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溪流里有孩童赤脚嬉戏,高高的吊脚楼上妇女们在专心刺绣,青草铺满山谷,树叶沙沙作响。这是瑶山古寨的午后。8月5日,记者造访的时候,讲解员王小业正坐在寨门口的草地上制作竹蜻蜓。
游客还没来,王小业喜欢制作些小玩意打发时间。对于他来说,比起早些年在外打工,如今的生活安逸闲适。在他看来,摆脱贫穷落后,似乎什么都变了,又似乎什么都没变。
位于荔波世界自然遗产缓冲区,距离大小七孔景区仅5公里的瑶山古寨,是白裤瑶族的主要聚居地。曾几何时,白裤瑶族“七次迁徙”出深山,用几代人的血汗书写出一部极贫地区脱贫攻坚的奋斗史。在此过程中,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让瑶山人找到了心灵的“桃花源”。
“怎么说呢,这里和我见过的旅游化的民族村寨不太一样。植被覆盖得很好,房屋建筑也有特色,文化生态则很古老,有点像电影里的中土世界。”游客李彬彬评价说。
李彬彬所住的瑶池小七孔民宿位于古寨的中心,由9座独栋别墅组成,共计29间客房。旅游旺季,客房的价格均在千元以上,家庭型的套房价格甚至高达3000至4000元。记者向民宿前台服务员了解,近日均已满房。
而在瑶池小七孔民宿正对面的村史馆里,展示着整个瑶山古寨设计规划的手稿,藏着瑶山“什么都变了,又似乎什么都没变”的秘密。
变文化为旅游资源
在瑶山瑶族乡人大副主席石鸿军的眼里,瑶山的变化源于“村落变景区”。瑶山土地破碎,没有200亩以上的坝区,缺水严重,几乎发展不了其他产业。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优势,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瑶山位于荔波世界自然遗产缓冲区与大小七孔景区很近,同时当地的白裤瑶族保留着大量的远古遗风,民族文化独树一帜,可以与大小七孔景区的纯自然观光相互补充。
这些都成为瑶山发展旅游的先决条件。
就在2005年贵州荔波喀斯特正式被明确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第一批申报单位后,瑶山也在摸索中开始了自己的文化旅游之路。首先是在村民中成立了一支20余人的文艺表演队,其次是组织群众参加餐饮业的培训,就这样在最初的几年,通过从大小七孔景区引流,瑶山开始为初来乍到的游客们提供简单的文化旅游服务。
巨大的变化发生在2015年后。此时的荔波,已经拥有世界自然遗产、5A级景区两块金字招牌,顺应全域旅游发展新要求,荔波开始全力推进旅游景区提质升级。以此为契机,瑶山也开始了对古寨传统村落风貌的修复和升级。
石鸿军指着村史馆里的规划手稿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在设计之初向村里的老人询问后,复原的瑶族传统村落样貌。”
通过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将传统村落改造升级为旅游景区,在这个过程中瑶山并没有一味地大拆大建,而是在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克制地进行修缮,比如将村寨中的水泥路恢复为石子小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了区域功能划分与业态布局,设计出圩市、瑶山古遗址、陀螺场、斗鸡场、拉片古村落等区域,让游客在不同的旅游动线中都能得到完整的体验。2020年5月,瑶山古寨成为国家4A级景区。
找准定位引客入寨
古寨换新颜,村落变景区,如何引流成为瑶山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议题。一直以来,作为荔波旅游的配角,瑶山往往被打包进“大小七孔一日游”的行程中,是团队游客走完大小七孔景区,顺道来看看的地方。如何反客为主,找到瑶山古寨独特的文化旅游发展路径?瑶山的回答是“艺术写生”。
2015年,在厦门从事文化工作的黎宪锋回到家乡,与瑶山乡政府达成了共建国内首个瑶族写生部落的协议。通过盘活政府闲置资产,将搬迁后的乡政府改建为基地宿舍,打出每人每天80元的“实惠”套餐,诚邀全国各高校的艺术师生及绘画爱好者到世界自然遗产地采风写生。
