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心理健康的人,他的性格一定是柔软、灵活的,而不是僵硬的,柔软、灵活,就意味着没有那么多的执念,去固执己见,去坚持一些可能是错误的认知。
比如,心理健康的人,都放下了这三种执念:
1、放下了总要和别人比较的执念
我们之所以生活得不开心、不快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总是在比较,但是到最后我们就会发现比较这条路是没有尽头的,我们永远都可以找到比自己厉害、优秀的人,因此我们永远都会对自己不满意。
李诞在《奇葩说》有一集就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他的朋友是一个非常有钱的富豪,有私人飞机,但是当他的这个朋友看到比他更富有的人,人家有两架超大的私人飞机,而自己的停在人家的跟前就像一个玩具一样,有点崩溃。
可是事实上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自己,附属在他身上的所有东西,都因为主体的不同,而不一样,所以这种比较是很有问题的,就好比身高和体重在比较。
那为什么一个人容易有比较之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怎么样解释这个问题?
这其实就是内心自卑,没有形成一个人完整的内在自我评价体系,因此他对于自我的感知非得需要来自外界,外界的人和事,外在的比较。
这种状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没有真实自我,他们拥有的是虚假自我,因此他们敏感、多疑,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总是围绕着别人的意愿,压抑真实的想法和情绪。
2、放下了总是要被人理解和接纳的执念
有很多人总是期望别人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有的时候这种心理特别强烈,这其实是一种退行,或者是一种边界不清。
因为只有心理不成熟的婴儿需要和母亲共生在一起,婴儿是不会说话的,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他全然地需要母亲理解和接纳自己。
这种心理特征在婴儿时期是合理的,一个人成年人身上如果有类似的特征,总是期望别人理解自己,全然地接纳自己,那这就是心理不成熟,自我虚弱的表现。
比如下面这个心理咨询中的例子:
来访者王平(化名),他就是一个总是期望别人理解自己,满足自己,希望别人接纳自己的人,并且这种特质特别强烈,当别人不能满足这一点的时候,他就会特别失望。
而他这样的性格习惯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关,尤其是他和母亲的关系有关,他的母亲有抑郁倾向,后来离开了他,是爷爷和父亲两个人把他带大的,当时爷爷和父亲白天经常在地里干活,基本上没有人时时刻刻照顾他。
所以他从小就幻想着有一个人能给自己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注,理解和接纳自己,可是一直以来都没有符合他心意的人出现在他的生活里,他对周围的人都很失望。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总是希望别人理解自己接纳自己,这其实是自己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的人则没有了这样的诉求,或者可以说心理健康的人放下了这种执念。
他不再期望别人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因此他就不会容易对别人失望了,反而他的人际关系,以及心理健康都会变好。
3、放下了总是要做一个“好人”的执念
人都是有好有坏的,都是有缺点的,可是我们会发现有的人他只想在关系中扮演“好人”,于是关系中的“坏人”角色自动就分给了别人,那别人就会记恨他,远离他,一方面他们自己活得不真实,一方面他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很不好。
比如下面这个心理咨询中的案例:
来访者刘波(化名),四十多岁,在一家修理厂工作,他就是一个不会拒绝别人的老好人,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他总是试图做一个谁也不得罪的好人。
表面上看起来,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好人”,可是他的人际关系并不好,当他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并没有人愿意真心实意地帮助他。
除此之外他的家庭关系很好,他的原生家庭中,兄弟之间关系不和睦,现在他的家庭中,家人之间关系也不是很好。
那我们就分析一下他的这些状况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因为他总想做一个谁也不得罪的“好人”,所以他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不表现出真实的想法和情绪,所以别人和他就不能有真情产生,所以他的人际关系就不好。
在家庭关系中,我们经常说父母双方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表现得严厉,一个表现得温柔。
而这个来访者刘波,在他的家庭关系中,他总是“和稀泥”,总让妻子当“坏人”,所以他的妻子,不被孩子,以及他的父母喜欢,所以他的家庭关系很不好。
《道德经》里面说“小善如大恶,大善似无情”,这句话也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不要总是去扮演一个“好人”的角色,把“坏人”的角色让别人去做,有的时候自己主动做一个“坏人”,反而是在做好事,是一种大善。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论述的“心理健康的人,都放下了这三种执念,因此他们更加开心、快乐”的内容,下面我们再简单总结一下。
心理健康的人,都放下了这三种执念,因此他们更加开心、快乐:
1、心理健康下的人,放下了总要和别人比较的执念,越是那些对自己不满意的人,他们的比较之心越强烈,可是这种比较没有尽头,唯有放下比较之心,才能让自己去享受生活,活得开心、快乐。
2、心理健康的人,放下了总是要被人理解和接纳的执念,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是有边界的,没有人能完全理解和接纳另一个人,要承认这一点,接受这一点。
3、心理健康的人,放下了总是要做一个“好人”的执念,他们有的时候会有坏脾气,还可能会自私,人性是一样的,我们和他人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不要压抑自己的正常情绪和需求,不要总是去追求一种“清白无辜”。
好了,希望以上内容对你的自我发展有所帮助!
举报/反馈

心理相先生

92.7万获赞 38万粉丝
相先生,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
心理咨询师,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