸钱,构建禁燃禁放多维度管理工作格局,逐步形成绿色生态祭祀新风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此外,《行动计划》还提出,普及科学知识,传递文明理念,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理性消费、革除陋俗,树立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新理念。广泛宣传网络祭扫、鲜花祭扫等有益于生态环境的文明祭祀方式,发布文明祭祀倡议,形成绿色殡葬的良好社会氛围。
红星新闻记者 钟茜妮
编辑 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