大山深处充满文艺气息的田园画室很快在行业内传开了。来访的师生们无不对大小七孔的自然风光、瑶族的古老建筑、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服饰、陀螺文化等原生态创作元素感到意外。于是,2018年以来瑶族写生部落很快与国内120余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给古寨带来了稳定的客流。
在此基础上,黎宪锋又进一步探索假日研学游,在客流上与日常的写生团队形成补充。7月28日,来自广东的2021向“黔”出发英语夏令营在瑶山圆满收官。在为期3天的瑶山研学活动里,小朋友们探索了白裤瑶部落的神秘面纱,体验了非遗文化粘膏染;亲手制作陶艺、挑战陀螺等。
自此,瑶山古寨从“大小七孔一日游”的配角,变成了以艺术写生和研学游为目的地的主角,并围绕主体需求展开服务。
当风景变成画景,瑶山的村民们也自然成为了画中人。“村民们穿着自家的传统服饰,往风景里一站就变成了模特和演员。”石鸿军说。据了解,通过聘用瑶族群众担任模特,使得人均每年增收3000余元。
变民房为客房,为不同人群提供住宿。在瑶山,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户的老旧民居改建为民宿客栈,其中最为高端的瑶池小七孔民宿有瑶浴体验。民宿前台服务员告诉记者,作为瑶族的传统洗浴方式,具有治病防病、保健养生的效果,用于洗浴的药水需经洗药、晒药、浸泡、熬药多重工序,所以体验瑶浴需要提前预定。
变化中的不变
白天的瑶山古寨很安静,却随着夜幕的降临摇身一变成为欢腾的海洋。
在古寨的演艺场,每天晚上8点都有篝火晚会。与传统的民族歌舞相比,瑶山古寨的篝火晚会更像一场文化服饰秀。对于群众演员来说,不需要太多专业训练,以舞台上走位为主,在禾仓和吊脚楼的背景下,展示自家的生活场景,内容简单易懂,气氛欢快而热烈。
“比起精心编排的歌舞,我认为这样的演出,文化的展示性更强。”观众中的一位艺术学院老师一边录像一边说道。据悉,通过“合作社+协会+景区+群众”的模式组建文艺表演队80余人,变群众为演员,分别在瑶山古寨、大小七孔景区和梦柳布依风情小镇驻场演出。
除了篝火晚会,夜幕下的古寨圩市里酒吧、餐饮林立,瑶山鸡是这里的主打美食。因鸡肉新鲜,入口软糯,颇受游客欢迎。在瑶山,已建立起从瑶山鸡养殖到餐饮的产业一条龙,通过“合作社+景区+农户”“合作社+扶贫车间+农户”“合作社+能人+农户”等模式,变特色农产品为商品,将美味端上餐桌,塞进游客的行李箱。目前瑶山乡拉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创建的食品深加工厂从事腊肉、牛干巴、瑶山鸡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年产值约50余万元。
此外,通过开展猴鼓舞、陀螺、瑶绣、粘膏染、瑶陶等非遗文化培训,搭建扶贫车间、陀螺协会、服饰协会等平台,畅通民族手工艺品产销对接,使得群众技艺变技能,不断扩宽就业渠道。目前,瑶山通过“协会+群众”模式,建成瑶绣、陀螺、陶艺等扶贫车间24间,带动周边275户360余名群众从事瑶绣、纺纱、手工艺品加工制作等。
“在瑶山,通过村落变景区、技艺变技能、民房变客房、群众变演员、产品变商品‘五变’,让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旅游资源和经济优势。但不变的是,旅游发展中的生态优先,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荔波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向东说。
今年7月,在福建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南方喀斯特:荔波瑶山非遗文化扶贫”作为成功案例向世界展示和推介。
文、图、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曹雯
文字编辑/赵相康
视觉/实习生惠仕维
编审/李缨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举报/反馈

中国日报网

1566万获赞 316.5万粉丝
中国日报网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中国最具影响的英文网站,为全球网民提供多媒体资讯服务。网站及本账号运营主体为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中国日报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