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记者赵觉珵刘彩玉】截至本月10日,本轮在全国多地发生的新冠疫情的本土确诊病例已超1000例,是疫情自去年武汉暴发以来最大规模的反弹。当前防疫形势依然严峻,人们也在期待“拐点”的到来。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建立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预测系统”此前曾对北京新发地等多地疫情进行过较为准确的预测,该中心疫情预测组的研究人员1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如果全国各地在发现疫情后,采取二级响应措施,本轮疫情预计将于本月23日左右得到控制,累计感染人数预计为1087-1598人。同样条件下,河南和江苏的疫情有望分别在16日和20日得到控制。
根据国家卫健委通报,10日0—24时,全国报告新增确诊病例83例(江苏54例、湖北14例、河南7例、湖南5例、云南2例、北京1例),相比此前两日(94例和108例)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南京在8日首次实现本土确诊病例的单日“零新增”,郑州11日也提出要在月底实现病例清零。
对于各地疫情的走势,一直跟踪并分析相关数据的兰州大学“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预测系统”近期更新了预测。该系统本月7日发布的预测结果显示,在当前二级响应措施下,江苏省本轮疫情预计将于20日左右得到控制,累计感染人数预计约为485-692人;同样条件下,河南、湖北、湖南的本轮疫情有望在16日、22日和15日左右得到控制,累计感染人数分别在150-180人、155-233人和125-162人的区间内(除对河南疫情的预测为4日更新外,对其余地区的预测结果均为7日更新)。
该系统7日对全国疫情的预测结果显示,如果全国各地在发现疫情后,采取二级响应措施,本轮疫情预计将于23日左右得到控制,累计感染人数预计为1087-1598人。
根据该系统官网介绍,二级响应措施是指当出现一例感染病例时,省指挥部立即组织指挥部成员和专家进行分析研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并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对中风险的地区,实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策略,尽快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预测系统”的模型中,疫情的管控措施、疫苗接种率等是实现精准预测的重要因素,这一特点也在具体预测结果中得到体现。以江苏省本轮疫情为例,如果当地仅采取反应较慢、管控更宽松的三级响应措施,本轮疫情预计在25日左右才可以得到控制,比二级响应措施下要推迟5天左右。
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疫情预测组的研究人员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在积极开展流调后,国内本轮疫情的来源、传播途径和传播链已基本清楚,因此本轮疫情仍然在可控范围内。只要各地继续严格落实防控措施,接种疫苗,做好个人防护,国内疫情就不会出现大规模暴发。
本轮疫情迅速在多地传播的原因之一就是的德尔塔变异毒株的出现。不少研究证明,这一变异毒株具有比新冠病毒原始毒株更强的传播力。上述研究人员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虽然预测模型是通过真实疫情数据反演参数,变异毒株的出现不会影响预测。但德尔塔变异毒株的出现,会使反演出的传染率等参数较之前有提高,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德尔塔变异毒株传播力更强的特性。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预测系统”是由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黄建平教授组织带领中心团队完成的,于去年5月正式对外发布,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球疫情预测系统。据介绍,该系统将气候预测中的统计——动力方法与流行病学模型相结合,可对全球有疫情的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逐日、逐月和季节性预测。此前,该系统曾比较准确的预测北京新发地疫情:系统预测累计确诊病例310例,实际为335例,疫情发展趋势也与预测较为一致。
该团队的研究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目前团队正在为预测系统开发第三代网格化模式,已经能做到使用美国县级数据对美国疫情进行更精细的时间空间三维预测。此外,团队还正在开发针对城市的高分辨率网格模式,模型将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的人口密度、交通运输、气候条件、大气污染物传输等构建特定的环境健康模式。预测系统的目的不仅在于应对此次新冠疫情,还将为下一次的全球疫情做好准备,为智慧城市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