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兹涅茨法则

库兹涅茨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在西方经济学界获得“国民生产总值之父的美名。他特别强调经验统计对经济学研究的意义。1971年,他因在各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的结构分析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对产业结构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现代经济增长:速率、结构与扩展》和《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出和生产结构》等专著中。

库兹涅茨在继承了克拉克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他探讨了国民收入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分布与变化趋势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化了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方面的研究。

库兹涅茨把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A部门)、工业部门(I部门)和服务业部门(S部门)。他认为:“分三个主要部门:农业及相关的渔业、林业和狩猎;工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水力电力、运输业和通信;服务业——贸易、金融、不动产、动产、商业、仆佣、专业人员及政府。每个主要部门所包括的行业,在考虑原材料、生产性营运、最终产品及其行业间的区别特征方面各有不同,因此,同广义分类一样,以上的狭义分类定有不同意见。

库兹涅茨认为,“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口和产值的高速增长总是伴随着多种产业比重在总产出和所使用的生产性资源方面的明显变动。”他在收集和整理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庞大数据基础上,通过对各国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分布结构的演变趋势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在发达国家的增长进程中,这些部门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净值中所占份额的趋势是类似的:A部门的份额显著下降,从开初几十年的40%以上降到近年来的10%以下;I部门的份额显著上升,从开几十年的22%~25%上升到近年来的40%~50%,以及S部门的份额微微的而且不是始终如一地上升……这些趋势在按当年价格和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份额数量中都可看到……所有这些都由近年的按人口平均产值和总产值中的部门份额间的截面联系进一步证实。

在发达国家的增长进程中,A部门在劳动力中所占份额急速地下降,从开初的50%~60%水平下降到60年代初的10%以下到20%左右的水平。I部门的份额则从开初水平的20%~40%,在大多数国家都上升到超过40%,但情况与产值份额的变动不同:I部门份额的上升与A部门份额的下降相关地来看,它并不占支配地位。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中,I部门在劳动力中所占份额的上升,或是低于S部门,或是大体相等。

I部门在劳动力中所占份额的和缓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制造业份额的和缓上升,这同制造业在产值中所占份额的具有支配作用的上升恰成对照。接着的则是S部门份额的显著上升,它抵消了A部门份额下降的大部分。如果说,产值结构的“工业化是就其变动与制造业、建筑业和整个I部门份额的上升相联系起来的这种狭义意义上的说法,那么,劳动力的结构就是部分地“工业化和部分地“服务化了。当然,“主要部门在劳动力中所占份额的趋势与按人口平均产值及劳动力份额间近年来的截面联系是相一致的

库兹涅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部门相对产值的概念,对部门i的产值与部门i的资源份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我们令:T和Ti分别为总产值和部门i的产值;O和Oi分别为总资源和用于部门i的资源(劳动力、资本或两者);fi为部门i占总产值的比重;gi为部门i占总资源的比重。

则有:fi/gi=(Ti/Oi):(T/O)。

换言之,一个部门占总产量比重与其占总资源比重的比率,实际上描述的是这个部门劳动生产率(部门中单位资源的产出量)与全国劳动生产率(单位总资产的总产出量)之间的比率。如果比重改变了,并且我们把这些变化作为初始水平的相对数,令fi的相对数为ki,gi的相对数为mi,则这一时期末的比重分别为fiki和gimi。对于期末有:fiki/gimi=(Ti/Oi)·(ki/mi):(T/O)。

因此,如果这个部门占总产量的比重上升比例(ki)大于其占总资源的比重的上升(mi),相对于全国劳动生产率,这个部门劳动生产率上升;如果这个部门占总产量的比重的下降比例少于其占资源比重的下降,也会有同样的结果。当然,这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运动,也将依赖于全国单位资源产出率的变动(T/O)。

在多数国家农业部门占总资源(劳动力、资本或两者)比重的相对下降几乎与其占总产值比重的相对下降一致,那么k;/m;约为1.相对于全国的劳动生产率而言,这一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肯定保持着同一水平,因而,农业部门劳动率的增长速度肯定与整个经济增长速度一致。同样地,工业部门的情况证明,其占总资源的比重上升比例比其占总产值比重上升慢得多;而且由于k;/m;大于1,与整个经济劳动生产率相比,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肯定会明显地以高速度上升。最后,事实表明,一些国家服务部门占总资源的比重相对上升得比其占总产量比重要快;且k;/m;小于1,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幅度,明显地低于整个经济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幅度。

三次产业的关联结构

整个国民经济是个有机的整体,与此相对应的经济结构包括众多彼此关联的子结构,其中产业结构是其基本的结构形态。这是因为产业结构的形态决定了一国经济增长的格局。然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一方面是由产业结构内部诸因素的发展变化所引起的,另一方面也是相关结构的发展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产业结构只有揭示各种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把握产业结构变化的客观规律性。

三次产业的关联及其趋势

三次产业互为因果,互为市场,彼此存在着供求关系。上述产业关联结构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第二产业的原材料部门的发展趋势是:开始以制铁部门为核心,相继发展到钢铁部门和化学部门,再发展到合成、光导纤维等新兴原材料部门。

第二产业的加工工业部门的发展趋势是:生产资料部分,开始是一般机械和运输机械,相继发展到发电机和电动机,再发展到电子计算机和机电一体化;消费资料部分,开始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为主,相继发展到以工业品为原料的消费品为主,再发展到耐用消费品为主。

第三产业的能源部门,开始以煤为中心,相继发展到以电和油为中心,再发展到以电为主体,并发展了原子能和太阳能等新兴能源。

第三产业的运输部门,开始只有海运、铁路,相继发展到铁路、飞机和汽车。

第三产业的通信部门,开始以电话为主,发展到电子通信。每次产业的各层次与另外两次产业的各层次之间的相互关联我国学者认为,在产业结构的横截面上,第一产业即农业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二产业中的乙类工业可分为三个层次,甲类工业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三产业可分为三个层次。

三次产业之间及其各层次相互之间的关联,第一产业(一)是指以种植, 畜牧为主的原始农业,匕主要为第二产业乙(一)提供原料和市场,从资源供给方面推动乙类工业的发展;第一产业(二)是指乙类工业发展后,对第一产业原料扩大需求,从而促进大农业的发展;第一产业(三)是指在甲类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机械化,电气化、化肥化和水利化为技术基础的现代农业;第一产业(四)是指在当代科技发展和第三产业崛起的推动下,以农业生物技术为中心,趋于科学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全新农业。

第二产业乙(一)是指以农副产品为原料而发展的轻工业;第二产业乙(二)是指以重工业产品为原材料的轻工业; 第二产业乙(三)是指在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轻工业。第二产业甲(一)是指为农业和轻工业提供技术装备的重工业;第二产业甲(二)是指在第三产业发展的推动下,为第三产业提供技术装备的重工业。

第三产业(一)是指为人们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二)是指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三)是指为组织和协调产业之间的关系、为调节国民经济运行服务的第三产业。

总而言之,在三次产业各层次之间同样存在着双向的关联,互为市场,互为因果。我们研究工业部门结构必须首先探索工业与第一、三产业及其各层次的相互关联和因果关系,这种相互关联和互为市场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直接决定着工业部门结构的模式和发展趋势。任何时候的工业生产,都不可能是只为自身服务,而是要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尤其是这样,是为了交换。所以工业部门结构及其发展趋势也必须服从于整个产业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它是整个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举报/反馈

苗叔说财经

4.1万获赞 6518粉丝
人生,最快乐的莫过于奋斗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