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吴晓东)“剧中很多故事和细节,我都曾经在家里看到过,而无论是我看到的,还是剧中所展现的,都是航空人一以贯之的奉献精神。”作为我国首部全景式展现航空工业发展70年历程的电视剧作品,《逐梦蓝天》近日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身为军工人后代的导演李云亮说,这次创作是“圆了一个多年的梦”。
该剧通过四个航空家庭、三代航空人的故事,全景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间,中国航空工业从零起步,让“中国制造”的飞机翱翔祖国蓝天的壮举。张博、李乃文、黄曼、徐小飒等共同演绎“航空群像”,带领观众跟随角色的人生路,寻找到航空人、航空工业的“制造密码”。
中青报中青网:该剧时间跨度70年,可以讲的人和事很多,在素材上是怎么取舍的?
李云亮:这部剧主要设置了4家人的故事:秦天是我国第一代飞行员,由于在朝鲜战场上受伤转向飞机制造;赵德良是新中国第一代学习飞机制造的大学生;张长江夫妻从飞行员分别转型为飞机制造厂厂长和军代表;郑有福一家是工人家庭。这4个家庭以点带面,基本代表了中国航空人群像。全剧跨越新中国建立后的70年,“跳跃式”地分为3个阶段:一是艰苦奋斗阶段,新中国航空事业从一穷二白起步;二是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奋起直追;三是现阶段赶超世界最先进的水平。三个阶段的划分,可以说完成了对中国航空发展史的一次总结。
中青报中青网:对90后、00后来说,70年前中国的面貌和航空人的生活都很陌生,作品是怎样克服特殊题材拍摄限制,打磨“生活质感”的?
李云亮:一部三四十集的电视剧讲述70年的故事,非常困难。我们把4个家庭集中在一个小院里,通过小院的沧桑变迁,来折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因为题材特殊,拍摄中确实受到不少限制,比如飞机制造车间大得根本搭不起,剧情需要的老式机型早就没有了,还要制作大量昂贵的飞机模型,而最先进的机型又存在保密问题……既要完成拍摄,又要满足各方面的条件。
中青报中青网:您说过这部剧的创作原则是真实,人物状态都要以“还原历史、再现历史”为主要目的,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李云亮:《逐梦蓝天》的创作前后历时4年,进行了17次采风,组织了6次专家研讨会,采访航空工业代表人物50余位,查阅人物传记近百本,很多情节来源于现实,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剧中主要演员从20多岁演到八九十岁,对演技是一次挑战,另外我们在特效化妆上也投入很多精力,完成一个老年妆需要三四个小时,让演员的表演更有信心。
中青报中青网:剧中独家揭秘了具有代表性的歼击机、运输机、轰炸机、国产客机等众多“国之重器”的研制试飞历程,对于广大航空迷和军事迷们来说,还有哪些“彩蛋”?
李云亮:因为相关部委的支持,我们熟悉的米格15、F86、歼5、轰6、歼轰7、空警500等众多中外经典机型,都会出现在这部电视剧中,国产机部分,是中国航空“飞机集团军”在国产电视剧中首次集中亮相。剧组先后转场汉中、宝鸡、西安、阎良、蒲城、扈邑六地,在陕飞、西飞、中国试飞院、第一飞机设计院、自控所、强度所等飞机设计、制造、试飞、试验单位取景,拍到了很多一手的东西,这些都是这部剧的亮点。
中青报中青网:第一次执导军工题材,剧中有您熟悉的生活,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李云亮:我就是在军工厂里长大的,剧中有很多故事和细节,我都曾经在家里看到过,而无论是我在家里看到的,还是剧所展现的,都是航天人一以贯之的奉献精神。特别是拍到后面的老年戏,从不跟着演员掉泪的我也忍不住掉泪了。应该说,这是一部情感大片,有波澜壮阔的航空事业,也有打动人心的细腻情感。“国之重器,以命铸之”来自于中国航空人几十年的思想精髓提炼,我们对这八个字体会太深刻,深感震撼和自豪,希望通过这部剧把这种感觉传递出去,是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民族工业领先、祖国领空安全。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举报/反馈

中国青年报

2576万获赞 139.3万粉丝
推动社会进步 服务青年成长
中国青年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